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本文首先构建了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港澳台除外)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研究,得出东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最强,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弱。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论提出东部地区应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发展产业价值链高端;中部地区要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完善技术支撑体系;西部地区抓住"一带一路"契机,发挥地缘优势。  相似文献   

2.
刘玉芬  张目 《特区经济》2010,(8):209-210
从技术创新能力角度,构建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客观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西部7省(区)1市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为全面提升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基于西部省市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工业实力的重要尺度.建立创新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法,观测西部各省市技术创新投入产出与人力方面的水平,最后对如何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工业实力的重要尺度。建立创新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法,观测西部各省市技术创新投入产出与人力方面的水平,最后对如何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文献分析,借鉴国际上通用的指标体系制定方法和研究框架,结合实际构建了兰州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与西部主要城市企业创新能力比较分析,揭示了兰州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症结并提出了有效提升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构建了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31个省份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并得出结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决定因素中最主要的是技术创新效率,其次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能力。我国各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弱不同,从强到弱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此研究为各区域提高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从技术创新支撑、创新投入、吸收转化和创新产出四个方面构建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指标体系,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2009-2012年全国各省市的高技术产业数据进行拟合评价,得出2012年全国27个省市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得分及排名,经分析发现我国东、中、西部技术创新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为了更好的分析这一现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2009-2012年东、中、西部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并依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高校是科研成果的重要孵化基地,西部高校作为地区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强大生力军,应更好地推动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各地区高校科研成果绩效进行评价,比较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差距,分析西部地区高校科研绩效落后的原因,为加快西部高校发展的步伐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技术创新理论为基础,运用2002-2011年我国西部11个省市区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资源产业依赖对西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结论显示:资源产业依赖对我国西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显著负向作用,对资源型地区的“资源诅咒”现象提出了一种机理解释,即资源产业依赖对技术创新能力存在挤出效应.依据研究结论,提出了提高我国西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社会主旋律的今天,区域发展研究中生态要素的测评也已不可或缺。文章在诠释生态社会内涵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从甘肃省2003-2012年的时序数据和我国西部各省份2012年的截面数据两个维度对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社会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社会发展呈上升趋势,但主要依靠经济要素拉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发展模式陈旧;在生态要素的影响下青海地区表现出了特殊的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11.
吴小珊 《科技和产业》2007,7(5):25-27,42
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设置了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给出了实例分析。该评价过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有效制定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产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是个复杂的工程,对于产业创新发展的具有重大意义,至今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可从创新群落和创新环境入手,确定研发应用种群、政府决策种群、创新环境和创新市场4个一级评价指标以及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创新平台、科技金融、产业政策、创新人才、创新经费、孵化环境、知识能力、技术产出和应用产出等10个二级评价指标,从已有成熟指标体系中选取可量化的三级评价指标,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3.
罗思民 《科技和产业》2014,14(8):98-100
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宗旨和目的,从创新基金项目本身取得成效和对企业影响两方面考察,构建创新基金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方法进行指标权重设计,并制定了创新基金项目绩效评价步骤,为创新基金验收评价或项目后绩效评价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为科学合理地评价我国30个省市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立足复杂网络视角,提出基于余弦相似度-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首先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分析,构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基于余弦相似度与网络分析法建立复杂网络节点重要性评价模型以确定各指标权重;最后运用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实证结果表明,2017年度我国东部、中部与西部三个区域中6个省市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较好,其余24个省市地区则次之。  相似文献   

15.
李灵 《科技和产业》2023,23(8):61-65
高校科研评价不应仅注重科研成果产出量,更应将其作为高校科研创新能力、人才队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的基础性工作。然而当前高校科研评价存在评价主体“行政化”、评价内容“同质化”、评价手段“单一化”、科学成果“货币化”、科研创新“停滞化”等问题。为此,运用系统性思维探讨新时代高校科技评价的创新机制,分析高校科研评价的深刻内涵、困境,提出科研评价的“四新”要求,探索新时代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赵杰 《科技和产业》2019,19(5):71-75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客观科学地评价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将有助于其健康成长,针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设计随意性、片面、交叉繁杂的现状,通过建立SVM指标识别模型,并利用苏州五县市25家中小企业的100个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对研究者从任意角度设计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有一定的识别能力,由此确保构建出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更趋于合理实用。  相似文献   

17.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新时期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投入—产出—转化”三个维度,构建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区域科技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发现:高校科技资源投入对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不稳定,产出指数的促进作用较弱呈下降趋势,转化指数的促进作用较高呈上升趋势。为此,进一步探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作用机制,并从人才支撑、平台搭建和知识转化三个方面提出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的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以实现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和功能增强为着眼点,以提高高职院校竞争实力和办学水平为核心,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为主要评价依据,遵循“导向性、可比性、可操作性”以及“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工作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评价与分析方法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国内外行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研究,本文从规模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市场能力、盈利能力、生产能力和环境保护能力六个方面构建江苏省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江苏省装备制造业行业规模以上7个子行业的2006~2010年经济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江苏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进行定量评价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