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构建物化技术进步的农业生产函数,探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理论逻辑。运用1978—2020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检验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产业集聚机制。研究表明: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呈上升趋势,并趋向于完全由农业资本存量变动主导;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倒“U”型特征,存在最优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决定的最优农业经济增长路径;现实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与最优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还存在明显差距,提升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仍有可观空间;在中部地区、平原丘陵地区、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地区、非粮食主产区、农业经济规模或农业资本存量较高地区,提高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提升农业产业集聚水平有利于增强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并不会显著改变两者之间的倒“U”型关系特征。  相似文献   

2.
一、新疆实施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自1978年以来,新疆农业得以全面发展.1996年农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了337.4%,其中畜牧业产值增长了194%;种植业产值增长了324.9%;林业产值增长了163.6%;渔业产值增长了868.6%.农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促进了新疆经济实力的提高.但就目前而言,新疆农村经济发展表现出以下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1978-1998年江苏省现代化进程中区域经济增长非均衡的动态演变规律。1998年前后江苏省已处于前现代化中期和后工业化的前期,但经济的高速增长扩大了地区非均衡性。1978-1992年,地区差距呈现扩大趋势;1993年非均衡达到了最大值;1994年以后,基本处于非均衡相持状态。该省区域经济增长非均衡的演变规律与“威廉姆森法则”一致。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20年来,江阴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翻番。1997年全市农业产值达25.8亿元,比1978年增长9.3倍;粮食产量虽因粮田面积减少,但总产仍达到4.55亿公斤,与可比的1985年对比(因1978年种植双季稻不可比),增20%;林牧副渔长足发展;农民人均年收入5135元,比1978年增长41.5倍。长期困扰人民群众的农产品短缺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靠的是农村改革。  相似文献   

5.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促进经济增长,自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8-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20倍,平均每年以约10%的增长,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扩大,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本文在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我国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问题,依据定性研究结果对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表明制度变迁、资本等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作用;1978-2012年,市场化程度等对我国经济增长都起到正向的影响。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东部受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外贸水平等具有正向作用;中部受市场化程度等正向影响;西部受外贸水平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6.
使用1978~2008年省域面板数据,运用非参数曼奎斯特(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测算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指数,并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全国、三大地区及绝大多数省份农业TFP的增长主要属于技术进步型的增长;全国及三大地区农业TFP增长呈现出明显的波动特征;农业TFP增长呈现出显著的区域间和区域内省际间的不平衡;农业技术效率的下滑制约全国及三大地区农业TFP的增长,而农业技术效率下滑是纯技术效率损失和规模效率下降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利用1978—2010年我国西部地区12省市的数据,测算了我国西部地区的资本、劳动力和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显示:当期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源于资本投入;但是,由于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太大,因此TFP呈相对平稳下降趋势,TFP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指出:若2010—2020年西部地区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1%,则西部地区能实现以技术进步带来可持续增长。最后提出西部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 以城带乡,以乡促城,走城乡结合发展经济的路子,是我们从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几年来它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城市工业的发展,收到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1981年,全市7处公社的社队企业收入达到8,450万元,比1978年增长60.8%;农业总收入达到8,355万元,比1978年增长26%;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38,662万元,比1978年增长29.4%。财政收入几年来每年平均增长16.3%。走城乡结合的路子必须把城乡各个方面的力量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扭成一股绳,一齐动作,齐心协力。  相似文献   

9.
科学评价农业环境效率及其收敛性是研究农业环境效率的基础,有利于制定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通过构建Global超效率DEA模型测度了1978—2015年我国28个省份的农业环境效率,并对农业环境效率的时空演变和收敛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978—2015年,我国农业环境效率总体偏低,但呈缓慢增长的态势;从空间来看,东部地区农业环境效率高于中、西部地区;我国农业环境效率不具有绝对收敛,但是具有条件收敛;分地区来看,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业环境效率不具有σ收敛,但是具有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东部地区农业环境效率则具有σ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不具有绝对β收敛。从条件β收敛的收敛速度来看,东部、中部、全国和西部的收敛速度依次减弱。  相似文献   

10.
<正> 农副产品收购中出现的新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1979—1981年,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5.6%,大大超过了1950—1978年平均递增4.3%的速度。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的商品率也大大提高。1979—1981年,全国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平均每年递增19.6%,而且农副产品收购额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上升,由1978年的38.2%上升到1979年的45%,1980年的51.7%,1981年又上升到55.5%。农副产品收购额逐年大幅度的增长,不仅保证了工业原料及人民消费资料的供应,缓和了长期以来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经济建设的实践证明,农业生产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业生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增长幅度大的年份,将会导致下一年工业生产的更大幅度增长。反之亦然。尽管今后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与农业总产值,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所占比重渐趋缩小,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起步至今,已有14年,其间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粮食总产量有7年分别达3200万吨和3300万吨以上,1984─1989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连续6年超过千斤。1992年粮食总产量3320.5万吨,棉花52.7万吨,肉类221.7万吨,禽蛋111.7万吨,水产134.7万吨,蔬菜1900万吨,除粮棉外,分别比1978年增长2、2、3、4倍。与此同时干鲜果生产量也成倍增长。1992年人均食物占有量,粮、肉、蛋、奶、鱼类、蔬菜及水果分别达到491公斤、33公斤、16公斤、1.7公斤、19公斤、281公斤和8.3公斤。目前我省农副产品生产量已基本达到2000年的食物消费结构标准。 由于农业的稳定增长,使得农村经济得以迅速发展。1992年农业产值672亿元。乡镇企业2463亿元,占全省工农业总产值(含建筑业)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14%,上升到1992年的44.4%。社会总产值中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20.3%,下降到1992年  相似文献   

12.
一、福建农业加快对外开放的紧迫性 改革开放17年来,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据统计,1978—1994年,全省农业增加值由 1978年的 73.63亿元增加到238亿元,16年年均增长 7.6%,而同期全国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9%;1994年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735亿元,16年平均增长38.2%。水产品  相似文献   

13.
<正> 一、历史性的重大成就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1979—1985年农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0.1%,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0.1%,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8%,农业和国民收入比前29年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约高六个和三个百分点。1986年农业总产值增长3.5%,扣除村办工业的工业总产值增长9.2%。经济增长在年度之间的波动幅度比前减小,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的状况得到改变,社会经济资源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利用比过去好。人均国民收入在1978年是315元,到1985年达到656元,七年里翻了一番。粮、棉、油、钢、煤、电的产量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大大增强了国力。因此,这八年是经济最活、人民群众积极性最高、国力增强最快、发展生机最旺盛的时期。 2.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从1979年起的头三年中,我们基本理顺了  相似文献   

14.
借鉴新增长理论模型建模思想,构建了中部地区总量动态生产函数,并对1978~2004年中部六省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测算出各生产要素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此基础上,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了剖析,并针对经济增长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要促进中部地区快速崛起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相似文献   

15.
试论欠发达地区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孙彦敏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要不要集约经营,能不能实现高效益增长,过去在这个问题上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使我们茅塞顿开。欠发达地区农业如何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笔者结合邢台市实践,...  相似文献   

16.
1978年以来的我国农业发展,可以明显分为两个阶段,1978--1984年为农业生产发展的超常规增长阶段,1985--1989年为低速徘徊增长阶段。 第一阶段农业超高速增长的两大法宝是土地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大幅度提高。前者使农民成为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和收益形成了较为密切的内在联系;后者则在工业品价格基本未动的情况下,缩小了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并且解决了经营农产品超额收益的归属问题。说到底,第一阶段农业超高速增长得益于农业生产比较利益的相对大幅度上升。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中国的东中西部地区各随机选取5个省份作为研究样本,利用三大地区1978-2013年的面板数据,在测度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基础上,对比研究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变迁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水平均最优;(2)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稳定,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稳定性却随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变化。横向比较而言,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大于产业结构高级化,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其经济增长的总效应大于产业结构合理化。  相似文献   

18.
财政、信贷平衡与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经济方面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当前经济形势总的是很好的。1980年,在农业方面,由于贯彻执行党的农村政策,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虽然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仍然取得了建国以来的第二个高产年。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8.4%,其中轻工业增长17.4%。  相似文献   

19.
<正> 在经济不发达但发展速度较快的雁北地区中,怀仁是一个经济发展较快的县。198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8,373.35万元)和农业总收入(8,610.29万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130%和196%。在这样的地方,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呢?我们调查的总印象是:农村经济在前几年由以粮食为主的单一种植业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现在又出现了从工副业突破,向农业、工业、运输、建材、建筑、商业、服务业等方面综合发展的趋势,可以简称为农(大农业)工(广义工业)商(第三产业)综合发展趋势。这种从总体上来看的综合发展趋势,从分工分业的角度上来看就是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由于这种发展趋  相似文献   

20.
韩中 《金融评论》2013,(5):26-37
本文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1978~2008年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序演进和空间分布,并对其进行了收敛性检验。结果表明。1978~2008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年均4.3%的速度增长,其中技术进步年均增长4.7%,而技术效率年均下降0.4%,可见农业技术进步和创新是促使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稳步增长的主要源泉动力。同时,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和技术进步增长率明显地高于中、西部地区,在技术效率上,中、西部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化。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收敛性检验表明,中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明显的a收敛和β收敛,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明显的“俱乐部收敛”,并朝着各自的稳定状态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