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我国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少龙 《经济师》2002,(11):16-17
我国上市公司及证券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缺陷,其成因在于体制和历史因素。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需要调整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强化监事会功能和积极稳妥地推行独立董事制度。  相似文献   

2.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透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金融  王建明 《经济师》2005,(4):120-121
文章首先阐述了内部人控制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及表现形式 ,并在剖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行为发生原因的基础上 ,主要以美国的市场主导型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内部人控制治理方法为借鉴 ,加以比较分析 ,并探索我国企业的对于内部人控制的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基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盈余管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司治理结构是影响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股权分裂,国有股产权缺位,内部人控制”失衡治理结构不但无法有效约束盈余管理,反而激励盈余管理产生,是导致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资本市场动机特殊现象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易佑金 《经济师》2008,(1):127-128
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包括内部治理结构、外部治理结构和公司治理法律环境三个方面内容。通过这三个方面分析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我们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呈现“一股独大、股权失衡、国有股产权‘缺位’及内部人控制”的状态。  相似文献   

5.
资本结构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司治理结构优化问题是现代公司运营当中的重要问题 ,本文从公司资本结构与治理结构的关系出发 ,对如何优化公司治理结构问题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 ,资本结构是决定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因素 ,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的比例对于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如何优化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 ,作者提出了以公司债券控制“内部人控制”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公司控制权、代理成本与公司治理结构的选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大股东超强控制和内部人控制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是并存的 ,代理成本与大股东的“掠夺”是合二为一的。股权结构的不合理是导致大股东超强控制和内部人控制的直接原因 ,也是导致公司治理机制弱化的深层次原因。因此 ,股权结构的优化是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 ,公司治理的核心应是抑制大股东的“掠夺”和建立中小股东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7.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87,自引:7,他引:380  
公司治理结构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来说是崭新的,同时又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以截至1996年底,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全部530家公司为样本,从公司的股权结构入手,分不同行业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股权结构畸形、国有资本主体缺位、股东控制权残缺和经理人员的约束机制不健全是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缺陷。此外,本文引入了“内部人控制度”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的状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上存在代理成本过高,效益低下;公司治理结构失衡,“内部人”控制严重;难以形成有效的企业经营选择机制等问题。在上市公司中强制引入独立董事,有利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维护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有效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世界各国均在积极探寻。如美国通过设立独立董事、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等措施,制约经营者行为,但是这些措施主要是通过外部因素作用于企业内部。在股本日趋分散的条件下,这些外部因素的启动力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振兴 《经济经纬》2007,(3):132-134
上市公司(特别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内部人控制.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和控股股东的实际控制人共同构成内部人,内部人共同分享控制权利益带来的好处.监管政策的出发点是降低控制权利益,减少内部人(控股股东和管理层)与中小股东、债权人的利益冲突,维护市场的"三公"原则.  相似文献   

11.
独立董事重在"独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问题也不断暴露,尤以“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为重。这些问题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董事会职能失灵,上市公司行为短期化,不正常的关联交易,上市公司成为大股东的“抽血工具”等等。如何加强上市公司治理,有效保护广大投资者的权益问题便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其中呼声最高的当属独立董事制度。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大股东和内部人控制问题十分普遍,这也是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根本性问题。可以说不解决大股东和内部人控制问题,任何治理措施都将流于形式,难以从根本上消除花样不断翻新的掏空上市公司、侵害中小股东权益的行为。本文试图以比较简洁的表达方式,以增强治理措施的有效性为目标,提出解决大股东和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范勇福 《当代经济》2007,(11):36-37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大股东和内部人控制问题十分普遍,这也是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根本性问题.可以说不解决大股东和内部人控制问题,任何治理措施都将流于形式,难以从根本上消除花样不断翻新的掏空上市公司、侵害中小股东权益的行为.本文试图以比较简洁的表达方式,以增强治理措施的有效性为目标,提出解决大股东和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症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林 《经济师》2007,(1):97-98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普遍存在着国有股权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严重、董事未能恪尽职守、董事会工作效率低下、监事会形同虚设的问题,造成我国上市公司整体素质不高,出现了大量的违规现象,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根本利益,侵蚀着市场经济诚信的根基。文章解析公司治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一股独大”、“委托与代理”等诸多问题,以求在此基础上找出完善公司治理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5.
采用Logistic模型,以2007—2010年我国沪深两市1506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和检验了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决策主要受融资成本、公司特征以及内部人利益驱动等因素的影响;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助于减弱上市公司内部人攫取私利的动机和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偏好。  相似文献   

16.
转轨经济中内部人控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转轨经济(TransitionEcono-my)中出现的内部人控制(Insider'sControl)问题已经成为转轨经济国家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现实而且严峻的课题。本文基于对转轨经济国家企业公司治理中“内部人控制”的现实思考,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入分析和探讨“内部人控制”现象原因,并建立转轨经济中内部人控制模型,再提出一些避免严重“内部人控制”的建议。内部人控制现象在许多转轨经济中,内部人控制的现象正在变得越来越明显。根据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青木昌彦和钱颖一在其主编的《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中给出的定义,内部人控制是指经理人员…  相似文献   

17.
田洪杰  孙海涛 《经济师》2003,(8):106-106,111
独立董事制度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为弥补原有公司治理结构缺陷而创立的一种新的制度形式 ,具有突出的制度价值。独立董事制度可以有效遏制“内部人控制”现象 ,可以防止大股东操纵董事会 ;使董事会人员结构更趋合理 ,提高董事会的整体决策能力 ;增加公司信息的透明度。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可以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质量 ,增强上市公司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国有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治理的主要内容是设计控制"内部人控制"的机制。文章通过建立国有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模型,分析了"内部人控制"问题产生的原因,指出了公司价值最大化的最优所有权结构;将管理层持股引入"内部人控制"模型,考察了管理层持股对"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影响及对各方的激励效应。  相似文献   

19.
国有股“一股独大”最近被认为是上市公司种种弊端的重要制度根源,是导致目前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状况不尽如人意的最大问题。据统计,截止2001年4月底,我国1102家A股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50%以上的达到890家,约占上市公司总数的79.2%。国有股包括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统计资料显示,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是由国家持股的占公司总数的65%,第一大股东为法人股东的占公司总数的31%,两者合计高达96%。国有股股东的代理人缺位,严重地恶化了内部人控制问题,使我国上市公司广泛存在“内部人控制下的一股独大”。  相似文献   

20.
一、我嗣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着一些缺陷 1.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形同虚设,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董事会COSO报告认为,企业应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董事会。董事会要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起到真正监督引导的作用。但在我国现阶段。不用说未上市的公司。就是大多数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形备而实不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