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建筑伦理学是研究建筑活动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并对建筑伦理进行道德评价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揭示建筑领域伦理道德的本质和规律,建立合理的建筑伦理规范体系。它包含一般规范伦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建筑规范伦理学基本理论的应用研究两方面。  相似文献   

2.
杨阳 《改革与开放》2011,(12):30-31
法律与道德紧密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对法律进行道德评价的活动。无论是论述法律内在道德和外在道德还是最低限度的自然法,都试图揭示道德与法律的联系,但是并未清晰指出法律的最低道德性这一本质属性。如果把善的伦理学意义嫁接到法理体系,容易模糊法律和道德的不同核质,走向泛道德化的错误。法律不能离开伦理意义上的评价,这种评价和融合应当建立在一种性质清晰分界的前提之下才可能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对于经济伦理学来说道德的本质是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但以往的经济伦理学却没有对这个问题有进一步的分析。随着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尤其是博弈论的发展,为我们研究道德的本质与特征提供了分析工具。从微观角度看,道德在社会生活中主要表现出均衡群体公共资源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摩尔元伦理学思想的直觉主义是一种关注伦理学道德概念和道德判断的"科学的"伦理学研究方法。摩尔认为,善是伦理学的核心范畴,对善的理解仅仅需要直觉。由于无法合理地说明与之密切相关的道德概念和道德判断的自明性、道德冲突的解决等问题,最终,直觉主义伦理学作为一个学派,结束了其存在。然而,作为一种伦理学学科发展的新范式,摩尔直觉主义的伦理学启迪着后世伦理学科学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浅议效用原则在信息网络中的适用性问题及其法律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育珊 《南方经济》2004,7(2):23-26
本文针对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侵犯个人隐私权、侵犯知识产权等网络道德和法律问题,希望借助传统的伦理学原则——效用原则进行分析和指导。但由于计算机技术创造的新的可能性的周围,也有一些问题运用以往的伦理学理论和原则是难以定义、解释和调解的。因此,在应用传统的伦理学理论和原则解决网络道德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陷入两难境地,引发一些适用性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侧重从法律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生态伦理学说到底是关于人与生态环境间的伦理关系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重点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也是当代生态伦理学最关注的问题。但生态伦理学的根本还是要归结到责任伦理,才能获得理论奠基,并发挥其实践指导能力。对于各个国家来说,国情不同,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建设情况都各不相同,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要依据本国实际情况进行,所以生态伦理学的本土化建构尤其重要。文章探讨了生态伦理学研究的道德价值定位、生态伦理学本土化面临的现实挑战和责任伦理为基础的生态伦理学本土化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7.
法律与道德协调发展对法治实现的重大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平  蒋红雨 《理论观察》2000,3(1):39-42
本文运用系统论观点,将法律与道德分别看成是整个社会调整系统的子系统,从自身身及其与整个社会调整系统的关系来阐明法律与道德与生俱来的天然源、缘关系,进而阐明二者协调发展对我国法治依法实现法治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传统伦理学一般只研究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及其规律,传统美德伦理学一般也只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美德关系及其规律。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典的"上善若水",还是世界文明中蕴藏的森林、土地、建筑、绿色产品之美德,都在提示我们物之美德的生命力。本文对物之美德的特征、分类、来源与应用等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构建策略,期盼着物之美德的研究与应用迎来生机勃勃的春天。  相似文献   

9.
法律和道德是支配社会发展的两股力量,二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我国历史进程中,法律和道德交相辉映,在经济政治的基础上左右着历史的走向。现实中法律和道德的冲突激烈,这促使我们以古看今,从古代法律道德关系的处理中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道德法律化的理论依据是道德与法律的深远的渊源关系,道德与法律同属调整和维持人类行为关系的规范,道德与法律的互化是以道德法律化为前提的。在社会转型期,道德本身面临困境的现实情况下,一定的道德规范进入到立法程序之内,形成为法律条文,并具有法律效力,即道德法律化,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在社会互构理论的视角看来,道德法律化变得更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裕固族主要分布于中国甘肃省,总共约有1.4万人.鉴于目前裕固族并无对其自身道德生活历史的总结,也没有系统研究裕固族的伦理学专著,我们主张坚持唯物史观的立场,引入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的理论,运用道德社会学与叙事伦理学的方法,用视阈、叙事、德行的分析架构,并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考察研究了裕固族的道德生活史,总结出了以下研究成果和结论.  相似文献   

12.
环境伦理学的发展从表面上看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而凸显出来的,但从另一个层面上看它同时又是西方道德危机的反映。环境伦理学试图通过规范主体人的行为来规定人对自然的道德关系。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其所建立的一整套体系必然有别于传统伦理学。现代环境伦理学更多地与系统论,有机论,生态论联合起来作为其理论基础,因此其发展是沿着一条反传统的思维路向,但同时又是在借用传统的框架和运作模式。因此其发展从一开始就遭遇合理性与合法性问题的困扰。尽管其在理论与实践上处于尴尬地位,但它的进步意义及其在当代的发展是不容忽视和不可阻止的。  相似文献   

13.
西方理论界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法律只管人的外部关系,而不考虑人的内心世界;道德则管人的内心活动。托马秀斯首次提出了这一观点,唐德对此也有详细的论述。他们认为法律的功能是“治表”,而道德的功能是“治里”。其实,熟悉法律史的人都知道,大多数法律规范都是从道德规范中提炼出来的,是道德规范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在世界文明史上,统治阶级把本阶级的某些道德赋予法律形式,借以强化其道德地位的事例俯拾即是。一、我国现行法律中道德法律化的体现我国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过程中,历来都十分重视法律对推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重要作…  相似文献   

14.
见死不救属于道德规范的范畴,不应该直接用法律对这一行为进行规范.法律与道德在本质上、内容上、功能上都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但是见义勇为这种高尚的道德义务是不能转变为法律义务,不能追究见死不救者的法律责任.当前我国应当完善证据制度和对见义勇为者保护的相关法律,用法律来间接的规范见死不救行为,倡导社会主义道德.  相似文献   

15.
弗莱彻的境遇伦理学是传统的基督教伦理学同现代西方社会相碰撞的产物。这种伦理学是介于律法主义与反律法主义之间的新道德,是在基督教爱的指导下依据主体当下的境遇做出道德选择的方法。中庸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它指行为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而达到中庸的途径是“权变”和“时中”,它的最终目标是“中”与“和”的和谐统一。这样,境遇伦理学的中庸性质就表现为反对过与不及和主体在道德选择时权变境遇。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十年来的无偿献血工作为实践基础,从公民道德素质提高的理论角度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提出了道德、法律、政策等社会环境与无偿献血行为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杨斌 《魅力中国》2010,(1X):223-223
"人性"是指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之本性。这是从伦理学的意义上来概括的,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科学,因而只能研究可以言道德善恶的人性。因此,人性的体现在于言道德之善恶。关于人内心都自负,哲学、社会学、心理学都有所表述,本文旨在从伦理学角度来对"人内心都自负"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对我国道德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在道德感的形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道德形成上的作用,有关美德的品质及美德形成的制约机制等方面论述的解读,认为道德感觉的形成是从人的平常的生活中产生的,道德感觉形成的主体是自由的个人,就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其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有着契合性和传承性。由此得出包括必要的制度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和必要的法律约束机制等几方面对我国目前道德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行政许可作为一种程序性权利,除了需要法律、行政等手段进行控制之外,对其进行道德规制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把法律他控和道德自控贯穿于行政许可主体行使权力的各个阶段,才能更好地完善行政许可权合法、合理的运行。本文拟从道德的角度对我国行政许可权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行政许可权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及通过道德自主、道德评价和道德回报等途径对行政许可权进行制约。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从人的欲望出发,对亚当·斯密的"经济人"与"道德人"进行了心理剖析,揭示了"经济人"与"道德人"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心理学的全新角度重新阐释了长期以来存在于经济学界的"亚当·斯密问题".文章还通过比较分析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和阿马蒂亚·森的《伦理学与经济学》中的重要观点,说明了经济学与伦理学不可分割的内在渊源和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