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万美芳 《发展研究》2007,(6):115-116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人才难识、人才难求.借助现代测评技术,建立专业化人才招聘和人才评价机制,是解决企业人才难识、人才难求问题的有效手段,是提升人才招聘工作水平的要求,也是当务之急.国内有些企业已经在探索借助人才测评推进人才招聘专业化的路子,要大力借鉴并结合企业实情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2.
李矫臣  张威 《城市建设》2010,(7):279-279
在现如今的国际形势下,经济实力作为评定国力的首要因素后,特别对于中国来说,作为世界工厂最需要是技术型蓝领人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培养技术型人才是经济实力评定的必然趋势,使世界各国充分肯定了技术人才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在生产力还欠发达的现如今。更要重视技术人才的作用。本文意在研究技术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能寻求良好的培养技术人才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景晓涛 《经济师》2010,(8):217-218
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但是在实际就业人口中,技能型人才所占比例却严重偏低;而在发达国家的就业人口中,技术工人所占比重较大。当前我国技能型人才的短缺,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重要因素,企业间争夺熟练技术工人的竞争也达到白热化的程度。文章主要探讨了企业技术工人短缺而又不愿自己培训高级技术工人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而提出了解决我国企业短缺技能型人才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具有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大力培养和发挥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与高水平技工人才的作用,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有利于促进我国以高新技术、现代机械制造业为先导的新型工业化进程,从而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余世仁 《经济论坛》2000,(16):13-13
西部大开发能否取得成功,涉及资金、项目、技术、人才、信息、管理等多种重要因素,其中人才是关键因素。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实质上是人才的差距。西部地区要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就必须深刻认识人才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意义。 一、人才是西部大开发的第一资源 人们一提到西部的资源,首先考虑到的是自然资源,认为它是是重要的资源。这与我国“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对西部实行物质资源导向型大开发的影响有关。当时认为资源就是自然资源,西部大开发就是开发自然资源。这种传统的资源观念见物不见人.把人当作开发自然资…  相似文献   

6.
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具有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大力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与高水平技工人才和发挥其作用,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有利于促进我国以高新技术、现代机械制造业为先导的新型工业化进程,从而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亟需高层次技术人才。文章在对先进制造技术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先进制造技术背景下技术型人才的智能特征与智能结构,进而提出促进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马万民 《经济师》2002,(11):103-104
电子商务是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商务模式 ,它代表着未来商务发展的方向。加入WTO以后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 ,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将更为强劲 ,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人才的数量方面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人才的能力、知识结构的要求方面。文章在分析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开发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做好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开发工作的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框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建设是一项意义重大,但又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有效的社会工作发挥着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安定有序、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息息相关.然而,我国在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建设方面较为滞后,人才供给与现实需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教育体制、评价及考核机制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为此,本文从这一现实情况出发,重新对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进行了定位,首次提出针对我国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框架,并指出教育是进行能力培养与强化的最有效途径.此外,为保证能力框架的有效性,本文创造性地设计并构建了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评价体系,并且针对我国今后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力建设工作的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我国人才供需之间存在不平衡的现象进行分析后认为,造成这种失衡的原因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各层次人才自身价值观念的错位等方面有关,所以解决我国人才供需失衡问题,要从转变观念,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强化市场配置功能入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科技类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人才选拔、培训学习、绩效评价、能力发挥、工作自主和工资报酬是影响专业技术人才总体被激励程度的重要因素。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背景的专业技术人才对激励因素的实际感知和总体被激励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据此,本文提出了针对不同特征专业技术人才的激励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2.
核心人才尤其是核心专业技术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胜利油田作为具有50年历史的国有特大型企业,开展核心专业技术人才的研究对于油田的长期稳产高产,企业文化的和谐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开展了两项研究。第一项研究中,对胜利油田核心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二项研究中,通过构建胜利油田核心专业技术人才能力素质模型,确定了核心专业技术人才在个人素质、行为方式和知识结构三个维度上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目前我国企业服务外包人才管理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着手,论述了加强服务外包人才管理的重要意义,并结合案例分析了国外服务外包人才管理的经验。同时,在对国内服务外包行业发展及企业服务外包人才管理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比较和分析了我国服务外包人才管理的优势和不足,并从管理学的角度对企业实施服务外包人才管理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技术人才支撑体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性因素。通过对渤海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调查数据分析,渤海新区的技术人才支撑体系相对较弱。其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要从强化宣传力度、创优人才引进环境、创新人才引进方式等方面对渤海新区技术人才支撑体系进行强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试论高等学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艳 《经济师》2006,(5):103-104,106
高等教育培养人才,人才走向引导高等教育发展,国际化是人才变化的重要趋向。文章对我国国际化人才的现状、培养目标以及培养途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李一凡 《经济论坛》2006,(19):43-44
一、灰领人才的危机 “灰领人才”是指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它兼有白领与蓝领的特长。根据行业和工作性质,“灰领”可以理解为是在制造企业生产一线从事高技能操作、设计或生产管理以及在服务业提供创造性服务的专门技能人员。“灰领”人才,因其既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又具有较高的职业资格所能达到的一线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等多岗位适应能力,所以他们具有较强的发展后劲和创新意识,能适应市场对人才资源结构的需求,是目前我国各行业,尤其是制造业的稀缺人才。  相似文献   

17.
人才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对于国家来说如此,对于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在我国的金融企业中,金融人才可以说是整个金融企业有效运转的重要保证,也是金融企业获得利益取得成就的重要方面。所以,在我国的金融企业中实施人才战略也是势在必行。本文就从人才战略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出发,着重探讨了金融人才战略的定位思考,并且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建立科学完善的金融人才战略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刘雪梅  孙昌增 《时代经贸》2007,5(7Z):115-116,118
进行有序的人才资源开发,实施有效的人才政策,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已经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对这些经验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对我国构建科学的人才政策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小企业人才招聘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正日益成为企业的首要战略性资源,人才招聘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小企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人才招聘的重要性进行探讨,然后对我国中小企业人才招聘现状进行研究,随后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在人才招聘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解决中小企业人才招聘的对策.以期对中小企业的人才招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经济师》2020,(1)
人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社会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根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到了一个关键时期,以人才为支撑的创新驱动成为当前的经济发展新动力。尽管我国在提出高层次人才引进发展战略后,我国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方面取得了相应的进展,但是当前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实际行动中存在一些问题,对我国的这一战略的实施带来阻碍。基于此,文章重点分析了当前高层次人才引进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推动我国高层次人才引进战略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