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东莞市作为珠三角的经济先发地区,外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强大。随着广东省产业转移战略的铺开,东莞产业发展的资源瓶颈效应和落后产业转移需求也很大,实施产业转移战略迫在眉睫。但是2007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东莞经济系统及产业转移战略造成了一定的外部冲击。在这种经济环境和固有的制度背景下,产业转移战略在经济先发地区应该如何推进?本文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的东莞市为例,分析经济先发地区推动产业转移的成效与不足,从而为产业转移这种产业政策的学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素材。  相似文献   

2.
“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大量流动和集中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大量人口涌入“珠三角”地区,使该地区逐渐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模式.文章以“珠三角”比较有特点的轻工业城市——东莞市为例,以人力资源流动理论为基础,通过线性回归分析东莞市劳动力的流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度,测度外来劳动力对于东莞经济的影响力,以趋利避害,保持经济活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趋势——基于浙江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现象,目前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发展趋势。与广东和江苏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在省区内地区间转移不同,浙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向江西、安徽与河南等相邻的中西部省区转移发展。在产业转移发展中,分离式转移与集群式转移成效最为明显,困难主要来自产业转移面临的不确定性,以及转入地投资环境与市场秩序有待改善。从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上讲,浙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发展,体现了由资源配置条件变化引致的地区经济结构变动与中国经济梯度发展的规律性特点,因而更具有代表性,其实践与成效有助推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经济师》2016,(2)
东莞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全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研究价值,东莞能敏锐抓住承接港澳台产业转移的先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了从农业县向制造业大市的方向迈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引人瞩目。旧的发展模式主要依靠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发展,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固有的弊端逐渐显现,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已制约到东莞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潜力,导致社会进步乏力。因此,加快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加快全市各产业优化升级已成为关系到东莞经济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东莞的纺织服装产业具有代表性,通过对东莞市的纺织服装产业更深层次的思考,为东莞产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5.
“双转移”是将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向当地二、三产业和珠三角发达地区转移。近几年来,清远市抓住广东省委、省政府实施的双转移”战略机遇,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经济实现了新的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 东莞市在二十多年改革开放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根据国际市场和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和趋势,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及相应的投资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工业,以工业化带动现代化,闯出一条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路子.GDP和财政收入稳居广东"四小虎"之首.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深入东莞调研,系统地总结了"东莞模式"的经验,为全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抓住新一轮世界产业转移战略机遇,促进广东经济大发展指明了方向.本刊征得华华同志同意,将其在东莞调研的讲话刊于此,敬请读者垂注.  相似文献   

7.
产业转移是引导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合理布局,进而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广东省“双转移”战略的提出和深入实施,劳动密集型等传统产业从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可以为转出地腾出更多的发展空间,并为进一步引进更为先进的产业提供空间支撑,同时也可以促进产业转入地的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 东莞市在二十多年改革开放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根据国际市场和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和趋势,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及相应的投资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工业,以工业化带动现代化,闯出一条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路子.GDP和财政收入稳居广东"四小虎"之首.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深入东莞调研,系统地总结了"东莞模式"的经验,为全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抓住新一轮世界产业转移战略机遇,促进广东经济大发展指明了方向.本刊征得华华同志同意,将其在东莞调研的讲话刊于此,敬请读者垂注.  相似文献   

9.
张澜 《当代经济》2003,(12):44-44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历史背景 ——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背景。近年来,由于工 业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全 球工业经济结构出现了新一轮调整,劳动和资金密集 型产业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一些劳动密集型的 加工工业转移尤为明显,这为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 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0.
产业区域转移及其对后发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发区域与先发区域存在着一定的经济发展差距,这种差距为产业在不同区域间的转移提供了前提条件。后发区域可以通过承接先发区域的产业转移,接受先发区域的技术和产业较高水平的辅射,从而使后发区域得到特有的后发利益。产业区域转移对后发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效应的同时,也有消极效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主要定位于发展中国家的幼稚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研究.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比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的高度更高,具有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配套服务的特点.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一种漂流型产业,配套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也有随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而转移的趋势.产业转移大致经历原产地产业衰落、新产地产业后发、新产地产业聚集三个阶段.但在转移的不同阶段,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随劳动密集型转移的次序和程度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规划资本密集型产业时要考虑本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东莞实施产业转移面临的机遇、挑战及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双转移"的经济发展战略,对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提高劳动力素质,提升珠三角地区产业竞争力,带动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加快发展,推动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作出了全面部署。东莞市作为珠三角经济发达的地级市,"双转移"战略对该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是二战以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内容,随着改革的深化,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了寻找更理想的投资场所,开始向中西部转移。总结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必须满足一定的基础条件和转移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积极的行政干预,才能把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实现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相统一的格局。  相似文献   

14.
加入WTO将使我国正在实施的区域发展战略面临巨大挑战。因为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更大作用的境外企业投资仍将集中于东部地区 ,而且这种集中程度还会更高 ;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 ,将使要素继续流向收益高的东部地区 ;国际市场的扩大 ,延缓了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进程 ,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部企业进入中西部地区投资和兼并。因此 ,在短期内中西部与东部的发展差距将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与转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生产的专业化继续深入必然带来产业的集聚和转移,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制造业也在接受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不断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伴随着东部地租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东部地区的部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有开始往中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迹象.  相似文献   

16.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为其经济发展创造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目前,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点由以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承接产业转移从原来的单个产业转变为产业的整体性转移及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整合;承接产业转移从政府主导向企业主导转变。重庆通过承接东部地区转移的产业和外溢的资金、技术,发挥比较优势,培育主导产业,将外部资源转化为内生的增长方式,带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腾飞。  相似文献   

17.
1、韩国产业发展历程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产业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向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 韩国经济发展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政府基于本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实行出口导向的外向型发展战略,重点发展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韩国抓住美、日等发达国家60年代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有利时机,发展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凭借其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水平低、劳动力素质高等优势,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使韩国经济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起来.  相似文献   

18.
我国产业集聚的变迁与产业转移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聚变迁是产业空间位置发生动态变化的过程。利用产业的赫芬达尔指数、区位商和产业的绝对份额三项指标相结合,观测其年度变化,以测度我国产业集聚的变迁。结果发现,从2000年开始,以纺织服装制造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由沿海地区向其他地区转移,并且在2004年以后呈现加速趋势;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在2006年以前一直向沿海地区集中,直到2007年向其他地区转移才始露端倪。以"单位劳动成本"测度我国产业转移的可行性,发现我国中部地区有明显的劳动成本优势,西部地区具有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潜力,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具有发展的持续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詹正华 《经济论坛》1999,(11):19-20
按国民经济管理学理论,地区之间的经济结构调整,主要通过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进行产业战略转移和技术辐射来完成,即通过逐步把一些市场基本饱和的旧的主导产业和产品的国内外市场让渡给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在建立和发展自己新的高技术主导产业的同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不发达地区转移,来实现自己产业的升级换代。然而,这种地区之间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的模式,无法有效缩小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在经济上业已存在的巨大差距。不发达地区若脱离实际,离开自身优势去重复发达地区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和产品,与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20.
<正> 一、阵痛是历史的必然世界经济发展史昭示人们,当一个国家(地区)正处于经济起步阶段的时候,由于资本相对不足而劳动力相对过剩,经济发展战略一般地都是选择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心。作为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纺织业,在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