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高储蓄率给经济稳定与发展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提出运用财政手段去解决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和发展与高储蓄率及低消费率之间矛盾的必要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日本曾经是世界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储蓄率发生了显著变化,呈下降趋势。日本储蓄率的变动不但会影响本国经济,还将影响世界经济。通过储蓄理论与最新经济数据分析得出日本储蓄率变动的最主要因素是:收入因素、人口因素及社会保障因素。研究日本储蓄率变动对中国调整高储蓄率有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高储蓄率背后的人口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因素是高储蓄率的重要原因与中国持续2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相伴相生的便是居高不下的储蓄率。高储蓄率也被众多学者认为是解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里,高储蓄率的作用在于:高储蓄率通过银行转化为高投资率,进而促进了大规模的生产能力的扩张,这种大规模投资带来了快速的资本形成,个人收入、储蓄和出口的增长,以  相似文献   

4.
高储蓄率对于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根据钱纳里经济发展阶段人均GDP划分标准,选择了31个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国家,使用1991年—2010年的数据,实证检验了储蓄率对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对于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后期阶段的我国来说,高储蓄率对于进一步保持经济的高速发展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现阶段应该维持高储蓄,充分利用高储蓄的优势,将高储蓄安全有效地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推动经济增长,最终完成工业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1952-2006年样本数据,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中国储蓄率、投资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相关性.在此基础上使用脉冲响应函数、Granger因果检验、方差分解模型以及动态相关系数等对储蓄、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率、储蓄率、投资率之间体现出较强的当期相关性,具有影响关系上的近似对称性;三者具有类似的波动模式,它们之间存在稳定的影响关系和影响方向.经济增长率分别是投资率和储蓄率Granger原因,但反向因果关系不成立.投资率与储蓄率不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说明了投资效率不高.为了增强投资的产出效应,应当适度改善投资结构,加强对可贷资金的引导和规范,保证储蓄向投资转化渠道的畅通,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应当放在启动消费上.  相似文献   

6.
金顺 《新财经》2005,(12):22-23
伴随着中国经济稳步快速地发展,更好地把握中国经济的走势一直就是国际投行研究的重中之重。伴随本轮经济周期而来的高储蓄率带给国际金融市场不少忧虑,为了解决高储蓄率的问题,同时也出于为中国下一步的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的需要, 为中国刺激消费出谋划策成为了国际投行关注的又一焦点。  相似文献   

7.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且持续上升,目前我国国民总储蓄率已经达到51.4%。本文从宏观经济学视角分析了我国高储蓄率对长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我国高储蓄率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进一步讨论我国目前这种高储蓄经济增长方式是否可持续的问题,最后就如何提高我国的消费需求,降低国民储蓄率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我国1990—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影响一个国家居民储蓄率的因素有很多,比如GDP、投资量、劳动量、居民消费水平、通货膨胀等。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对一国居民储蓄率有影响,这种影响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或者不同的阶段是有差别的。居民的高储蓄率一直是我国宏观经济的一个特征,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对我国高储蓄率的现状及其原因通过计量建模的方法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模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钱曦 《珠江经济》2005,(4):79-82
1999年以来,我国居民储蓄进入稳定增长阶段。随着储蓄存款规模的不断扩大,居民储蓄率继续保持高位运行。高储蓄率对经济金融运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本文拟从分析高储蓄率形成的社会经济背景出发,对储蓄持续稳定增长的动因及其影响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新古典增长模型对世界各国储蓄率差异的原因进行了研究。我们建立了一个标准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以模拟美国的储蓄率变动,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准确拟合美国储蓄率变动的长期趋势。以此为基准模型,我们引入78个国家的数据,运用反事实实验来检验19602008年间TFP增长率对储蓄率的影响,结果发现,TFP增长率是解释世界各国储蓄率差异的最重要因素。而且这一结论不受是否发达国家和数据库来源不同的影响。因此,高储蓄率国家与低储蓄率国家之间经济失衡的根源是TFP增长率的差异,而这是不能通过汇率政策来消除的。要解决跨国储蓄率差异带来的全球经济失衡,发达国家需要进行技术创新,发展中国家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美国不断指责中国有意低估人民币,称中国是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最近又指出美国经济问题是因为中国的储蓄率过高而造成的。面对这种指责,文章对美国经济问题和中国高储蓄率分别进行了深层研究,明确了在两者之间并无实质关系。美国对中国储蓄率的指责是在寻找不存在的借口。  相似文献   

12.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社会的稳定,是我国经济进一步改革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存在融资难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通过对我国融资市场的分析,与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特点,文章从金融创新的角度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储蓄率研究的最新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明 《世界经济》2007,30(4):86-95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学界关于各国居民储蓄率和国民储蓄率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从储蓄率的基本决定因素来看,除了传统的人均收入、经济增长速度、利率等因素外,人口因素、预防性储蓄动机、宏观经济政策冲击、外部融资条件、贸易条件冲击和教育等因素对储蓄率的影响也得到了越来越深入的讨论。在对众多因素的讨论申,人口结构的转变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谨慎性储蓄动机)与储蓄率变化的关系一直是讨论的重点。由于储蓄率在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分布并不均衡,因此很多研究文献都致力于解释个别国家储蓄率过高或过低的原因,或者比较国别间或地区间储蓄率的高低并探究其原因。最近几年来,中国的高储蓄现象得到了国际经济学界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储蓄率的成因及其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晓伟 《特区经济》2011,(10):65-66
本文从储蓄结构深化研究我国高储蓄率的成因,提出降低我国储蓄率的思路主要是降低企业储蓄率和政府储蓄率。具体对策是尽快出台调整企业储蓄率政策;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金融市场、健全金融机构及完善金融体制,还有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  相似文献   

15.
台湾失去三大优势经济稳定增长难以为继台湾(经济日报)日前报道,高储蓄率、高投资率、低社会福利支出,是造就台湾经济奇迹的三大优势;如今,主客观情势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储蓄率、投资率下降,社会福利支出却上升,使台湾失去经济维持稳定增长的优势。新加坡内阁资政...  相似文献   

16.
《人民日报》(海外版)日前刊登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的文章说,人们在谈中国的储蓄率过高的时候,想当然的理解是居民的储蓄率过高.近年来,中国储蓄率在已有的高位上还在不断攀升,从1996年的37%上升到2005年的44%.  相似文献   

17.
<正>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世界经济的持久进步取决于高储蓄和高投资。它们是提高生产率和增加实际收入的关键。高储蓄的国家成就最大,例如,过去20年增长最快的20个国家中有14个储蓄率超过25%,没有一个低于18%,而发展最慢的国家储蓄率也最低,大多低于15%。  相似文献   

18.
二次战后,日本凭着国内外各种有利条件,通过改革和调整,促成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直至高速增长,一跃成为令人注目的世界经济强国。从某种角度来看,战后日本是以“储蓄大国”转变成“经济大国”的,这一经验值得我们探索与借鉴。一、战后日本如何提高和维持高储蓄率日本经济界普遍认为,日本经济的“高增长率没有高的储蓄率是不可能维持的”。持续的高储蓄在相当大程度上支撑了战后日本的高投资和经济的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19.
“东亚模式”的基本特征及产生的历史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出口为异向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雁形模式、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是“东亚模式”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储蓄率为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增长、高储蓄率的宏观经济特征,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裕的资本来源,同样使得另一些人增强了对居民过度储蓄造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的共心。总需求是否会抑制总供给,居民若更加倾向于储蓄而减少消费,则可能造成经济衰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