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西学东渐主要是指清末民初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西方文化向中国传播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国人影响非常大,使当时人们的思想和世界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逐渐影响、改变了人们的藏书理念,是古代藏书楼消失、近代图书馆产生的真正推动力和催化剂。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广州地区出现了一种带有中国地方特色的保险组织形式——火险联保。他们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占据了广州主要财产保险市场,不仅可以降低保户所交的保险费,使原本外商拒绝投保的商户得到财产安全保障,同时又能够在外商垄断中国保险市场的情况下挽回一部分利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保险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之际,在"西学东渐"的氛围下,西方侦探小说随着外国翻译文学被引进我国。其在我国的生根、发芽离不开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译者的共同作用。西方侦探小说的发展符合当时人民群众的心理要求,符合改良者们的改良意图。清末民初对西方侦探小说的翻译热潮对我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民间借贷中的民事习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民初,民间借贷中的民事习惯纷繁复杂,不同地域,多有别异.借贷利率与借贷期限、借贷数额、借贷对象及银根松紧形势等市场因素有关,以“月利三分”为限,有“零利率”、“低利率”、“高利率”之分;借贷担保有以中人与房屋、土地、粮食、牲畜甚至妻女之分;债务履行有利息滚入母金、利息不滚入母金、停利归本、先偿利后归本、打账与摊账或摊还、立发财票或兴隆票之分.其中,有些属陋规恶俗,理应摒弃;有些属公序良俗,值得借鉴.认真梳理清末民初民间借贷中的民事习惯对规制与引导当今社会民间借贷秩序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6.
任何门类的艺术应是与时代同步的,晋剧也不例外。近代山西社会的变迁制约和推动着晋剧的发展与前进,而晋剧也反映近代山西地方社会的生活内容和水准。晋剧艺术的发展、革新,归根到底是由它生长的土壤和时代所推动的。晋中商业的大力发展,也为晋剧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基础,20世纪初迎来了晋剧的第一个辉煌时期,晋剧的发展历史凸现了山西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7.
在清末民初出现的"稿酬制"是该时期文学传播的一个重要现象。稿酬制出现在清末民初有其历史必然性,稿酬制的出现对文学创作和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城市因特殊属性更容易成为小说设置的背景空间和故事场所,在明清时期小说中,北京和南京因其特殊的政治地位成为小说中频繁出现的一对双城。到了清末,随着上海的迅速崛起,上海成为小说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城市,从而与北京构成了清末民初小说中的一对双城,在小说中出现频率较高,对比书写较多。随着小说双城的转移,小说中的北京形象也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异。  相似文献   

9.
《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是研究东北地区不动产租赁习惯法的宝贵历史资料.东北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基于逐渐积累的经验,形成了具有东北特色的“租不拦当、当不拦卖”习惯、“借地不拆屋”习惯、租种土地习惯、租赁房屋习惯等,构成东北地区特有的不动产租赁习惯法.这些习惯法呈现出实用性、重约性、季节性、相对公平性等特点.它不仅具有学术研究价值,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因此,对东北地区不动产租赁习惯法的深入研究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时期“文化场”的急速变更,“读书人”的生存环境与存在方式较之以前都有了极大的改变,不仅在数量上急剧增长,其知识结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也都随之发生变化,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群体得以形成。与此同时,新的文学传播群体开始崛起,他们自觉地认识到报刊等大众传媒是文学传播最为重要和有效的载体,自觉地为争取传媒的话语权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1.
清末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和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变,安徽工商业发展所需的消费市场空间、土产来源空间、运输空间以及社会空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传统工商业和近代工商业因此获得了明显的发展。不过,由于安徽工商业发展空间的外部特征极为明显,内因不足,从而导致安徽工商业无法完全发展成为近代工商业。  相似文献   

12.
晚清农垦公司是中国近代农业中新兴的组织形式,它在生产经营方面较之于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有了一些明显变化,是对传统农业结构的一次突破和超越。文章就晚清农垦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作了初步的探讨,以揭示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期农业领域中甩体现的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晚清政局大变动,湘军影响着湖南地方财政的形成。在维新运动与清末新政的推动下,湖南地方财政开始近代化的尝试,在税制、地方金融体系、财政制度与政策方面均有一定的近代化取向的创举。但是,湖南地方财政存在着诸多问题,财政管理的混乱、入不敷出、支出结构问题,以及财政对金融的侵害,表明了地方财政近代化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相似文献   

14.
清末时期,面对传统农业的困境和西方对中国农业的冲击,商部(农工商部)作为新设的专门管理全国实业的中央机构,采取了调查农情,重视垦荒种植,改良棉业,提倡蚕桑,振兴茶业,讲求农学,劝设农事试验场,劝办农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清末农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坊间对明末清初科技翻译高潮的关注主要是对译史的研究,很少涉及到其翻译理论及策略。基于对科技译史的梳理爬剔,客观地说,“误读”作为一种策略在明清科技翻译实践中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种事实一方面有悖于传统翻译圭臬,另一方面是翻译研究不可回避的事实,其存在的理据在于它能满足无论是耶稣会士还是士大夫的不同翻译目的,是译者调和与合译者主体之间矛盾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客观上加快了中国哲学从宋明理学向明清实学的转向进程。西方的科学技术以及人文知识使得中国哲学初步实现了由格心穷理向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转向、由道德经世向科学经世的实践论转向以及由主观臆测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转向,这些资源也是我们今天重建中国文化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7.
文言中篇小说《钟情丽集》问世于明前期海南文教事业取得跳跃式大发展的背景之下,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它的问世填补了海南在古典小说领域的空白。作者"不让中州独专美"的创作心态赋予《钟情丽集》特殊的文化意义。只有将《钟情丽集》与明前期海南历史文化相结合,才能对其思想、艺术特点作出更加深入合理的解读。  相似文献   

18.
与唐宋时期我国的储粮情况一致,晚唐宋初时期敦煌地区的粮食储存亦存在地上与地下两种方式,地面储藏使用的是建筑在地面上的仓库,而地下储藏则采用窖仓的形式。同时,无论是在粮食的地上还是地下储藏中,用柽柳编织而成的“圈”均是一种常用的器物。  相似文献   

19.
清初海宁查昇《宫詹公诗馀存稿》存词达123首,《全清词·顺康卷》失收,《补编》及各类辑佚文章亦未见辑补。将其整理发表,以补《全清词·顺康卷》之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