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鄂伦春民族始居黑龙江北岸,十七世纪中叶由于沙俄的入侵,鄂伦春人大部南迁。鄂伦春民族原为游猎民族,迁移频繁,分布分散。解放后,鄂伦春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居住相对稳定,分布和迁移与解放前相比已截然不同。鄂伦春民族人口的分布鄂伦春民族最早居住在黑龙江以北,精奇里江沿岸。《朔方备乘·圣武述略二》“索伦诸部内属述略”记载:“鄂伦春者,索伦、达斡尔类也。黑龙江以北,精奇里江  相似文献   

2.
位于嫩江西岸的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与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隔江相望,生活在1948平方公里土地上的16.4万各族人民散居在8个乡镇。区政府所在地梅里斯标志着新兴小城的繁华。达语梅里斯即“冰”的意思。在边塞古城,梅里斯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文献记载,达斡尔族人从精奇里江南徙,定居嫩江流域时,卧牛吐达斡尔族镇境内的额尔门沁村,是齐齐哈尔市附近最早建立的一个达斡尔族村,早于齐齐哈尔市建制50多年。公元17世纪中叶,清朝要在卜奎驿站建城,墨尔根将军把建城地址选在江西的齐齐哈屯,垫完基石,打上木桩之后,一夜之间竟将木桩刮到江东。…  相似文献   

3.
黑河,地处黑龙江中下游交汇处南岸,因黑龙江得名.黑龙江是我国第三条大河,也是世界上的名河.大江大河是孕育人类的摇篮,自古以来,黑河这块土地上就有满、蒙、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及其先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创造了这里的文化.……  相似文献   

4.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位于嫩江西岸 ,与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隔江相望。幅员面积 2 0 78平方公里 ,17.1万口人 ,辖 8个乡 (镇 )和 1个街道办事处 ,是全国市辖区中唯一的达斡尔族区。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 ,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 ,经政务院批准 ,195 2年 8月 18日在阿伦河畔成立了卧牛吐达斡尔族自治区。成立大会前 ,中央派来的以彭泽民同志为团长的慰问团抵达卧牛吐。成立大会的当天 ,中央慰问团的同志与达斡尔族同胞共同欢庆以达斡尔族冠名的政权机构的成立 ,时任黑龙江人民政府主席于毅夫宣读政务院的批文 ,黑龙江日报社、黑龙江人…  相似文献   

5.
王怡 《理论观察》2011,(2):136-136
达斡尔族是生活在我国北方的一支古老的少数民族,其文化源远流长。由于该民族所聚居的地理位置位于黑龙江、内蒙古等高纬度地区(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渔猎业是其传统的生产活动,17世纪南迁后农业也迅猛发展。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这也就决定了他们本民族的传统交通工具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是中苏国际河流,位于黑龙江省北部边界,在北纬47°41′~53°34′、东经121°18′~141°28′之间,是世界大河之一,我国第三大水系。黑河地区处在黑龙江干流中段,边境线长358Km,流经3个市县。全区有土地面积68,726km~2,辖属7个市县,20多个民族,155.4万人。地区的党政领导机关在黑河市与苏联远东地区党政领导机关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江相望,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仅就黑龙江流域而言,这中间江段乃是降解上游污染净化水质、保护下游水域减少污染程度的关键性江段。黑河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有悠久的历史,达斡尔族,是黑龙江、嫩江流域的古老民族。达斡尔族为契丹后裔,至少在辽代就是我国北方边疆的开发和建设者。  相似文献   

8.
萨哈尔察部     
明末清初,文献所记载的萨哈尔察部为达斡尔部。仔细研读《清太宗实录》的有关记载就会发现,当时人对达斡尔族的了解与识别是有个认识过程的。目前,史学界已公认巴尔达齐是清初达斡尔族的一位著名的酋长,但当时的清廷却没有这个认识,如天聪八年(一六三四年)五月丙戌条载:“黑龙江地方头目巴尔达齐率四十四人来朝。”这表明当时对巴尔达齐的了解很模糊,既不说他为索伦部人,又不说他为萨哈尔察部人,仅仅笼统地书为“黑龙江地方头目”。几天之后,即同书同年五月戊申条载,当皇太极得知科尔沁部落叛逃者噶尔珠塞特尔等声言“往征北方索伦部落”  相似文献   

9.
布拉戈维申斯克(即海兰泡——译者)为阿穆尔省省会,位于阿穆尔河(即黑龙江——译者)左岸,结雅河(即精奇里江——译者)河口,北纬50度15分,东经127度38分,海拔400—500英尺,地处草原地带,西部和西北部为低矮的丘陵。布拉戈维申斯克为军事哨所,  相似文献   

10.
一、边境贸易的历史阶段黑河,是我国黑龙江省黑河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下同)是苏联阿穆尔州的首府。两市隔黑龙江南北相望,是中苏万里边境唯一州地级相对应的城市。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间的边境贸易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按我国历史时期划分,可分为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个时期。清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自1958年沙俄侵占我国黑龙江以北大片土地,强建布拉  相似文献   

11.
(一)黑河市是我国东北边境的一座口岸城市,位于黑龙江中游右岸,隔江与苏联远东第三大城市——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相望。黑河市市区(含城郊,不包括所辖农村)现有7万人口,是黑河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在1858年中俄签订《瑷珲条约》之后,当时的大黑河屯(即今之黑河市)便逐渐被  相似文献   

12.
达斡尔族,在汉文历史书籍中,始见于1667年的《清实录》,书中称“打虎儿”后又有“达呼里”“达古尔”等不同记录。成书于清朝初期的蒙古文书籍中也有于达斡尔族在明朝末期和清朝初期的活动记录。现在有不少学者根据乾隆皇帝“大贺氏”说,认为达斡尔族就是大贺氏的后裔,有的学者进一步展开认为达斡尔族是契丹人的后人。达斡尔族民间舞蹈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达斡尔族歌舞是达斡尔族长期生产生活的产物,亦在不断演变和发展中丰富与完善着自己。  相似文献   

13.
达斡尔族是中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历史悠久,文脉绵长,孕育了极为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保护文化多样性、振兴民族地区经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作用。推动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充分发挥教育引导、风俗示范、技术创新和制度支撑的作用,促进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繁荣和发展,赓续中华文脉。  相似文献   

14.
黑河地区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地处黑龙江中上游右岸,隔江同苏联毗邻。境内江河纵横,水阔鱼肥,草木丰盛,野兽出没,为古代居民的生活、劳动提供了良好场所。近年来,随着文物普查工作的开展,发现了很多古代文化遗存,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确认,是黑河地区考古工作较重要的收获。由于这些遗址是我省新石器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且又分布在较北的地理位置上,所以认识和研究黑河地区新石器遗址的文化面  相似文献   

15.
仲夏之际,正是我国北方疆景致壮观,气候格外宜人的黄金季节。在黑龙江流经的土地上,我们开始了上中游历史遗迹的考察之行。先由嫩江陆路抵漠河(北极村),再经水路前往黑龙江源头——额尔古纳河与石勒喀河汇合处,嗣后,沿黑龙江顺水而下,经精奇里江口(黑龙江上中游交界处)直至古城瑷珲。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水势曲折,波涛滚滚,宛如一条雄伟的游龙,绵延数千里。沿岸,茂密的森林,一望无际的草原,栖息着各种禽兽,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满、汉、蒙古、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赫哲等族及其先世,自古以来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创造了悠久的文明,留下了丰富的史迹。据文献记载,早在公元前十一世  相似文献   

17.
梅里斯达斡尔族文化是黑龙江地域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由于城市进程与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达斡尔民族文化面临失传与湮灭的危险。探讨如何在社会发展中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达斡尔民族文化,不仅是丰富文化资源、保留民族文化基因的任务,也是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的使命。  相似文献   

18.
乌底改族世居黑龙江下游两岸地区,是东北区极北边陲一支古老民族。大约在北宋时代开始见载于众多的古籍史书上,并且受制于契丹贵族所建的辽帝国。但是由于契丹贵族的统治势力鞭长不及,乌底改族倒是没有遭受到辽国较多的奴役或欺凌,尚是一个自主自在的后进民族。乌底改族的居地自然条件较好,适处黑龙江下游,时称为混同江的中下游地带。江  相似文献   

19.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是 1 988年 7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的市辖民族区 ,地处松嫩平原西部、嫩江右岸 ,是全国唯一的市辖达斡尔族区。西邻富拉尔基区 8公里 ,东与齐齐哈尔中心城区隔江相望 ,面积2 0 78平方公里 ,人口 1 7.1万人 ,其中少数民族人口 2 .1万人 (达斡尔族人口 1 .2万人 )  相似文献   

20.
历史资料     
齐齐哈尔城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先为木城,后改建砖城,因年久剥蚀坠覆,残垣等尽已拆除。 齐齐哈尔之见于文献记载,始自清初。早在十七世纪中叶,清廷为抗击沙俄对我国东北边疆的入侵和收复被侵占的领土,在建黑龙江(今爱辉)、墨尔根(今嫩江县)二城后,决定增设从吉林乌拉(今吉林市)北上经墨尔根达黑龙江的驿路。在设立的19站中,有嫩江东岸的卜奎(又音伯克伊或博克依)站,即传沿至今的西站。迄康熙三十年(1691年)即《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第二年的五月,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向康熙帝奏陈东北形势之时,提出齐齐哈尔是最为紧要形势之地,应行驻兵,和本地达斡尔等吁请筑城等情。经过议政王、贝勒、大臣会议,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