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当今世界各国中央银行都致力于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基于货币政策透明度可以有效地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其作为本国货币制度的重要选择。本文通过对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实践的深入分析,发现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对货币政策具有积极的效用,并针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各国中央银行都致力于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基于货币政策透明度可以有效地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其作为本国货币制度的重要选择。本文通过对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实践的深入分析,发现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对货币政策具有积极的效用,并针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程均丽 《经济学家》2005,(1):123-125
对货币政策来说,信息不对称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央银行的政策偏好不可预测;二是中央银行由于机构的特殊性而占有信息优势。一般来讲,货币政策透明度是泛指货币政策的公开程度,其中特别关系到中央银行对决策情况的公布及决策理由的解释程度。货币政策透明度说明了中央银行在其偏好、所使用的(经济)模型、对经济冲击的了解情况、决策过程以及政策决策的执行等方面的信息公开状况。总体上,货币政策透明度可以划分为3类:目标透明度、知识透明度和决策透明度。  相似文献   

4.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管理是各国政府利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次贷危机以来,中美两国中央银行采用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积极应对。美联储创新了非常规的操作工具,货币政策的指向性更为准确;中国人民银行则以灵活运用常规的货币政策组合工具为主。通过对比中美两国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分析货币政策的基本路径特点,对我们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5.
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和传导是中央银行与市场利益各相关方博弈的动态传导过程,预期是其中的关键.通过构建包含预期管理的货币政策博弈模型,可以研究中央银行实施预期管理的宏观效应、预期引导和货币政策主动性.预期管理可以降低通胀水平和波动幅度,货币政策透明度与预期引导效果正相关,信息披露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中央银行政策的主动性.因此,中央银行应重视对货币政策操作的事前沟通和事后解释,探索实施通胀目标制,赋予中央银行更高的独立性,并应提高中央银行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预测水平.  相似文献   

6.
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效应与最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已成为一个新的国际趋势。较高的货币政策透明度有利于增强中央银行的责任感和可信度、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央行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还有利于引导商业银行和公众形成合理预期,提高货币政策潜在的效率。但它也有其负面效应,为此,在当前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通货膨胀的背景下,探讨中国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最优化的一些基本原则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简单的最优货币政策是促使通货膨胀与产出二者之间达到“神奇巧合”的货币政策.本文立足于最优货币政策共识和预期的异质性,全面分析了中央银行预期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形成中的问题主要是信息问题,透明度与交流是预期管理的关键货币政策工具,着重于信息提供和中央银行的意图表达,能够盯住更多的目标.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依靠中央银行的政策行为作用于价格稳定目标,比较而言,通货膨胀目标制能够形成预期管理的内生机制.本文建议,当下中国在经济疲弱、价格剧烈动荡之际,应率先推出“准通货膨胀目标制”,管理经济下行风险,从而推动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2002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在西安召开“货币政策目标与操作国际研讨会“.会上,美联储Thomas F.Brady先生做了题为“美国货币政策框架“的报告.系统地介绍了美国的货币政策,包括美国货币政策的法律结构,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演变,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以及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发展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9.
纽约联储在美联储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金融机构监管和中央银行沟通上均起到至关重要作用。通过研究纽约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规模、资产类别变动、负债类别变动及相应趋势以及纽约联储在美联储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运作机制,对我国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回顾未击中美联储实施的常规性及非常规性货币政策措施及其特点,然后阐述了这些措施产生的效果的分析。最后,得出提高中央银行应对危机能力和完善货币政策操作的启示。在分析美联储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对如何增强我国反金融危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旨在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快速、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