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经历过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艰难路程,沿着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规律不断前进。会计这门学科也是如此,我们要把握它的现在,预测到它的未来,不可不了解它的历史。对于源远流长的中国会计,我们只能根据人类发展史这条主线,沿流溯源,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相似文献   

2.
公元前202年,汉高帝刘邦战胜项籍(字:羽),受诸侯王推戴,做了皇帝,国号汉,通常称谓西汉。西汉统治者接受历史教训,对农民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因此,这个时代政治巩固,经济繁荣。经济的发展必然促使财计方面的改进。为使国情有底,国家财政收入有数,全国上下实行编户制度和上计制度。  相似文献   

3.
西周,约在公元前1100年~1771年之间,为我国奴隶社会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因此,这一时期是中式会计光辉的一段。  相似文献   

4.
社会历史这条长河,尽管时宽时窄,时深时浅,但毕竟顺流而下延续至今。自公元220年曹丕废献帝至公元581年杨坚灭北周,360余年,其问历经三国(魏、蜀、吴)两晋(东晋、西晋)南北朝。数百年来,连年混战,经济发展缓慢。这个时期会计组织虽然承袭汉制,但也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5.
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迈进了奴隶社会。我国奴隶社会依次为夏、商、周三代。中式会计经过这三代的演变,已初定形体。  相似文献   

6.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了隋朝,到589年灭陈,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战乱,统一了中国。由于这一时期国家实行巩固统一的措施,因此,全国安宁,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人物殷阜,朝野欢娱”。史书赞日:“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史家这种褒辞,难免有溢美之嫌,但也不会离事实太远。隋朝如此惊人的财政收入,如此巨大的仓储规模,必然与这个时代的经济管理、会计核算有密切关系。正如后来  相似文献   

7.
十、元明时期的会计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讲到元朝,不能不说蒙古族的辉煌历史。1206年的蒙古族人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铁木真结束了蒙古内乱,建立了蒙古国。1271年蒙古人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北京,从此统一了中国。元朝的财计组织:元朝政府的组织大都“遵用汉法”,在中央设中书省统领全国行政,枢密院管理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中书省之下设户部。户部又下设掌管金帛、宝钞的金科,掌管粮谷实物的仓科,管理会计的内度科,掌管户籍的外度科,掌管户部内部审计的财计匀稽科等。元朝的会计方法大体仿制唐宋…  相似文献   

8.
唐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强盛的王朝,被史学家称之为“鼎盛”的朝代。在290年的发展中,盛唐前期由于在全国施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法”,促使农业生产迅猛发展。所谓“均田制”:男丁十八岁以上给田一顷,其中二分为世业田,八分为口分田;老男、老残者给田四十亩,寡妻寡妾者给田三十亩,如是户主加给二十亩;受田人身亡,世业田由继承人接受,口分田归官,另行分配。所谓“租庸调法”(也称“唐赋税法”):租,每丁每年纳粟二石或稻三石;调,蚕乡每丁每年纳绫、绢、  相似文献   

9.
新旧更替是不可抗拒的规律。在历史上,地主势力的勃起,标志着奴隶主势力的崩溃。春秋战国时期正是这两种势力更替的时代。这个时期虽然处在绵延不断的战争中,但是各国为了在战争中获胜,不得不发展国内经济,以壮大军事力量。因此,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这个时代会计的演进。  相似文献   

10.
唐代之后,中国社会又经历了一次五代十国封建割据的战乱时期。结束战乱、统一中国已是当时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天乱久矣”、“乱久必治”。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轻易推翻后周,因赵匡胤原任后周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所以建号宋,京都开封,习惯上称北宋;以后迁都杭州,又称南宋。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宋代,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的许多发明创造,如活字印刷、火药用于作战、指南针运用于航海、“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发明使用,以及纺织、水稻种植的推广都出现在这个时期。社会的繁荣,经济的发展,使中式会计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十一、清代及民国时期的会计(一)清朝时期的会计清朝(1616~1912),满族人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所建,初名后金。1636年皇太极(努尔哈赤之子)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入关,不久进占北京,国都由沈阳改定北京。清承秦汉之制,国家财政与皇室的财政分设组织机构管理和核算。国家财政主管部门仍为户部,另外户部直接控制三大国库———银库、缎匹库和颜料库。到了清代,“簿账”的说法日渐消逝,而“账簿”的称谓已习以为常。订本账一般用蓝布封面,粘贴红色标签,上面用毛笔书写“流水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