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詹玲 《新经济》2021,(1):69-73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经济特区40年来不断演变出新的形态,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之路,为中国乃至世界提供了经济发展的"特区范式".梳理经济特区40年来的制度变迁,存在发展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发展的多元性和层次性、制度创新的渐进性和趋同性的典型化事实.  相似文献   

2.
我市自一九八○年试办经济特区以来,在中央、省委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经过全市人民的艰苦努力,各项建设事业和各方面的工作都开创了新的局面。随着特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四年来,在特区建设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急待解决的有关财政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必须看到,特区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特区,特区财政的本质同社会主义财政的本质是一致的。但是,同内地财政相比,特区财政有它的特殊情况。究竟特区财政的特点是什么?特区应建立怎样的财政体制?经济特区应否建立一级财政等等问题,摆在我们特区财政干部的而前。但对特区财政的探索至今仍是特别薄弱的一环,我们只能通过几年来办特区财政的工作实践,谈谈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3.
《新经济导刊》2012,(3):79-83
人才特区是我国经济特区的概念及经验向人才要素领域的延伸,是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的实验区。从经济特区到人才特区,体现了对人才认识的深化,反映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探索以"特殊政策、特殊机制、特事特办"的方式建设人才特区,构建灵活开放的体制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抓好载体建设,加强宣传与培训工作,支持人才创新创业。中关村  相似文献   

4.
经济特区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江泽民总书记6月15日至21日在广东考察时强调: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不变。要把发展经济特区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那种认为在全国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新形势下,经济特区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削弱甚至可以逐步消失的看法,是不对的。江泽民总书记对经济特区发展的五点重要意见一是经济特区要为加快建立全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积极探索和创造更多的经验。二是经济特区要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地向前发展。三是经济特区要继续发展外引内联,为带动和促进全国其  相似文献   

5.
海南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决定于国情和省情。走绿色发展之路,体制机制更具根本性。坚持生态立省,实现从经济特区到生态经济特区的历史跨越,是海南在新世纪发展的最佳战略选择。生态经济特区,是指把特区观念、体制、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的经济特区。"一省两地"是建设生态经济特区的产业战略,按照建设生态经济特区的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坚守住三个前提。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依靠经济特区创新发展发挥"试验田"示范作用和"窗口"辐射作用.本文较深入地剖析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在经济特区创新发展道路上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模式.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广州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的发展实际,进而提出四点政策思考,以期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  相似文献   

7.
开放也是改革。开放是把封闭经济改革为开放经济。开放经济是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经济,逐步实现经济国际化的经济。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经济的先驱。深圳特区是经济特区中的"排头兵",是中国开放经济的领头雁。深圳特区二十年的光辉历程,记录了中国开放经济的成功实践。一、办特区是改革开放中的第一只"螃蟹"先从经济特区的由来说起。关于特区的由来,有过种种不同的说法,其中还有一种污蔑性的说法,说什么特区的优惠政策,是从经济"寻租"和政治"寻租"而来。这纯属无稽之谈。办特区是改革开放中第一只"螃蟹",广东省委敢吃改革…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调整及经济特区政策优势逐步减弱,处在经济特区中的高新区如何增创新优势已成为不可回避的新课题.本文拟就围绕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民族高科技产业,依靠民营科技经济,政府推动以及制约因素等方面结合汕头高新区的探索与实践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之后,中国的经济特区所享受的优惠政策已基本取消。特区不再“特”。由此,一个非常重要而现实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于今年初视察了我们深圳经济特区并题了词,对特区的发展和经验作了充分的肯定,强调了、“是放而不是收”的重要思想。最近,中央决定在十四个沿海城市实行开放政策,这对我们特区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鞭策和鼓舞。办特区四年多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关于办好经济特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使深圳特区的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形势越来越好,从而也为我们特区财政提供了丰裕的财源,自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明了创办五年多的中国·海峡"6·18"平台品牌价值,总结了平台品牌培育、发展的核心功能定位,体制、机制、服务创新,以及品牌宣传策划和运作等基本经验,探析了以创新的核心、走平台品牌发展提升之路的4条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中小企业面临"三荒两高"和企业家逃债潮背景下,民营经济需通过创新发展以实现稳健发展。为了充分研讨中国民营经济如何破除发展困境、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融合发展,《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和(长三角)浙江省民营经济研究会台州分会等机构决定于2012年11月中旬在浙江省台州市联合主办"中国民营经济创新论坛",论坛主题为"民营经济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一、会议组织主办单位:《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长三角)浙江省民营  相似文献   

13.
国内中心城市人才的状况和水平受到城市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及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在国内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制约中心城市人才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观念意识、体制机制、服务支撑体系和人才载体4个方面.以珠海经济特区为例,围绕上述4个方面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从突破制约因素入手,通过制度和体制机制创新、服务支撑体系构建、文化环境和氛围营造、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创新、人才引进渠道拓展等策略手段解决中心城市多维度的人才需求问题.  相似文献   

14.
义乌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机构确定为世界第一大市场."十一五"期间,义乌以小商品制造为核心的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基本形成"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制造业发展格局.作为全国第十个"经济特区",义乌工业"十二五"时期将如何发展?本刊记者请义乌市经济发展局局长贾贵南就义乌工业"十二五...  相似文献   

15.
2016年是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珠三角国家自创区")建设开局之年,珠三角国家自创区以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为核心任务,精准聚焦创新驱动发展"八大抓手",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珠三角国家自创区"1+1+7"创新格局加速形成,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6.
2000年9月13-15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海南、深圳、厦门、珠海、汕头五个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在深圳联合举办了“经济特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这是在中国经济特区成立20周年之际,由国务院直接组织召开的,志在总结改革开放基本经验,探讨经济特区如何增创新优势,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系列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大型学术会议,现就研讨会上的主要观点归纳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了解经济特区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加深对中央“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解,我们在五位老师的带领下,到深圳经济特区作了短期考察。 (一) 深圳市的前身是宝安县,现辖深圳经济特区、宝安县两部分,总面积2,020平方公里,其中深圳特区背依宝安县,南面与香港水陆相连,面积327.5平方公里,是国内其它三个特区(珠海、汕头、厦门)面积总和的18倍。现有常驻人口16万,暂住人口14万。特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根据狭长地形的特点,拟建成组团式布置的带状城市。各组团的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配套完善,人口分布合理,工作与居住就地平衡。目前已建成罗湖、上埗、蛇口三个组团式工业区。  相似文献   

18.
民营经济是拉动经济增长、创造岗位需求、强化自主创新、提升开放水平的重要力量,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客观需要.但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矛盾的是,现阶段中国民营经济尚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剧、要素成本增加、创新成本高企、创新动力不足、市场开拓难度大、营商环境欠佳以及治理水平偏低等突出问题与挑战.基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应通过降本减负与融资纾困"双发力",打造轻装上阵的微观主体;推进营商环境与体制机制"双优化",增强发展信心;依托管理与技术"双创新",全面提升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正>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开辟特区以后,这个地区正在逐渐形成工业、住宅、旅游和向港澳地区供应副食品等多种经营的经济特区。但是这个特区目前还只是一个雏型。它的性质,经济体制和它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它的  相似文献   

20.
逐步破除厦门岛内外一体化的体制性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厦门岛内外一体化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岛内外发展水平悬殊,以及与其相联系的经济特区和非经济特区、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障碍。经济特区和非经济特区的体制性障碍,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全国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化,就逐渐趋向淡化;最近国务院批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从根本上破除了这一体制性障碍。当前,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导致岛内外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如何因势利导地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便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