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3400万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10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城市改革的逐步深入,出现了以就业为目的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大量流动,而且规模越来越大,被社会称之"民工潮"。据对全国6万多农户的抽样调查及最新农业普查资料推算,到1997年,我国农村劳动力在县城以上城市就业半年以上的人数已达3400万人。城市就业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2.
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刚超过50%,如按户籍人口计算仅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李克强总理在谈到城镇化时指出:“差距就是潜力。从现代化发展规律看,今后一二十年我国城镇化率将不断提高,每年将有相当数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将带来投资的大幅增长和消费的快速增加,也会给城市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人力资源。城镇化不仅是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展望未来,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在我国实行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将有更大规模的转移,“劳动力流动在城镇化背景之下对于我国经济将带来何种深层次的影响,7”这一问题的研究十分具有现实意义,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在国家宏观整体层面展开,本文将视角着眼于研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农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雨 《老区建设》2009,(9):60-61
一、国外农村劳动力就业概述 (一)国外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发展状况 十九世纪初,美国农业人口在全国就业人口中约占四分之三。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显著提高,农村劳动力开始大量到城市非农部门就业,加之部分城市人口向农村非农部门倒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农村人口占到全国人口的28%。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劳动力跨地区流动过程中,地方政府针对不同技能的劳动力制定了差异化的就业政策,不少地区基于缓解公共服务供需矛盾等方面的考虑,对低技能劳动力采取了排斥的态度。本文在量化空间一般均衡模型框架下刻画了高、低技能劳动力差异化的流动特征,使用2005年、201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微观数据,定量分析了“低技能排斥”下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及产出效应。研究发现,第一,与高技能劳动力相比,低技能劳动力流动所面临的阻碍更大,使得低技能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成本高于高技能劳动力。第二,“低技能排斥”下的劳动力跨地区流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低技能劳动力之间的技能互补,造成GDP损失。第三,全面破除“低技能排斥”,充分发挥高、低技能劳动力之间的技能互补性,将显著缩小地区之间劳动力的收入差距。因此,打破劳动力跨地区流动中的技能歧视,引导高、低技能劳动力畅通有序流动,优化劳动力配置效率的同时还有助于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一、我国现行农村住宅制度的弊端 我国现行农村住宅制度的最大的弊端是阻碍了城市化进程.过去控制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是为了保证农业生产计划的实现,以保障对城市计划的供给.市场经济时代,不需要限制人口流动,相反,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党和政府对此始终给予了高度关注,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文章对就地就业、离土不离乡、跨地区流动就业和有序转移4个阶段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的演变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7.
张燕  邓义 《乡镇经济》2009,25(4):90-94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人口就业的重要渠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然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并不顺畅,制度因素是其主要根源,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下,宏观调控法规制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8.
对于亚洲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说,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重点,是引导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变革农业生产技术。战后经济迅速成长起来的韩国、台湾和日本的实践是值得借鉴的。本文拟从这三个国家和地区战后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业技  相似文献   

9.
王彩虹 《北方经济》1995,(1):F003-F003
据统计1993年内蒙古自治区乡村人口总数为1428.5万人,其中乡村劳动力为574.3万人,乡村劳动力占总人口的64.5%。预计2000年,我区乡村人口约达1486.5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区乡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提高,解放了生产力,劳动力数量也在不断增加。1993年比1979年,农业劳动力增长28.5%。目前,我区农业有100多万剩余劳动力。从近年来统计报表显示,今后每年仍将有30-40万当年进入劳动力年龄的人口,由于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给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吸收了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但是,还有36.2万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出去。我区农村劳动力占有的土地面积较多,当前看,我区并不完全是富余劳动力的地区,但由于农业收入效益差和农忙季节较短,农闲时间较长,不少农民涌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我区每年从农村到城市的劳动力是30万人,每年从农村和外地到城市的劳动力不低于30-40万人。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客观的、必然的发展趋势,从而导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增加,这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农村劳动力向发达地区流动,对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发达地区劳动力不足是有好处的,但是无序的流动的人越来越多,不仅影响农业生产,并已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的过程,是农业劳动力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化的过程,也是非城市居民追求城市文明的过程。农民工进城是我国农业劳动力进入城市非农产业的现象,是我国特有的城市化过程。理解政府对农民工进城的制度安排,能够更好地理解城市化问题。一、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调整是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起点建国初期,我国面临严峻的国际  相似文献   

11.
本文构造了一个理论模型,得出了人口流动均衡条件,从而对“民工荒”现象做出了新的解释。本文的结论是迁移成本和就业概率决定了迁移人口的规模;农村工业部门的发展不仅分担城市就业压力,还缩小农民流动规模;农产品价格波动表示的农业剩余波动使得劳动力无限供给神话提前破灭,但并不意味着二元经济的终结。  相似文献   

12.
创新进城务工人员培训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涛 《老区建设》2006,(4):30-31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大规模的农民流动就业对我国传统经济社会管理体制特别是对劳动力培训市场管理制度的改革,提出新的要求。如何解决这一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加快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培训市场,亟需研究。一、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工作基本情况江西省是我国农村劳动力大省,全省现有农村劳动力1588万多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900多万人,目前江西省常年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已达400多万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大规模跨地区…  相似文献   

13.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与迁移是一种必然趋势,而农村人口的流动首先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在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中,只有政府、市场、企业和农村劳动者共同作用,才能实现流动的有序性。  相似文献   

14.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重要内容和手段。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能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有利于改善城乡人口和资源配置,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劳动力转移也带来了农业生产停滞和老人赡养、儿童教育等社会问题。贵州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本地就业为主导的思路,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探索适合贵州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使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建设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农业大国,有关农业的、农村的、农民的"涉农"问题一直是政府以及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农村约有1亿~1.2亿剩余劳动力,曾几何时,随着农村生产水平的提高、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农业机械化生产工具的普遍使用,土地等生产资料已经不能满足农村人口的经济需求,农村劳动力仅靠当地经济发展已经无法完全消化。于是大部分的剩余农村劳动力就选择了离开多年耕耘的土地,来到城市就业,但是解决就业的同时也加重了城市的负担。然而,近年来情况有所变化,各大媒体也纷纷报道,许多"农民工"返乡后不再返回城市,而是选择回乡就业或者自主创业,导致大城市的某些岗位出现了"用工荒",这其实是市场调节作用于资源配置的结果。文章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成因,浅析市场调节与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劳动力区域流动倾向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立彬 《特区经济》2008,(11):269-270
中、西部劳动力逐渐流入东部地区。本文通过对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的分析,解释了中、西部劳动力逐渐流入东部地区这一现象。当劳动力在东部地区不断聚集,给东部地区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从而刺激了东部地区的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了缪尔达尔所说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最后提出了政府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应宏观调控区域经济,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马远志 《发展》2007,(8):27-28
一、基本情况甘肃省临夏州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农业基础比较薄弱,贫困面大,富余劳动力多,加快发展劳务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相当紧迫。临夏总人口195万,农村人口达172万,占总人口的88%;  相似文献   

18.
宋雪梅 《特区经济》2012,(6):168-170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就是要使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不断增加的农村后备劳动力能够有序转移流动,顺利实现充分就业。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所导致的就业压力增大、城市就业出现用工结构性短缺、农村发展后继乏人的新形势下,各级政府在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时,政策的取向应该着眼于保护农民利益和促进国家长远发展,通过各种切实可行的途径广开就业渠道以便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同时,解决农村劳动力顺利实现转移就业问题还要注重"三化"协调发展,处理好不同层次农民工在转移就业时不同需求之间的关系,把就地转移就业与异地转移就业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我国目前已有1/3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仅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工就约有1亿人。农民工作为城市发展劳动力不足的有效补充,已经成为城市产业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不可或缺的就业主体,而18—25岁的青年农民工又占了农民工群体总数的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20.
一、农民工问题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主要是指户籍身份在农村,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依靠工资收入生活的人口。广义的农民工包括在县域内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和跨地区外出务工人员。狭义的农民工一般指跨地区外出务工人员。我国现在外出农民工数量约为1.2亿人,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为2亿人左右。农民工对改变农村面貌,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做出了特殊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