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徽州文化     
《安徽省情省力》2006,(2):45-46
历史上,徽州商人不仅很会做生意,而且不乏好读书者。  相似文献   

2.
揭镭  冯立 《中国经贸》2010,(18):134-134
古徽州大地的明清民居,是先人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撒落在中华大地上.它是古代徽州人理想家园,也是今天我们的精神寄宿地那黑白灰色彩朴素的民居村落,白墙青瓦、黑墙边,三叠、五叠式马头墙,以及牌坊、祠堂、寺庙、桥梁、宝塔、亭榭,配置得体,随着山峦起伏呼应,乔木丛林,衬现出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碧野清风,  相似文献   

3.
徽州建筑     
《安徽省情省力》2005,(1):44-45
南宋迁都临安,大兴土木,筑宫殿,建园林,不仅刺激了徽商从事竹、木、漆经营,也培养了大批徽州工匠。徽州是“文化之邦”,徽商致富还乡,也争相在家乡建住宅、园林,修祠堂,立牌坊,兴道观、寺庙,从而开始和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4.
无梦到徽州     
宁洁 《魅力中国》2013,(28):121-121
建筑在提供一定空间的前提下也反映了所在地人文、地理及建筑人的智慧因此出现了各种建筑流派.徽州建筑就是其中独树一帜的流派。  相似文献   

5.
徽州文化     
《安徽省情省力》2006,(3):44-44
徽州宗教: 我国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在于古徽州一府六县(黟县、歙县、休宁、婺源、祁门、绩溪)境内均有,然而它们活动的历史各有长短,分布也各不相同。 徽州朴学。  相似文献   

6.
徽州文化     
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徽州人的商业活动开始于东晋,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明嘉靖到清乾隆、嘉庆年间,徽商已达到鼎盛时期。虽然徽文化各个分支启始时间不同,但其极盛时期却同徽商鼎盛时期相吻合:新安医学启始于东晋,盛行于明清;徽派盆景始自五代十国,明清时期达到高潮;新安理学始于南宋,一直延续到清乾隆年间;徽菜始于南宋,明清时期自成体系;新安画派始于元代,明末清初独具一格;明万历年间,徽剧风格开始形成;明万历年间,徽派版画登峰造极;徽派朴学始于明末清初,清乾隆年间达到顶峰;徽派篆刻明末清初自成章法;明清时期,徽派建筑最为兴盛等等。这不仅仅是时间上的简单巧合,而是恰恰说明徽文化对徽商具有某种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7.
徽州文化     
《安徽省情省力》2005,(6):45-46
古徽州书院 譬如南宋时邯守韩补为纪念乡梓先贤朱熹而于淳熙六年(1246年)力主创建歙县紫阳书院最为典型。其二,朱熹归里讲学授徒不仅宣扬了思想主张,活跃了学术气氛,推动了徽州书院讲会制度的形成,尚且通过崇奉朱子之学的历代信徒——特别是众多新安理学家们的忠实践行而促成了作为“程朱阙里”的古徽州书院的兴盛。  相似文献   

8.
研学旅行是"旅游+教育"业态创新发展的重要趋势,迎合了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徽州文化是我国著名的三大地方显学之一,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作为徽州文化遗存非常丰富的地区之一,黟县极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是开展研学旅行的理想环境。本文在介绍黟县研学旅行资源优势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黟县研学旅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徽州文学     
《安徽省情省力》2005,(1):45-45
徽州文学是徽州文化的一部分,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事,可在实际上却被人们误认,首先是由于徽州文化中其他领域的成就过于突出,客观上遮挡和消减了徽州文学的光芒,也因此转移了人们关注的视线。其次是与人们没有多角度、全方位来看徽州文学有关。人们一般只从本土的徽州文学家所创作的文学来看徽州文学,而没有注意到不在本土而客居他乡的徽州文学家所创作的文学也属徽州文学。不但如此,  相似文献   

10.
明清徽州民居记载了徽州当时的各种文化观念。透过民居表面,可以探知明清徽州民居形成的内在原因包括儒道文化心理、风水观念、从商心理,体现了徽州古村落民居独特的文化心理内涵。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情省力》2004,(5):44-45
早在明朝成化年间就有人说:“松民之财多被徽商搬去”。足见那时盛产棉布的松江。已经成了徽人竞趋逐利之场,棉布显然已成为徽商经营的重要商品了。  相似文献   

12.
宋士亮 《魅力中国》2014,(26):73-73
徽州木雕历史悠久,是汉族民间雕刻艺术之一,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美学观念。通过分析徽州木雕的艺术特征和艺术特点,了解其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为现代设计艺术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徽州文化     
《安徽省情省力》2005,(5):45-46
作为中国古代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专门以考试为主选拔人才人仕为官的科举制度产生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到唐代以后才开始形成制度化并逐步完善起来,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宣布废止,期间存续整达1300年之久。具体地说,这种科举制是隋唐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允许社会上的平民及其子弟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组织的分科考试,再由官府依据考试成绩和相应标准从中遴选人才举荐人仕并授予官职的一种官吏选拔任用制度。  相似文献   

14.
王桢 《魅力中国》2014,(23):113-113
“风水之说,徽人尤重”,本文主要以徽州古村落建筑为例,探讨周易文化对风水的影响,以及周易与风水文化在徽州古村落建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徽州文化     
《安徽省情省力》2006,(1):44-46
诗篇中的“古黟桃花源” 自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问世以来,其笔下没有战祸、没有王税、人们怡然自乐的世外仙境“桃花源”,为人们所景慕而企盼。尽管陶渊明所写的是与世隔绝“世外桃源”这一理想境地,并无实指,在人世间是不存在的。但不少地方仍争相以“桃茶源”自居或自比,不少文人墨客还为此写了无数诗文以赞颂。当然,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也不完全是凭空虚构,而有其产生典型的社会基础,正如陶诗开头所写:“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地”,由于躲避连年战祸及苛政重税,而与外相对隔绝的乱世避地还是有的,而且不只一处。这些,关心世态的陶渊明当有所见和所闻。因此,以之为原型,通过高度概括及充分想象和合理虚构,而创造出“桃花源”这一典型艺术形象,并流传于人间。  相似文献   

16.
徽州文化     
《安徽省情省力》2004,(2):41-42
桐城古文派 清代文坛上势力最大、影响最广的一个散文流派,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魁、姚鼐均为安徽桐城人,故名。  相似文献   

17.
古村落旅游同质化成为严重制约古村落旅游发展的瓶颈。要突破这一瓶颈,必须将"创意旅游"的理念融入古村落旅游开发当中,激发古村落旅游的新活力。本文以徽州古村落为例,研究"创意旅游"理念下徽州古村落旅游开发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18.
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顺应当前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徽州地区在加强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方面作出了许多成功的尝试,取得很好的效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广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目前广西旅游产业面临的问题。文章拟从徽州的成功经验入手,探讨如何做大广西民俗文化旅游的文章。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情省力》2006,(6):46-46
明代以前,徽州以自织麻布为衣,多为黑、白、兰三色,衣制长期不变。宋代,深山老百姓还有以纸为衣的。清代。男着大襟长衫或对襟短衫,女穿大襟中长褂。男女均穿大腰折叠式筒裤。女装样式稍有不同。休宁、歙县近浙江。祁门、黟县近江西,绩溪、旌德、太平近宣州,石台近安庆。百姓习尚简朴,富商偏于奢侈。民国后期。城镇富家男子始穿衬衣,西裤和中山装,女子时兴旗袍和短裙。建国后,长衫逐渐消失,衬衣、西裤和中山装流行。乡村年长者仍习惯男着对襟短褂,女穿右开襟衫褂。近年来衣着已日趋多样化,除了在乡村里仍可以看到有些老人如此着装以外,大都与城市无异了。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保护工作中文化媒介的构建是非常必要的措施,可以遵循"有形"保护与"无形"保护并重、文化记录与文化传播并重、提升文化自觉意识等原则推进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