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倡大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掀起了新一轮的文化产业发展高潮。云南桥头堡战略的实施,给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表现。如何在桥头堡战略的指导下找到一条符合云南文化产业特色的发展道路,不仅对云南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对我国经济文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21世纪是以文化建立新时代的世纪,在这个大背景下,东北文化的建立重要的是建设东北特色文化的理念,形成建设东北文化的队伍,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二者的关系,让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重要增长点,同时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3.
特色小镇的建设既推动了区域文旅事业的发展,也加快了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特色小镇的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驱动特色小镇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力量之一。特色小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将直接影响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成效。数字中国时代赋予特色小镇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利好、资源丰富、技术成熟、市场广阔的机遇。特色小镇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之路:强化特色小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政策供给;在特色小镇公共文化服务基建中嵌入数字化设施;提高特色小镇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的数字化能力;打造特色小镇公共文化产品的云端平台;推进特色小镇公共文化服务智能化、网络化。  相似文献   

4.
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是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分析了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衡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并主要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价值引领导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和文化传播能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公共文化体系的评估与监管五个方面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下衡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文化体制改革离不开法律文化的构建,法律文化的构建对社会发展具有良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德尔菲法的两轮筛选,构建了公共文化协同供给模型。该模型由公共文化管理服务子系统、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子系统、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子系统、公共文化金融服务子系统、公共文化人才服务子系统5个子系统共23个评价指标组成。该模型的构建将有助于促进公共文化协同供给体系化,进而提升公共文化供给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口号。将文化产业的发展置于一个重要的地位,作为知识经济的产物,文化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它在繁荣市场、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缓解了就业压力,解决了相当数量社会劳动力闲置的问题。促进文化产业长足发展,彰显文化特色与地域性,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特色文化产业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本文以文化执法为视角,来浅析甘肃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发展文化产业是从国家到地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内容。本文通过研究大理州旅游业对白族文化产业的影响,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发展文化产业是从国家到地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内容。本文通过研究大理州旅游业对白族文化产业的影响,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鉴于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日益凸显。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加速我国文化产业水平发展的要求,也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化的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力量也显然不足。这就要求我们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提高我国的文化产业水平进而强化我国国民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的文化创新思想,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化创新就是发展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  相似文献   

12.
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文化科技融合是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经验材料和数据分析,阐明了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特征,揭示了文化科技融合助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和现实际遇,在此基础上,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从培育产业"新市场",激发产业"新动力",发展产业"新业态",优化既有融合机制与政策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文化科技融合助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下,武汉市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机遇主要表现在:文化消费市场空间巨大,文化体制改革红利持续释放,两型社会建设助推文化产业跃升,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加速等。挑战集中于:文化产业市场竞争加剧,文化体制改革有待深入,文化产业品牌影响力弱,文化产业协同创新有待加强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中国特色的治国方略,法德并重是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法治与德治二者统一于整修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之中。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既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命题,又是城乡一体化的新阶段新主题,饱含深厚的理论根基、强烈的时代意蕴和浓郁的中国特色。其理论内涵是实现城乡文化权利上平等、文化政策上一致、文化资源上互补、文化发展上互动、文化改革上互促;其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城乡文化融合发展观;其理论属性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发展观;其理论实质是破除城乡文化二元化体制结构,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其理论内容涵摄在文化民生的发展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平台、农村和基层的重点区域以及统筹城乡的根本方法等维度。  相似文献   

16.
城市文化建设既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历史名城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历史名城的城市文化建设中,城市政府应发挥领导者、组织者与管理者的作用,特色名校则应扮演好引领者、策划者、推动者的角色,双方协同合作,从文化行政管理、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发展等多重领域,共同努力推进城市文化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现状评述及未来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阐述了国外"新公共管理理论"到"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转型和当代西方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理论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影响。通过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研究成果的梳理,笔者认为我国目前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建设实践,存在如下不足:理论问题的研究深度不够,定量化测度研究任重而道远,同时也缺乏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路径和适宜模式的研究。今后应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理论框架体系的研究,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及其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衡量标准问题的研究,加强应用研究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8.
构建特色阅读空间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探索。特色阅读空间是建设国家文化中心城市和文化中心功能核心层的重要支撑,是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北京西城区特色阅读空间运营模式可细分"政府投资+有竞争经营"、"政府投资+公私合营"、"公私合作投资、建设与运营"、"私人投资、私人运营+政府合作"四种模式。要坚持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发展方向,加强对特色阅读空间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建设在团结民族,增强民族创造力上起着重大作用。我国人民在精神文化上还有很多提高的地方。丰富国民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一个必然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中国在走特色社会主义的同时也加大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并且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由于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我国在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质及特征,同时也提出一些关键实质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化资源若要发挥内在价值,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多财富,只有将其转化为文化品牌,而这需要经过文化资源——文化资本——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聚集——特色文化品牌的发展过程才能实现。河南省文化资源若要实现这种飞跃,需要加强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资金投入,强化文化资本的市场运作和集聚效应,加快培育河南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全方位培育具有中原特色的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