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砷元素是反映土壤污染程度及评定土地质量等级的重要环境指标,对从化农业区进行砷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工作。通过检测发现,研究区部分区域浅层土壤中砷元素含量超标。砷丰度变化范围都很大,但丰度的中位数和平均值差别不大。表层土壤相对深层土壤大部分表现为富集,推断为外界输入的影响。以砷作为污染指标进行评定,从化农业区的土壤环境质量污染等级较高,有22.39%的土壤环境质量为中度以上污染。经土壤质量地球化学综合等级评定,四等和五等土壤占的比例较大,达41.67%,土壤整体质量较差。浅层砷异常带主要分布于从化农业区的中部偏东地区,深层砷异常带位于中部及东北部地区。部分地区砷元素环境质量等级差的原因是农业化肥的施用。  相似文献   

2.
南沟脑钼多金属矿区位于燕辽钼(铜)多金属成矿带上。基于对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中AS25综合异常的勘查,研究区完成了1∶1万地质填图、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槽探、钻探等勘查工作,系统分析了研究区地球化学异常特征,深入研究总结了研究区地质背景、成矿地质特征,确定南沟脑钼矿成矿类型为热液脉型矿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论文基于研究区成矿一手资料,总结了找矿标志与成矿规律,并指出找矿方向:继续在花岗斑岩体(γπ_(52))周边区域找寻热液脉型矿体;花岗斑岩体(γπ_(52))富集钼成矿元素,不应排除寻找斑岩型钼矿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河西多金属矿区位于大兴安岭褶皱系,其西北部为腾格尔新坳陷,东南为大庙凹陷,属内蒙古大兴安岭晚古生代-中生代铜、铅、锌、金、银、锡、洛、钼成矿区。利用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在河西多金属矿区采集土壤地球化学样品331件,并对区内四个重点区段S2、S4、S5、S6进行元素分析。首先,明确了元素分布,并确定背景值及异常下限。其次,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确定各矿点地球化学异常特征。最终认为S2、S4、S5、S6测区内异常连续、范围大、元素组合好,强度较高。其中,S6测区Cu、Bi、Ag异常范围较大,且铜含量达10%,找矿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4.
湖北铜绿山古铜矿野生蓖麻重金属含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蓖麻是铜绿山矿区未被记录的优势种.化学分析表明,土壤的含Cu量较高,其总量和有效态含量分别为5 829.32 mg·kg-1和429.3 mg·kg-1;野生蓖麻地上部分(DW)含Cu量为335.04~1 017.77 mg·kg-1(平均761.12 mg·kg-1),根部(DW)含Cu量为742.28~1 880.69 mg·kg-1(平均1 257.9mg·kg-1),S/R最大值为0.988,仅次于Cu超积累植物鸭跖草.文章首次证明蓖麻是Cu耐性植物,可用于富Cu土壤的植被重建或Cu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综合信息矿床模拟资源定量预测方法,在 HQ 地区建立金矿综合信息找矿模型,确立断裂构造、燕山中晚期中酸性岩浆岩等24项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找矿标志。在此基础上以网格为单元优选地质变量47个,建立金矿定量预测的“特征分析”数学模型,从而圈出以下13个金矿靶区:1、2、3、4号靶区为11号角砾岩体北部之断裂,5号靶区为13号角砾岩体;6、7号靶区为9号角砾岩体及其附近之断裂;8号靶区为小公峪内之断裂,9号靶区为7号角砾岩体;10、11、12、13号靶区为黄水庵一带之角砾岩体及附近的断裂。进一步应用“加权特征分析”方法,在已知靶区内建立金矿资源总量预测数学模型,预测结果表明 HQ 金矿区及其外围一带有1.5×10~5kg 左右的金远景可期,其中9号靶区金储量最大(约1.0×1 0~5kg),其次为黄水庵一带的10号靶区。  相似文献   

6.
以石家庄滹沱河流域的含水介质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了粗砂、中砂、细砂对氨氮的吸附影响。3种砂样吸附能力大小排列为:细砂中砂粗砂;在NH_4~+浓度为20 mg/L、100 mg/L、200 mg/L时,土壤对氨氮的吸附主要发生在0~150 min,均符合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而在NH_4~+浓度为50 mg/L、150 mg/L时,3种砂均符合一级吸附动力学方程;其等温吸附曲线均符合Langmuir模型,最大吸附量分别为粗砂370.370 mg/kg、中砂263.158 mg/kg、细砂555.556 mg/kg。拟合方程分别为1/S=0.0027+1.122(1/C)、1/S=0.0038+0.6598(1/C)、1/S=0.0018+0.2614(1/C),说明细砂的防污效果最强,中砂次之,粗砂最弱。  相似文献   

7.
构造地球化学是地学领域中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地球上各种地质作用及其产物可以看作是构造地球化学的过程和结果。通过对十三陵地区岩石化学与原岩光谱的分析,初步总结出了本区地球化学特征。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本区及邻区岩石中微量元素和常量组分含量进行研究,找出其地球化学特征的规律,进一步解释了区内地质构造现象,阐明了本区与邻区在构造运功过程中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溶解有机碳(DOC)对砷(As)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具有重要影响,为查明河岸渗滤带含砷地下水环境稳定碳同位素特征,识别有机质对含砷地下水形成的影响,进行地下水水化学指标及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中δ13CDOC值变化范围为-31.95‰~-24.16‰,δ13CDIC值变化范围为-13.19‰~-2.19‰,δ13CDIC相较δ13CDOC富集13C。含水介质δ13C值为(-28±4)‰,地下水中DOC主要来源于内源有机质。δ13CDIC13CDOC与As含量呈现负相关,δ13CDIC与As含量呈现显著负相关,表明有机质的微生物降解促进了As的释放。  相似文献   

9.
张洪 ,男 ,汉族 ,中共党员 ,研究员 ,1 940年 5月生 ,河南省偃师市人。 1 96 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稀有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专业。 1 96 5— 1 973年在长春地质学院任教 ;1 973— 1 989年在河南省地矿厅区调队任副总工程师 ;1 989年调石家庄经济学院 (原河北地质学院 )工作 ,曾任非金属矿产应用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河南省地质学会理事及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1 987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1 998年晋升为研究员。现任学院贵金属研究室主任。张洪研究员从事地球化学 ,主要致力于应用地球化学和贵金属地球化学方法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0.
选取5种当地绿化用草坪植物(白三叶、紫花苜蓿、狗牙根、高羊茅及匍匐剪股颖),通过盆栽试验,探索了5种植物对镉(Cd)的耐性差异和生态修复潜力。研究结果表明:5种植物均具有较好的Cd富集能力;狗牙根、高羊茅和匍匐剪股颖对Cd的转运能力较弱,但它们的生长未受到抑制,表现出较强的耐Cd性,可作为矿区Cd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的备选植物;白三叶和紫花苜蓿在较低Cd(1.0 mg/kg)污染下,株高、单株干重和根系耐性指数(RTIs)均大于对照,但随着Cd浓度的增大,生长受到抑制;在Cd添加量为10 mg/kg时,白三叶转运Cd能力降低,TFs值为0.9。在矿区Cd污染土壤生态修复中应根据污染的程度选用适合于具体污染场地的品种。  相似文献   

11.
以典型污染地区鸭儿湖为点源,选择沿季风主导方向的鄂东地区为研究区,探讨有机氯农药(OCPs)污染水平,进行OCPs来源解析及健康风险评价。鸭儿湖周边土壤中OCPs检出率高(89%)、污染广泛存在。六六六(HCHs)含量为0.07~6.60 ng/g,主要组成为γ-HCH,占HCHs总量的32%;滴滴涕(DDTs)含量为0.61~111.2 ng/g,主要组成为p,p'-DDT和p,p'-DDE,分别占DDTs总量的45%和26%。参照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并与国内其他研究区进行比较发现,鸭儿湖土壤中HCHs污染处于相对较低水平,DDTs污染相对比较严重,应引起足够重视并开展深入研究。来源分析表明该地区存在近期林丹和三氯杀螨醇的使用。采用EPA健康风险模型进行污染物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研究时期鸭儿湖周边地区OCPs对人体健康存在较小风险。考虑到土壤中OCPs赋存特征以及该研究区OCPs普遍存在,对鸭儿湖周边地区OCPs污染提出预警和风险防范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雷公藤根中Cu含量超标的原因,评价雷公藤制剂的安全性,分别取雷公藤种植地的土壤、生长3年的雷公藤根、青葙、雷公藤85%乙醇提取液和药渣,加硝酸微波消解。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各样品中Cu的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土壤、青葙、雷公藤根、药渣中Cu的含量分别为26.282 8, 23.171 6, 36.742 2, 20.883 3 mg/kg,均超出了《中国药典》标准20 mg/kg,超标原因主要是土壤含铜量过高所致,提取液中Cu的含量为6.975 0 mg/kg(20 mg/kg),说明雷公藤制剂中Cu含量在安全范围内。  相似文献   

13.
论文对天津市20年的地下水水质分析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统计分析。特别是根据1984年监测取样的成果,确定对天津市第二承压含水组(主要供水含水层,以下简称Ⅱ组)中地下水的某些环境因子背景值进行计算。背景值是天津市Ⅱ组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基础资料和原始依据。论文对硬度、硫酸根离子、氯离子的背景值及其分布规律分别进行了研究。研究区范围包括天津市区、四郊及武清、宝坻、宁河三县的部分地区,总面积为1700km~2。研究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水津地质单元和受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灌污水影响的复杂的水文地质系统。全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简述研究区的自然与社会背景,以深入论证背景值及其形成的宏观条件。第二部分,计算环境因子背景值,结合趋势面分析,全面展示了环境因子的区域分布规律及异常。探讨了硬度升高机制和硫酸根离子、氯离子、钠离子、钙离子等的累积的影响。根据研究区的环境条件和污染特点,作者采用了两种方法计算背景值和验证。以变差曲线法为主,剖面法验证,求出背景值和背景上限值。对于环境因子在宏观上的空间变化规律及异常的研究,采用了趋势面分析和相关分析。研究工作的程序是首先划定研究范围及筛选样点,绘制原始数据图和节点网格;设计趋势面电算程序;上机调试及运算;计算机自动绘图;进行背景值计算和相关分析;建立相关方程和计算相关系数;对研究区内环境因子的分布规律及产生异常机制进行研究。从整体讲,本区高背景值分布区及异常地段大多集中在市区东南部的工业、人口密集地带。局部异常的展布则取决于各种控制因素。第三部分中对Ⅱ组水环境质量预测问题提出了建议。论文最后指出,该项研究理论上合理,方法上可行。经过验证符合天津市实际情况,具有推广价值。这项研究具有开拓新途径和填补了学科的空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蛇绿岩中的硅质岩组分进行地球化学研究,为确定狮泉河一永珠一嘉黎蛇绿混杂岩带的构造属性提供重要依据。研究区硅质岩主量元素Al/(Al+Fe+Mn)、A1_20_3/(A1_20_3+Fe_20_3)及Al/(Al+Fe)等的数值均与大陆边缘硅质岩的数值相当,且在主量元素的相关图解中硅质岩样品均投入大陆边缘及周边区域。硅质岩微量元素V、Ni及Cu的含量均小于或与大陆边缘硅质岩的相应值相近,反映了硅质岩中有较多陆源物质的加入。而V/Y和Ti/V的数值与洋中脊和大洋盆地中形成的数值相近。另外硅质岩样品的(La/Yb)_(SN)数值介于大陆边缘与大洋盆地的相应数值之间,并与大洋盆地环境相近。而(La/Ce)_(SN)和δCe数值与大陆边缘硅质岩的指标相近,且硅质岩样品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与大陆边缘环境形成的硅质岩的相关谱型图吻合度较高。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指示,狮泉河蛇绿岩中伴生的硅质岩形成虽明显受物源物质的影响,但其形成环境并非典型的大陆边缘环境,而是一个与大陆边缘环境相似,但距大陆仍有一定距离的环境。结合区域研究成果,狮泉河蛇绿岩的形成环境初步认定为一个弧后洋盆环境。  相似文献   

15.
论文对晋西北兴县地区石炭系本溪组铝土矿钻孔中的岩心样品进行了主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探讨了铝土矿成矿期兴县地区的古气候以及沉积环境。区内铝土矿样品的化学蚀变指数(CIA)在(98.61~99.88)范围之间;样品中稀土元素富集,ΣREE平均含量为4 997.56×10~(-6),轻稀土富集,Eu、Ce异常范围分别在(0.44~0.61),(0.44~1.81)。通过地球化学的定量计算得到铝土矿中的CIA值,表明兴县地区铝土矿形成的古气候条件为化学风化作用极强的湿润气候环境。从铝土矿稀土元素的特征LREE/HREE比值和Ce异常情况显示,铝土矿形成于海陆过渡相环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和16Sr DNA序列比对,对前期分离的菌株TLSB2-K进行了鉴定,并采用振荡培养法,探讨了温度、p H值和渗透压对菌株生长的影响,以及铜胁迫下菌株对铜的耐性及吸附能力。结果表明,TLSB2-K属于芽孢杆菌属,其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27℃、p H值7、渗透压1.1%Na Cl。铜胁迫下菌株生长周期缩短。铜浓度在100~500 mg/L的范围内,菌体生长良好,铜浓度为100 mg/L时胁迫培养25 h,菌体铜含量为1 253.4 mg/kg;铜浓度为200 mg/L和300 mg/L时胁迫培养30 h,菌体铜含量分别达到2 087.2 mg/kg和2 188.4 mg/kg;菌株的最高铜耐受浓度为700 mg/L。实验结果证实,菌株TLSB2-K具有较强的铜耐性和较高的铜吸附能力,其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扬子地区海相烃源岩热演化程度高,仅有少数指标受热演化程度影响较小,能较真实反映其地球化学特征。论文以中扬子地区古生界海相烃源岩为例,通过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及有机质成熟度等相关指标进行研究,认为残余有机碳含量TOC、干酪根碳同位素、镜质体反射率Ro值,可以较准确反映原始烃源岩的地化特征。生烃潜量S1+S2和氯仿沥青A含量偏低;热解氢指数HI偏小;干酪根元素分析类型偏差,不能准确反映原始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对海勒斯台正长花岗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测年结果显示,该岩体年龄为133. 2±1. 3 Ma,为早白垩世。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海勒斯台正长花岗岩为弱过铝质岩石,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丰度总量较高,轻稀土富集且轻重稀土分馏较明显[(La/Yb)_N=4. 24~7. 59],表现为"右倾型"的稀土配分模式,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海鸥式分布,负Eu异常明显。微量元素以相对富集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相对亏损Ba、Nb、Sr、P、Ti等高场强元素为特征,认为海勒斯台正长花岗岩为A型花岗岩。根据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及区域地质背景,结合A型花岗岩的特征,海勒斯台正长花岗岩应形成于造山后伸展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9.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壳化学过程的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化学元素的迁移、集中和分散,地球及各地圈的化学成分以及元素在地壳中分布、分配和共生组合。从传统意义上来讲,勘查地球化学一般有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植物地球化学测量、气体地球化学测量等方法,本文主要是论述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地质科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地质环境的角度系统介绍了化学元素 (特别是微量元素 )、矿物岩石与生命科学及人体健康的病理学关系、地质环境与地方病甚至癌症的关系。提出进行 1∶2 0万区域地球化学扫面资料二次开发、矿物岩石的进一步开发利用 ,对地质环境进行地球化学区划等地质医学研究工作。以期为医学工作者在研究区域性疾病的发病机理时提供部分地学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