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本文从法务会计专家提供的法庭证据标准出发,分析了我国因虚假会计信息引发的证券民事诉讼中的争议问题,以及法务会计专家在此类案件中的作用。本文借鉴国外法务会计专家在诉讼中的具体工作方法,对我国处在转型经济条件下因虚假会计信息引发的证券民事诉讼如何进行损失计算提出了实质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由于缺乏《刑事诉讼法》之上的依据,我国司法实践当中的证据开示协议很难约束辩护方;辩护律师和当事人之间的交流,不是证据而是关于证据形成的主观意见,原则上不能作为证据开示的对象;在没有辩护律师的案件当中,属于法定开示范围内的控方证据材料,应当由检察机关制作证据目录、并附主要证据的复印件或者内容及证明目的说明,于起诉时一并移送法院;由法院向被告人送达起诉书时一并送达被告人。证据开示制度和阅卷制度能够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3.
贾静远 《金卡工程》2008,12(8):28-29
传闻证据因其证明力问题历来是备受争议的证据种类,在英美法系国家有传闻证据排除规则,传闻证据一般不具有可采性,不提交法庭质证.我国刑事诉讼法却承认了传闻证据的可采性.我国有必要借鉴英美法系中的传闻证据规则,完善相关法律,在承认传闻证据证明力的基础上完善传闻证据例外规则,对可出庭但拒绝出庭的证人、鉴定人的证词及经过多重转述的证词排除,以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4.
石尧 《金卡工程》2009,13(12):47-48
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的普及,与计算机、互联网有关的新型犯罪层出不穷,如盗窃网络虚拟财产、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非法拦截计算机数据等;很多传统的犯罪也会通过高科技手段实施,如利用网络盗取银行账户信息进行盗窃,利用网络群发信息进行诈骗等,使传统法律各个领域都受到很大的冲击。与此同时,与计算机和网络相关的证据问题日益增多,成为立法、司法实践中的难题。而如何对电子证据进行法律定位成为研究证据新的领域各种现象的基础性问题,也是我国学术界近年来研讨的一个热点问题。如果对电子证据进行了错误或不明确的定位势必将阻碍我国整个证据法领域以及对计算机及互联网相关犯罪领域(包括理论与实务)的健全发展。因此,对电子证据进行合理的法律定位势在必行,其包括电子证据的证据的概念定位、电子证据证据能力与证明力的定位以及电子证据的证据形式定位。  相似文献   

5.
闫艳  顾俊怡 《金卡工程》2010,14(6):97-97
必须严格审查刑事电子证据的收集过程中主体是否适格,严格审查电子证据的来源。对刑事电子证据的法庭举证,应当立足我国现有的诉讼规则,充分重视刑事电子证据的特性,在现有的或可预期达到的设备条件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高洪林 《金卡工程》2009,13(4):35-36
证据审查判断作为法庭采信证据的主要手段,传统证据理论无法解释它存在的原因,也无法在证据传统理论找到合理的根据。只有从新的理论角度进行分析,才能准确界定证据审查判断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一、审计证据与刑事诉讼证据的差异性 《审计机关审计证据准则》和《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规定了审计证据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获取的用以说明审计事项真相,形成审计结论基础的证明材料。审计证据的形式包括书面证据、实物证据、视听或者电子数据资料、口头证据、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以及其他证据。  相似文献   

8.
朱辉 《金卡工程》2010,14(10):14-16
现场笔录是我国行政诉讼中独有的证据种类,它以其独特的证据功能和极强的证据力在行政程序和行政诉讼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立法规制的失衡,这种证据形式也极易被滥用从而侵犯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实践中其证据优势地位日益受到挑战和质疑,非常有必要在行政立法中对现场笔录进行分类规范,完善见证人制度,并在诉讼程序中对其优势证据地位进行司法判断。  相似文献   

9.
俞佳 《金卡工程》2009,13(6):68-68
"情况说明"这一证据材料在刑事司法实践部门运用得十分广泛,甚至有被滥用的可能。目前对于少量有必要存在的"情况说明"应当加以规范与完善,而对于大量存在的不能证明案件事实的"情况说明"应当加以限制。  相似文献   

1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证据的若干规定>已于2002年4月1日起施行,这将对我国民事诉讼程序带来深远影响.其中新确立的法官自由裁量制度、举证期限制度、诉讼辅助人制度对商业银行的诉讼活动既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也给予了较充分地理解与支持.  相似文献   

11.
风险投资退出是风险投资循环中“惊险的跳跃”,然而退出交易中并购双方获取信息的能力存在差异,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通过数理模型的分析发现,信息不对称会破坏市场公平、影响市场效率;基于企业价值理论构建了一套信息不对称指标评价体系,并将证据理论引入信息不对称评价中;最后,通过收集专家的信度分配函数,对我国风险投资并购退出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形式及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对缓解我国风险投资并购退出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邹迅  彭霖  周二长 《武汉金融》2001,(12):36-37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对事故当事人和保险当事人在利益调整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保险理赔中是必不可少的证据材料。由于它在民事讼诉案中不属司法审查范围 ,保险人习惯了采取“拿来主义” ,必定给保险企业带来巨大的证据风险和经营风险  相似文献   

13.
刘冠男 《金卡工程》2010,14(6):96-96
一直以来,学者们对于隐性采访资料的证据能力的探讨多集中在民事诉讼的领域,而对于其具备刑事证据能力的探讨则较少涉及。笔者希望借此案件,对刑事证据视角下的“隐性采访”作一番阐述。  相似文献   

14.
张映雪 《金卡工程》2009,13(12):6-7
本文以美国“毒树之果”理论为切入点,对域外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及对“毒树之果”的情况作了简介,随后对我国构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在列举我国立法司法现状、浅析构建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提出在我国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相关建议,并对“毒树之果”的运用进行了浅易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邓丽萍 《金卡工程》2010,14(9):41-42
随着手机在全国范围内的快速普及和手机短信业务的迅猛发展,由此引发的手机短信纠纷日趋繁多,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兴证据也逐渐展现在法庭之上并且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如何对于手机短信的证据属性进行定位和分析成为理论上和实务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对手机短信的证据效力问题作初步探析,以期对手机短信证据问题研究献出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6.
高昊宇  温慧愉 《金融研究》2021,498(12):133-151
实现经济增长和“双碳”生态目标相协调的高质量发展,既需要在全面绿色转型中充分发挥金融市场重要的资源配置导向作用,也离不开强有力的生态环境法治保障。本文基于我国中级人民法院环保法庭设立的准自然实验,运用渐进三重差分方法检验生态法治建设对我国信用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环保法庭设立后,当地高污染行业企业面临环境政策转型风险,其债券融资成本相对低污染行业企业显著增加。本文提出并验证了中级环保法庭设立的诉讼风险效应、维权监督效应、经营成本效应和决策制约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环保法庭设立对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在法律环境更好、政府环境治理激励更强的样本中更大。在考虑环保法庭设立内生性等稳健性检验后,主要结论依然成立。本文补充了地区环境司法能力提升促进资本市场绿色导向功能的经验证据,拓宽了“法与金融”的研究视角,为生态法治建设和市场主导下的经济绿色转型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7.
自正法 《当代金融研究》2018,2018(4):121-134
实践证明,社会调查报告对于建构科学化、专业化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具有重要意义,从地方试点到基本法确立,社会调查报告的证据效力不仅体现于其具有完整的证据属性,而且已具备良性的实践场域。而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实证分析可知,社会调查报告在司法实践运行中存在调查主体不明,调查内容不一且质量不高,审查程序不规范等问题。要全面发挥社会调查报告的证据效力,调查主体需分工负责、权责明晰,调查内容需全面、科学和专业,审查程序需类型确定、程序规范,并将社会调查报告的运用范围由特别程序拓展至普通程序,使其成为整个刑事诉讼程序改革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吴坚 《金卡工程》2010,14(1):55-56
民事诉讼离不开证据,证据制度是民事诉讼制度的核心。本文从通过设立民事诉讼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意义和必要性、我国庭前证据交换的立法现状和实践现状、我国庭前证据交换操作的具体内容等方面来论述民事诉讼中的庭前证据交换规则。  相似文献   

19.
王长栋  陈冬 《金卡工程》2009,13(3):74-74
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由职权主义转向当事人主义已经是大势所趋。这种转型使得我国的证据收集制度亟需改革。在没有相应制度保障的情况下,以当事人主义为由将证据收集的任务完全交给当事人是不科学的。我国应建立以强化当事人证据收集能力为主,以法院必要支持为辅的证据收集制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审计风险和证据成本的均衡原理和几何模型,分析了计算机辅助审计风险的主要表现及产生风险的原因,认为,在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时,必须处理好审计证据成本和审计风险两者之间的关系,以确保既不使审计证据成本过高,同时又能将计算机辅助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最后,提出了降低审计风险和审计证据成本的审计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