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河南省18个地级市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就金融发展对减少贫困的影响机制及其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河南省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发展效率均对减少贫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经济增长能够有效的减缓贫困,但河南省的财政政策、对外贸易、教育投入对贫困减缓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部地区现阶段产业结构的考察与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周勇  李晖  傅晖 《经济地理》2004,24(2):154-157
从国际、国内的纵横比较,研究了中国西部地区现阶段产业结构的高度。其基本结论是:①中国西部地区现阶段产业结构高度大致相当于20世纪全国90年代初期水平,与发达国家工业化加速初期相似;②从工业化进程来看,中国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至少落后全国平均水平20年以上,从工业发展阶段考虑,中国西部地区应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西部地区大中城市贫困问题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云虹 《财经科学》2007,(3):118-124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城市贫困现象迅速突显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文章以兰州市为例,利用课题组2005年8月对该市的入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其城市贫困的现状及成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西部地区贫困问题的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  王立 《经济研究导刊》2012,(31):118-119
关于贫困问题,它已经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地区之间经济水平差距越来越大,虽然西部大开发政策已经贯彻了超过十年,但是在西部地区的很多地方仍然脱不掉"贫困"这顶帽子。从西部地区贫困的原因着手,进而来提出反贫困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结合2006—2016年中国内地省际面板数据,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包容性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贫困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包容性金融发展能够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效应发挥减贫作用。(2)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包容性金融服务渗透度的提升对贫困的影响最为显著;同时,包容性金融发展可通过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作用来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一步作用于贫困。(3)稳健性检验表明,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包容性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乃至农村减贫的贡献表现出较大不平衡性。本文的政策建议为:首先,应持续推进包容性金融发展,充分发挥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效应,以更快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目标;其次,要继续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金融服务均等性,充分发挥金融减贫的优势;最后,要合理配置金融资源,注重地区间发展的公平性,以实现经济社会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增长与减贫关系问题上,大量的实证研究仅仅用经济增长以及伴随增长过程的收入分配状态作为解释变量,其结论与现实的契合性不够稳定。通过在计量模型中加入产业结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扶贫与发展政策等关键性的中间变量,并采用跨越"八七扶贫攻坚"期间和新世纪"农村扶贫开发"两个发展时期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表明经济增长在农村减贫中具有重要地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对农村减贫具有显著的负效应。与现有的大量实证研究结论不同,本研究表明不同产业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农村减贫的影响是不同的,三次产业发展对农村贫困的影响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逆转。因此,新时期反贫困战略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界定国家高新区产业结构的内涵和特征,理顺了国家高新区产业结构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间的关系,认为西部国家高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是:高新技术产业对西部区域经济的贡献突出;西部各国家高新区之间存在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趋同现象;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各项经济指标中所占比重变化不大.为如何解决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间的矛盾关系提供了一个分析路径.  相似文献   

8.
当前,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产能过剩和供需错配、产业结构调整中创新驱动不足及产业结构调整软环境建设滞后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优化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应在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方面发挥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立足自身优势 构建西部地区合理的产业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吴万君 《当代经济》2016,(27):26-27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多措并举、扶困减贫,虽已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和城市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现实的诸多因素,贫困依旧是中国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本文对西部农村贫困问题的特点及其形成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缓解西部农村地区贫困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12.
选取2000-2008年西部地区十一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贸易与环境相关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西部地区贸易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规模效应和贸易开放度的增加加剧了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结构效应和环境政策则减少了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而技术效应对西部地区环境污染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调整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莉 《经济论坛》2005,(21):17-19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的有利条件。但如何抓住国家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力度的契机,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是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西部地区国有企业在产业政策有效性、产业退出、创新驱动等方面对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迟滞效应。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够破除迟滞效应,从降低产业退出和进入障碍、增强产业关联度、提供更强的创新动力和资金支持等多方面加快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因此,西部地区应利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契机,通过合理设计产业开放次序,选择性引入非国有资本,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以及建立现代公司管理制度等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进程。  相似文献   

15.
我们利用1997—2006年西部地区九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总体效率以及西部各省市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状况。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较低,且各省市的配置效率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甘肃省1980—2014年的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通过协整检验、格兰杰检验和方差分解,实证分析了产业结构与居民消费结构、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甘肃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作用机制;居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显著,但居民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18.
19.
杜启霞 《当代经济》2016,(13):36-37
依据消费价格指数(CPI)调整贫困标准是精准贫困识别的关键环节.然而,贫困人口独特的消费结构与通货膨胀结构性上涨,两者影响叠加使CPI未能准确体现贫困人口实际承受的通货膨胀水平.为此,本文采用2010年-2011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测算出城市贫困人口的实际消费价格指数(CPIP),并以此调整贫困标准进行贫困度量来体现通货膨胀作为风险冲击的实际影响.研究表明:一是CPIP比CPI高将近1个百分点;二是根据CPIP调整的贫困标准比根据CPI调整的贫困标准高将近100元/人·年;三是通货膨胀使城市贫困发生率增加0.4个百分点、加速了贫困严重进程.  相似文献   

20.
安海彦  姚慧琴 《技术经济》2019,38(12):51-59
采用1994-2016年西部地区面板数据,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估计模型,实证分析环境污染与经济竞争力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①西部地区环境污染与经济竞争力之间存在交互影响的互动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符合环境库兹涅茨(EKC)曲线的特征。②环境污染与经济竞争力之间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方差分解结果表明,经济竞争力对环境污染变动的贡献度较大,而环境污染对经济竞争力的影响较小,说明西部地区经济竞争力的提升是以加剧环境污染为代价,而环境污染并不是阻碍经济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西部地区应注重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促进贸易与环境、区域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环境规制水平,降低污染排放,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