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胜武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5,(10):100-100
我国锅炉工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国燃煤工业锅炉拥有50多万台,煤炭年消耗量为3亿多t,占全国煤炭消耗总量的30%左右,每年向大气排放的SO2为580万t,烟尘600多万t。燃油燃气的工业锅炉所占比例甚少,不到10%。我国燃煤工业锅炉种类繁多,大约有282种,主要有链条炉、往复炉、抛煤机炉、振动炉排炉、粉煤炉和沸腾炉等。其中,层燃式锅排锅炉占90%,悬燃式锅炉和沸腾床锅炉等占10%。层燃式锅炉中,链条炉占2/3,往复炉占1/4。在我国工业锅炉中,70%以上的为≤4t/h低压小容量锅炉。 相似文献
2.
阻碍燃煤电厂烟气脱硫的症结及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燃煤电厂基本是高架源排放二氧化硫污染物,对本地区的污染贡献率不大,地方政府对其治理缺乏积极性;由于其脱硫成本远高于我国二氧化硫排污费征收标准,导致排污企业宁愿交纳排污费而不愿治理污染。因此控制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污放应主要发挥中央政府的作用,尤其应重视采取阶梯式征收排污费等经济措施,以激发排污电厂脱硫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4.
本文结合某单位燃煤锅炉烟气脱硫除尘项目实际案例,处理工艺选择、工艺流程、技术特征和等方面重点介绍了QCH型高效脱硫除尘工艺技术,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二氧化硫污染使我国近1/3的国土出现酸雨污染,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量已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7%以上,年排放二氧化硫800多万吨。平均每发一度电约排放7克二氧化硫。全国脱硫装置投入运行的机组容量仅为500万千瓦,占火电装机容量的2%,由于政府对电厂二氧化硫排放的环境管理力度小,绝大多数企业对治理污染处于等待观望状态,脱硫产业面对的只是一个潜在的市场,脱硫技术也仅在少数电厂进行工程示范。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数值模拟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煤种对循环流化床燃烧(CFB)燃烧SO2和NOx排放的影响.在1.5MWth CFB 试验台上分别做了5 种煤燃烧的SO2和NOx排放试验,根据所建CFB 锅炉脱硫脱氮数学模型和已建与煤种相关的CFB 锅炉总体数学模型,对该试验台炉膛内5 种煤SO2和NOx的生成和脱除进行数值模拟,其结果和试验结果吻合良好.结果表明了煤种决定CFB 锅炉脱硫效率及SO2和NOx的排放. 相似文献
7.
唐文昌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15):182-182
电厂炉内结渣是一个多发性难题,严重影响着机组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和经济性,而且,随着机组容量的增加,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更加突出。从根本上看,燃煤电厂炉内结渣问题既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也是一个炉内含灰气流的流动和传热传质过程,其影响因素很多,不仅与煤灰质特性(灰熔点、灰成分和灰黏度等)有关,还与炉膛与燃烧器结构及热力参数、炉内空气动力工况及锅炉运行参数有关。 相似文献
8.
尚华清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12):152-152
“胜利发电厂2×220MW燃煤机组烟气脱硫技术改造工程”项目,位于渤海湾畔的胜利发电厂2×220MW燃煤机组装置现址,是2008年度中石化胜利石油管理局的重点环保工程项目。 相似文献
9.
环保投资对中国SO2减排的影响——基于LMDI的分解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使用对数平均的迪氏分解法(LMDI),将二氧化硫(SO2)排放强度降低的技术效应分解为能源消费结构效应、能源消耗强度效应和污染排放处理效应。研究发现,1998-2009年,中国SO2排放强度的降低主要归功于污染排放处理效应,其次是能源消耗强度效应,能源消费结构效应的贡献最小,甚至是反向的,这说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并没有得到优化,SO2减排主要依赖于末端治理和过程控制。本文还检验了2005-2009年中国30个地区环保投资对技术效应分解结果的影响,发现环保投资对能源消耗强度效应、污染排放处理效应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能源消费结构效应的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既要看到治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又要看到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突出重点,集中治理。集小胜为大胜,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新的行动,感受到新的变化。空气是人类生存生活的基本条件,改善空气质量是提升民生幸福指数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资源能源消耗大幅增加,陕西省大气环境形势日趋严峻。 相似文献
11.
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中国各省的二氧化硫(SO2)工业排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更好地理解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建立了一个四方程联立系统,其中SO2排放由规模、结构、技术这三个经济因素决定,并直接由贸易影响。然后我们利用中国29个省份1993—2001年期间工业SO2排放的面板数据来估计模型。我们的估计结果显示,出口和制造品进口在工业SO2排放的决定中起了完全相反的作用。结果不支持“污染庇护地”假说;出口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竞争增强,是促进污染治理技术进步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