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据权威部门统计,2001年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总数约115万,2002年145万,而今年,总数将达到212万,增幅近50%。2003年迎来高校扩招后首个就业高峰年,毕业生的就业率还不足70%,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十几年来,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2004大学生就业将成社会关注热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就业问题比较突出。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比2002年净增67万人,达到212万人,6月份初次就业率为50%,到9月,全国高校毕业生有70%找到了工作,其中本科生就业率为83%,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5%。2004年,全国将有280万高校毕业生,比2003年增加68万人,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研究员认为,2004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将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莫荣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既是市场经济的客观现象也是我国教育现状所致。我国既面临市场经济国家大学生…  相似文献   

3.
金珊 《发展》2004,(2):40-40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就业问题比较突出。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比2002年净增67万人,达到212万人,6月份初次就业率为50%,到9月,全国高校毕业生有70%找到了工作,其中本科生就业率为83%,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5%。2004年,全国将有280万高校毕业生,比2003年增加68万人,就  相似文献   

4.
《广西经济》2009,(1):5-5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1月13日表示.今年将力争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0%左右。对于毕业一段时间以后找不到工作.进行了失业登记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将力争使他们的就业率达到60%。今年还将建立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登记认定制度,力争登记后半年内就业率达到90%以上。今年,中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达611万.比去年增加了52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  相似文献   

5.
王艳 《魅力中国》2013,(13):27-27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与完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校毕业生工作全面走向市场,形成了“不包分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高校毕业生在面临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也接受着严峻的挑战。如何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顺利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及原因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就业问题更加突出。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559万人,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66%。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11万人,初次就业率为74%,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3l万人,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60万人。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加之往年未就业的,又由于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杨诚 《发展》2007,(6):27-28
就业是民生之本。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一直把促进高校毕业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四年来全省有近13万名非师范普通高校毕业生实现了就业,每年的就业率都稳定在85%左右。经过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相信毕业生就业问题将会得到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7.
从2006年起,我国研究生一次就业率每年下降10%左右,就业形势日趋严重,研究生偏聘、低聘现象十分普遍。到2008年,研究生就业率首次低于本专科生。近几年每年都有超过700万高校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多数用人单位也从以往的"学历本位"转变为"实践能力本位"。  相似文献   

8.
高校毕业生就业已成为一个社会性难题。现在社会上经常出现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的结构性问题。从就业能力的内涵入手,找出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三个关键指标;比照关键指标的内容,反观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现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短期来看,虽然就业基金还不能解决绝大多数的就业难题,但在毕业生度过大城市生存缓冲期并尽快走上工作岗位,以及毕业生诚信体系构建方面,将大有裨益。2013年对于中国高校毕业生来说,是一个艰难的年份。伴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岗位增加有限的宏观经济背景,近700万的毕业生面临的正是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就业形势。数据显示,2013年是1949  相似文献   

10.
黄辉 《宁波通讯》2006,(10):58-59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后毕业生数量的大幅增加,我市接收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2003年至2005年,全市接收大中专毕业生平均每年增长20%左右。2005年,全市共接收毕业生3.5万余人。预计2006年,将达4万人。尽管这几年我市毕业生就业的总体情况比较好,首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左右,但毕业生就业的压力逐步加大,本市生源未就业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据初步统计,2005年有3000多名本市生源毕业生未  相似文献   

11.
吕凯 《宁波通讯》2013,(17):28-29
今年以来,面对高校毕业生的"史上最难就业季",奉化市把大学生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深入实施"九个一批"工作模式,着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企业主体、毕业生参与"的工作格局,动员全市扩充新的就业岗位,落实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已累计接收本地生源高校毕业生1100人,就业1056人,初次就业率达到96%。一、引导民营企业积极招收一批。  相似文献   

12.
按惯例,教育部每年都要制定一个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指标,来指导高校就业问题。譬如,教育部给2004年高校毕业生制定的就业率指标是75%,结果,当年的平均就业率恰好是75%,“达到了预期目标”。200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比2004年的280万增加了58万人,将达到558万人,教育部制定的平均就业率仍然是“不低于去年同期的水平”,即75%以上.  相似文献   

13.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近年来两会热议的话题之一,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至2008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分别是307万、377万、495万、559万,平均初次就业率大约为70%。据此推算,在过去四年里,我国总共有550万左右的大学毕业生,在离校时没有落实工作岗位,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数字,它相当于欧洲一个小国的总人口。今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比去年又将增加52万。创611万人的新高。  相似文献   

14.
陈挺  胡勇 《宁波经济》2010,(12):45-47
据统计,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有630万,就业形势相当严峻。浙江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今年的毕业生人数达到25万人,其中宁波的大学生毕业人数约20000多人,创历史新高。对于宁波当地政府和各职能部门来说,如何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好,直接关系到宁波当地的社会民生,关系到和谐社会环境的营造。  相似文献   

15.
浅析基于"职业锚理论"的大学生就业教育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文章认为构建基于“职业锚理论”的就业教育模式,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做有特色的就业教育工作,将对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就业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化矛盾并存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日益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然而,“就业”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时点上的概念,“就业率”只能简单地反映高校就业工作某一阶段“量”的成果,无法对就业的“质”进行评价,简单以“就业率”来衡量大学生就业情况是不客观、不全面的。为此,本文将以“就业率”为基础构建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并从学生、高校和企业三个视角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应用型高校营销人才就业模式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胜 《改革与战略》2010,26(4):159-162
近年来,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一直是就业最热门专业之一。但就业质量仍不尽如人意,“二次就业”和“两年现象”比较突出,给企业和学校都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惑;更有不少高校对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仍旧采用传统的毕业推荐形式或依赖一次“双选会”来获取就业率,没有真正解决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市场供需矛盾。一方面是高校大量营销专业毕业生不断推向社会,另一方面是企业苦于招不到合适的营销人才,招人、用人成本昂贵。因此,文章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入手,探索新的形势下高校营销人才就业模式,并创造性提出了可操作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调查,很多“211”院校也是通过上缴“三方协议”来统计就业率。很多在大城市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甚至通过家人朋友的关系,在就业协议上盖上公章,然后毕业生就“理所当然”地就业了。  相似文献   

19.
罗春平 《中国经贸》2010,(20):94-9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青年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2004年毕业生人数为280万,初次就业率为73%;2005年为358万,初次就业率为73%;2006年为413万;2007年达到495万。高校本科院校的签约率一般在65%-85%之间,而高职生的签约率仅为50%左右。青年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除毕业生入数逐年增加外,影响青年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是就业能力不强,难以满足社会各层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在离校通牒的催促下,高达413万的高校毕业生在这个躁动的夏季被推向了社会。这个数字比去年多了752r;即便按去年72、6%的就业率估计,今年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至少也在百万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