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银虎 《魅力中国》2011,(8):159-159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是基础教育的一场革命.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王动罕握敬竽知识,茂艘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要以教材为中介,教材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法。  相似文献   

2.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知识的习得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而在农村,那么多的留守儿童,教师如果不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成绩真的很难提升。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牢记“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的道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呢,做到“会学”、“善学”、“乐学”呢?  相似文献   

3.
王丈玲 《魅力中国》2013,(32):142-142
分层教育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4.
崔丽 《魅力中国》2013,(13):207-207
美国著名教育家爱默生曾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这深刻说明了尊重教育的重要性。是的,尊严可以使人高尚,而人格尊严是人的第二生命,是一个人的脊梁。学生们,作为一个个生命个体,他们的基本权利应该得到尊重,他们也应该有权力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而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我们,就更不应该去伤害学生的人格尊严,因为,只有尊重的教育才能教出尊重他人的学生。  相似文献   

5.
文敏 《魅力中国》2013,(26):218-218
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对话与交流,课堂教学是师生主体的双边互动,教师的主体作用在于站在教育智慧的高度,把握、调控好每一个生成性教学细节,削减无意义或不重要的因素,充分发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因而,课堂不应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接受过程.而是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交错纵横的生态系统。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提倡生成”、“期待生成”.“关注生成”、“驾驭生成”。政治复习课也一样.不该是教师展示演讲能力的舞台.而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把它变成是学生张扬自我个性,展示自我风采,释放生命能量,闪耀智慧光芒的一片纯净天空。  相似文献   

6.
新课改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具体说就是以学生生命个体为本,尊重他们的尊严、个性、需求和发展变化.现代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培养兴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仅要关注他们的今天,还要立足学生末来社会生活.惩戒教育与激励教育相得益彰,有益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经历过适当教育惩戒的人,其人格才能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注重知识传授与道德导向并拳,在学生中积极倡导“以诚为天、以信为本”、“诚信为人、诚信立业”、“学习做人、学会做人”的理念,坚持不懈地开展大学生做人教育。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工作之本。一般地说,“教书”是指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学生的智能;“育人”是指教师通过课上课下的教学和教育活动,通过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进行的一些显性或潜在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的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和造就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及个性心理品质,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及技能的劳动者和接班人,即所谓“德才兼备”。  相似文献   

8.
现行的语文课教学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知识理解型”的教学模式。一种是“思维训练型”的教学模式。前者教师致力于让学生理解语文完整的知识系统,一般按照“解题一释词一分段一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一练习”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只让学生理解语文工具的知识,而忽视培养他们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关于学生自杀、自残或伤害他人的消息屡屡见诸媒体.不管是复旦大学的投毒伤害案,还是南通初一女生跳楼自杀案,看着一条条鲜活的生命竟然如此轻易地失去,我们不禁痛心疾首.但我们在悲伤和叹息的时候,更应该思考如何才能避免悲剧的再一次发生.复旦大学投毒案发生后,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年轻人的帖子:所有的家长都在告诉我们“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却没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人”;所有的教育都告诉我们什么是生命的附加值,却从不曾告诉我们什么是生命本身;所以人都告诉我们应该“珍爱生命”,可是从来不告诉我们属于每个人的独特的“生命”是什么.这个帖子让我们看到了当下一些年轻人对生命、对生命的价值存在着许多疑问.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让他们的这些“人生之间”无处求解,而应该用自己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去回答他们成长历程中遇到的每一个心灵困惑!  相似文献   

10.
一方面学校与社会在生命教育方面缺失,需要补上这一课;另一方面学校与社会又内在需要得到生命教育的支持(如校园暴力、生命悲剧)。例如:小悦晚事件让我们看到人们面对生命的冷漠;长春高三学生事件这一生命悲剧。实施“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终极追求。是“教真育爱”的现代教育观。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使人成其为“人”,使人幸福。《教育规划纲要》也提出:坚持能力为重。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坚持全面发展。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  相似文献   

11.
魏太清 《魅力中国》2011,(21):473-474
生本教育的主要特征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个主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刨设一个和谐的充满关爱的课堂人际氛围,让学生富有个性地、独立自主地、自由开放地合作与探究学习,从而使得学生通过合适自己的途径,轻松自由地掌握知识。如何在Photoshop平面设计教学中开展生本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
伽利略曾说:思考是人类最大的欢乐。的确,“人是会思维的动物”,在思维的跨越与激荡中,我们能充分体味个性自由舒展的快乐。然而,在我们某些“一本书、一支笔、一口气讲到底”的教师手下,孩子们却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他们只能收敛起锋芒,抑制住个性,  相似文献   

13.
杨生效 《发展》2008,(3):100-101
以人为本 靠管理出效益 科学的人文性管理是学校文化的灵魂。现代学校管理就是要尊重、关心校内每个人的发展和需要。校长必须牢固树立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对此我校始终奉行“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管理理念,始终坚信“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发展教师、培养学生,就是使教师和学生成为充满人性、张扬个性、整体和谐、全面发展的人。”彰显教师和学生的人性,尊重其人格,开发其才能,重视其发展,是实践“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的人本化管理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4.
尚敏 《魅力中国》2013,(26):364-364
“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乃是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的核心思想。每一个班级中,或多或少的学生不同于大众,他们或因自身生理缺陷,或因家庭背景及成长环境影响,或因某种个人遭遇等等形成个性中的柔弱、自卑、自怜等心理阴影,这些因素都决定着学生间的差异很大。“学而有异,和而不同”。对待每一个学生其身上的不同点,作为班级管理者的我们必须对其付出同样的关爱,不嫌弃每一个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我们提倡的“因材施教”既要表现在教学上,又应表现在教育上,老师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不能因讲究学生共性而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应因势利导地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教师的幸福感从何而来呢?自然来自于教师这个职业本身。
  首先,教师的幸福来自于我们崇高的使命。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不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用心培育一代又一代“创造财富的人”。我们用自己的知识、智慧、艺术、热情和全部的爱,去引导、教育、感化、滋润那些各方面尚不健全的孩子,若干年后,他们都成了人才,成了支撑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各个领域的栋梁之时,或者即使没有突出的才能却也能够遵纪守法,靠自己的劳动过上了舒坦日子之时,心中就会油然而生甜蜜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恰如肖川教授在《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一书中所言,“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看着学生的成长,在学生的进步与对社会的贡献中体会到一种他人无法达至的快乐。”  相似文献   

16.
对于青春发育期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殖健康显得尤为重要,犹如雪中送炭。由于生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和敏感性,这就要求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准确把握课标,善于利用教科书,构建一种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流互动,使学生的观念得到开放,心理放松,学习的主体性能够充分凸现,个性得以张扬,创造性获得解放,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到知识的力量,“唤醒”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校开展“三生教育”要从生命教育开始,明确生命教育的基本含义及特点。在生命教育中,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课程研究、创设活动载体、进行学科渗透、尊重个性化的教育等途径有效进行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学会与人相处,尊重和珍视他人和自己的生命,拥有丰富的人生。  相似文献   

18.
赵云彬 《魅力中国》2013,(11):133-133
以人为本、全人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把长期以来被语文知识和技能教学掩盖的情感教育凸现出来。语文课程标准也把“情感”提高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地位。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和认识“情感”,应该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把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长久以来,在语文教学中。人们往往只重视实际教育,而忽视了情感教育,尤其是在升学考试的重压下,情感教育更是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其实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单调的灌输式教学使学生早巳厌倦了条分缕析和空洞说教的语文,他们实在渴望一种心与心毫无隔阂地交流,情与情自然而然地融通的真实、和谐而灵动的语文课堂。这是学生的需要,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追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同时,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因素对于智力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人在情绪高涨,精神振奋的状态下,接受知识的能力最强,反之则很低下。由此我们不难懂得:重视语文情感的培植,这不仅是语文“文性质的要求,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全面智力发展的需要,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呢?  相似文献   

19.
张筠 《中国西部》2011,(23):71-71
“生命、生存、生活”,三生教育,简单而朴素的教育理念,它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尊重。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是对生命的涵养,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高度转化。教育不是挖掘分数的机器,不是升学的工具,不是谋取职位和财富的阶梯,而是丰富人陛、提升价值、完善自我的载体。  相似文献   

20.
连凤斌 《魅力中国》2014,(12):126-126
新课程理念提出“以学生为本”的新观点,理念全部思想精髓是将“人”作为学习的主体,是人类全部知识的有机传承者,反对把“人”看成是知识的生物容器,知识不能以近似于机械的方式灌输,这种理念贯穿于知识传授的全过程。作为教师正确地理解新理念的本质,适当地了解人的自然属性,对正确地传授人类智慧的结晶,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