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既不同于城市人口也不同于乡村人口的新型群体,对农业生产并不熟悉,对农村生活也渐趋陌生。具有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和生活经历,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比第一代更充满着自我矛盾的群体。关注这个群体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采取适当对策解决其社会归属与融入问题,对于我国城市化、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顺利进行,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早日实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应当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考察他们的主要特征、社会关系状况,分析他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研究探索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对策措施,引导这个群体健康发展,逐步融入城市、融入社会。这不仅对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和政策设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建设者、支持者,是当今时代最不可忽视的一个利益群体,如此庞大的群体也决定了其政治参与的重要性。它不仅有利于基层民主的发展,而且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还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我们应该从政治、经济、法律及文化手段方面为新生代农民工拓宽政治参与的渠道。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跨入城市的天门,脱离农业生产的他们迫切地想融入城市生活.然而,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在实践中遭遇着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以及个人素质的等多方面的障碍.为使新生代农民工高质量地融入城市生活,有效调动其建设美好城市家园的积极性,政府、企业、社区、市民和新生代农民工需要通力合作,为推动农民工融入城市创建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农民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但由于他们受到教育水平偏低和资本积累不足等诸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人在城市中呈现出一种流动的状态,人身保险、医疗保障问题、子女入学、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等诸多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这些都对他们的城市融入带来了困难和阻碍,本文试对此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新的阶层,他们的走向直接影响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双重边缘化的内涵与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具备融入城市的条件,剖析了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因素,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对策建议,其目的是加快其走出双重边缘化困境融入城市的步伐,从而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农民工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大多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身份的转换与重塑,但由于受到户籍制度的阻隔、职业身份的错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长期处于困境之中,不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有鉴于此,本文从身份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社交认同等四个维度进行分析,以期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困境进行破解。  相似文献   

8.
吴希然  陈伟  孙伟 《山西农经》2022,(20):21-23+27
近年来,很多“80后“”90后”甚至“00后”的农民工陆续去大城市发展,这个群体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其文化教育水平、生存模式、城市归属感等方面都和老一代农民工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将他们进行新老划分极具必要性。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相较于老一代会有更多的发现和启发。文章在广泛查阅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当下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必要性,为新生代农民工顺利融入城市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受特定社会现状和环境影响,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他们绝大多数都涌到城市寻找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而我们的城市目前还没有完全接纳他们的条件和能力,在融入城市社会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问题和矛盾。本文从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特征等方面,全面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和摩擦,试图提出有效解决矛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我国的城市社会空间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许多大城市之中,新生代农民工与本地市民享有同样的社会地位,但却在社会空间的使用上渐渐产生了区隔效应。在此背景下,文章选取苏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典型居住区案例进行探究分析,采用尺度适宜、循序渐进的有机更新模式对两类人群的社会空间进行改造,从社区空间层次、公共环境质量、共享社会空间、社会保障政策等方面改进设计,延续城市整体格局,重塑社区关系,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的融合,构建更为健康的社会融入模式。  相似文献   

11.
网络政治参与提高了新生代农民工参与政治的兴趣和能力,有利于推动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社会化,拓展了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渠道,弥补了新生代农民工因流动而不能参与户籍所在地政治活动的不足,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直接行使政治监督职能.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中还面临政治素质较低,经济实力不足,社会地位不高,网络政治平台建设滞后,网络虚假信息泛滥等困境和问题.当前需要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素质,拓展网络政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建立最低工资标准,为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奠定经济基础,完善网络政治参与平台,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的实际效果,制定网络政治参与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农民工群体自然的代际交替和城乡之间以及城乡内部之间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或者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新生代农民工长期不能融入到主流社会,不仅会导致一些社会失范行为出现,还会在城市中形成主流社会和边缘社会两种社会形态,最终危害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结合对甘肃省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调研,本文从就业和收入、社会交往和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和认知等方面对欠发达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而文化融入则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关键和最终归属点.因此,应该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建立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文化工作机制,并通过农民工自身的主动诉求和努力,实现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文化待遇,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4.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正面临着政治边缘化的尴尬境遇,无序的政治参与是他们利益诉求的主要渠道。本文将从新生代农民工无序参与政治的现状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探究农民工有序参与政治的路径,以确保新生代农民工可以更好的有效、有序地实施政治参与权。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不仅指在经济层面达到与城里人相同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方式,更指心理层面城市社会归属感的建立。因此,我们从经济融入、社会融入以及心理融入等三个层面,对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进行实证调研,以便给郑州市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6.
网络政治参与提高了新生代农民工参与政治的兴趣和能力,有利于推动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社会化,拓展了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渠道,弥补了新生代农民工因流动而不能参与户籍所在地政治活动的不足,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直接行使政治监督职能。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中还面临政治素质较低,经济实力不足,社会地位不高,网络政治平台建设滞后,网络虚假信息泛滥等困境和问题。当前需要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素质,拓展网络政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建立最低工资标准,为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奠定经济基础,完善网络政治参与平台,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的实际效果,制定网络政治参与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17.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生涯适应对其城市融入具有重要作用.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生涯适应问题的现状,提出提升其职业生涯适应力的解决对策:一是将职业生涯适应力理念贯彻到社会政策改革中;二是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职业生涯社会服务体系;三是将职业生涯适应力的培养纳入职业培训中;四是在实际工作中提升职业生涯适应力.  相似文献   

18.
社区融入是新生代农民工民主意识培育、民主行为形成的重要起点。然而,新生代农民工还面临诸如制度障碍、文化障碍、素质障碍等多方面的融入障碍,破解融入障碍并构建一条合理的融入路径势在必行。社区营造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融入路径构建,实质是以社区规划、社区参与、社区文化为重要依托,以主体尊重、合作治理、认同的构建为核心目标,旨在让农民工扎根社区,共同维护城乡建设成果,共同建设稳定和谐的社区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农民工对未来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积极响应者,是拉动内需的最有潜力的群体.基于此,本文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代际转换五大特征;价值观念转型、发展定位转型、择业特征转型、流动趋势转型和生活方式转型.并根据统计调研数据和深度访谈资料分析了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结构化特点,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半城市化”困境和主要症结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推动城市化、促进职业化、推进市民化、化解社会心理失衡等城市融入长效机制的设计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新崛起的社会阶层,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力军,却未能享有基本的社会权益和应有的社会保障,其父辈所遭遇到的社会认同危机在他们身上同样存在.要化解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危机,应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为切入点,同时采取强化社会保障、变革二元制度、消除城乡隔阂、推进文化建设等措施,积极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