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莉莉 《大经贸》2005,(10):64-66
业界传来消息称:Google又有新行动了。这才发现Google又把手伸向了UT斯达康。一个急速的念头闪过,我不禁自问:Google到底想干什么?从“李开复事件”说起李开复,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可以说微软成就了他。在微软工作期间,他已经功成名就。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出众的人物加上一个如此出名的企业,再圈进一个同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Google,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人们时刻关注着它的结局!  相似文献   

2.
随着李开复跳槽事件的一波三折,Google、微软和李开复成为近段被人们关注的三个核心关键词。这场看似简单的“挖角”,伴随着此前微软频频有不少技术人员跳槽到Google,人们不禁要思考一个问题:在众多技术型人才心中的天平上,Google为什么重于微软?  相似文献   

3.
当月快览     
《成功营销》2012,(4):12-15
正旧Google靠广告发财,因为它有很好的内容。它如同电视,制造好的节目,获得大多的广告。新Google看起来更关注广告本身。Google前员工詹姆斯?惠特克(James Whittaker)现在已经转到微软工作,他在微软的博客上撰文,谈及自己为何离开Google。他  相似文献   

4.
双CEO之惑     
在变革式增长的中国市场中,“双头制”管理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外公司视为减少风险和加强公司内部监控的工具,但它似乎还并不适合中国本土企业2006年12月8日,传闻已久的Google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联合总裁周韶宁将离职的消息终于得到证实。周的离任使得Google在中国区的“双头制”管理,重新回到了李开复一人独揽中国区业务的轨道上。从2005年10月开始,原UT斯达康COO周韶宁开始与从微软过档的李开复共同执掌Google中国区的业务,周主要负责关键词广告销售、业务开发、代理商渠道  相似文献   

5.
2005年夏天,Microsoft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跳槽Google,一夜之间置身诉讼与新闻的风口浪尖。他在这本及时推出的作品中回答了公众的疑问:“Google和中国,这才是追随我心的选择。”(见“后记”)在这本写给中国大学生的书里,李开复阐发了自己的成功哲学:成功是多元化的;成功就是不断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李开复的“成功同心圆”将“诚信”这价值观置于核心位置,辅之以积极主动、同理心、自信、自省、勇气和胸怀六种当代社会必备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6.
《三联竞争力》2007,60(2):45-45
李开复因为深受比尔·盖茨的青睐而成为中国学生的“精神教父”,顶着“成功学专家”和“技术天才”的光环。但现在,他的光环似乎黯然许多。在替Google开拓中国市场的这一年里,李开复经历了太多的怀疑和指责。  相似文献   

7.
备忘:人物     
《中国对外贸易》2005,(10):14-14
曾庆红:首度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发出警告;金人庆:荣膺“亚洲最佳财长”;张亚勤:微软全球副总裁“空降”中国;张广生:正式卸任浦发行董事长一职;李开复:美法官批准其为Google工作。  相似文献   

8.
唐骏并不想掩饰他对微达的留恋。“过去的十年里,我从来没有想也不会去想我离开微软的那一天,我一直觉得它离我很遥远很遥远,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么快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离开微软让唐骏伤感,不过他更原意将微软作为一个经历,而非人生的目标。他最终选择了陈天桥,回归“娱乐圈”。  相似文献   

9.
王瑶 《中国市场》2010,(5):22-23
李开复的新公司每天都迎来无数访客,有应聘者,有推销点子的,最夸张的是来过一位推销UFO捕捉技术的。新公司不会像Google一样为大厨预留职位,自称“美食家”的李开复如今经常跟员工一起吃快餐。他自己也开始养成新的习惯:机票订经济舱,去美国出差住70美元一晚的快捷酒店。接受专访时,李开复说:“创新工场不是一个教室,我们不是每天扮演教练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打场官司吧     
贾三 《三联竞争力》2005,44(10):16-16
在业界掀起波澜的李开复跳槽案有了阶段性结果。9月14日,美国华盛顿州法官做出初步裁决,允许前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可立即开始在Google工作,但工作范围将受到一定限制。而在2006年1月,将会开庭做出最终决定。  相似文献   

11.
多媒体搜索的愿景,可能因李开复这个关键人物加入Google和微软必将发起的反击而提前实现  相似文献   

12.
很少有人能够像李彦宏那样同时做好两件事情:英俊的外表下还有思考的头脑,操盘着一家目前纳斯达克市值最高的中国网络公司。百度,取众里寻他千百度之意的一家公司,已经让李彦宏这位北京大学图书情报管理系的毕业生找到了自己方向。现在,李彦宏需要找到新的方向——它的竞争对手Google在中国开始大张旗鼓地发展。如何面对这家连微软都焦头烂额的对手?Google在中国不仅请来了李开复,而且大张旗鼓地招聘英才,也搬来了号称无比舒适的休息间和厨房。除了Google进攻性的扩张,在国内,李彦宏还需要应付推出搜狗的搜狐等技术和资金投入都同样巨大的后发竞争者。  相似文献   

13.
《成功营销》2009,(11):4-4
李开复对于自己辞职创业的新公司一“创新工场”,有如下说法:“我们不会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商业价值而创新。”另一个跟李开复有关的热点话题,是他在辞职伊始,就借着新浪最新推出的“微博”服务,把自己的新书以及新公司用这种“很小但很强大”的新工具好好营销了一把。在已经社会化的互联网“湿世界”里,李开复像应用Twitter成功当选总统的奥巴马一样,振臂一挥,  相似文献   

14.
邹尧 《商界名家》2006,(8):60-62
李开复的职业品牌借用Google的新平台越来越强大,而Google除了刚开始的时候从李开复身上获得的社会效益外,公司在中国运营不仅成效不大,反而是“一地鸡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当Google和雅虎的财季收入与利润翻番、广告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早已瞄准搜索广告的微软,也加快了向互联网转型的行动速度。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张亚勤向《商务周刊》指出:“微软的转型不是突发的奇想,是经过了长时间准备,是迟早会看到的结果。”微软首席软件架构师瑞·奥兹已经表示出了这家软件巨无霸向互联网转型的信心。他说:“微软目前推出的网络产品表明,我们进入互联网服务世界已经具有巨大  相似文献   

16.
在过去两年里,Google不愧为“天才磁场”,它把科技领域最优秀、最聪明的骨干吸引到自己的屋檐下,包括获奖的医师,互联网先驱,亚马逊第A9研究科室的骨干,微软中国研究院以李开复为首的研究团队,以及前任顶级Windows建筑师等。据说,这是Google两位创始人与公司首席执行官形成“三人执政”后,联合执行的一项人才战略。  相似文献   

17.
采访杨瑞清时,他刚刚从中央教科所做一年访问学者回来。在这一年中,有人说这次杨瑞清肯定不会回来了。但是,当杨瑞清在北京的学习一结束,他马上就回到了他曾经奋斗了20多年的江苏浦口行知小学。这位行知小学的校长、全国十佳中青年教师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告诉记者,他这辈子也不会离开这片土地,不会离开他所热爱的乡村教育。  相似文献   

18.
微软希望通过联手雅虎来抑制Google在互联网市场中近乎疯狂的增长尽管相对于Google,微软还是互联网领域的后来者.但作为更老资格的新技术霸主,微软打压Google的打算从未停止过。5月10日,在全球软件大会上,微软公司CEO鲍尔默强调.  相似文献   

19.
《商界》2008,(1):74-74
李开复发现,是许多中国网民不理解Google.遗憾之余,他想到的是用"5000年的耐性"来做这个有5000年历史的市场。  相似文献   

20.
对于离开一事,李开复自己有着明确的说法:"这是遵从心的选择。"李开复离职水到渠成李开复究竟为什么离开谷歌?这是所有问题的症结,把这个问题理清楚,李开复和谷歌中国的过去纠结以及未来就会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