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的城镇化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住房则是保证人口融入城镇的必要条件.从土地财政视角出发,依据人口迁移的“成本—收益”理论建立城镇化一般均衡模型,选取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系统探讨保障性住房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机制,并从全样本、分样本角度研究保障性住房对人口城镇化区域差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保障性住房显著支持人口城镇化发展,但该支持效应受土地财政发展区域差异性的影响;土地财政对人口城镇化的支持效应随着土地财政规模的扩大而逐渐减小;土地财政削弱保障性住房的效果与土地财政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进程中“半城镇化”问题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城镇化"是农业转移人口没有完全融入现代城市、处于一种"中间人"状态下的不彻底的城镇化。"半城镇化"使农民不能真正的融入城市;导致社会不公,易引发社会问题;使农村空心化,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增加多方负担,不利于城市经济发展;虚抬城镇化率,不利于国家决策。破解"半城镇化"现象,必须改革户籍制度,打破户口束缚的藩篱;破除地方土地财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就地城镇化,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城镇化比率越来越高,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选取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三个指标来衡量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以此建立VAR模型。研究结果显示:金融规模的扩大可显著促进人口城镇化的发展,金融效率和金融结构的优化对人口城镇化的正向影响主要表现在中长期阶段。 相似文献
4.
5.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特征可以概括为"偏倚投资拔高增速"。近年来,人口城镇化滞后难题快速显现,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共进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城镇化。本文运用1994~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估计发现,区域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下,基础设施投资效率与规模的匹配程度呈现明显的时空差异,投资效率与规模失调导致基础设施投资人口城镇化效应受阻。如果以2003年为转折时点,刻画匹配程度的区间阀值反映出吻合向偏离转向的趋势,投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共进格局被打破,投资效率与规模扩张不相适宜。 相似文献
6.
7.
韩再军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0,(2)
本文在分析了中国土地资源与人口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中国土地资源的最大承载力范围为 15 - 16亿人口。认为农业生产潜力虽然很大 ,但保护资源和控制人口的增长率仍然是我国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相似文献
8.
贵州是全国发展后进的省份之一,由于城市化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农村人口所占比重特别大,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农村人口所占比重大,势必对经济制度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等问题产生不利的影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可小视的阻力,如何加快农村城镇化改革和发展,是贵州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能否赶上发达地区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城镇,是一个与乡村相对应的词汇。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城市不过是人聚居的地方。人类生活开始于乡村,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聚居的规模扩大,城市开始出现,发展成为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城市自然的发展过程。大批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不到100年的时间,英国的城市人口比例由20%以下激增至75%。我国在1840年之后被迫纳入现代世界体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农村人口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关系,分析了农村人口城镇化及区域协调发展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贵州农村人口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林金忠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29-33
人口在局部空间的聚集乃是城镇化的最为直接的表现。影响人口聚集的因素很多,其中,户籍制度是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户籍制度有一个形成和自我强化的过程,过去二十余年对户籍制度所作的渐进式改革,未能彻底消除户籍制度对城镇化进程的负面影响。文章分析了户籍制度的变迁过程及改革所面临的一些主要矛盾,提出进一步改革的政策性设想。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正处在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不仅来自工业化进程与产业结构升级,还源于人口城镇化过程中释放的需求潜力.借鉴推拉理论将我国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分为城市净拉力和农村净推力两大类,利用2000-2011年中国27个大中城市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当前大中城市城镇化进程中,迁入地净拉力对人口城镇化的正向促进作用大于迁出地净推力;其中产业结构变化、收入差距是人口城镇化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指出加快我国人口城镇化的关键在于创新户籍制度改革方案,有效破除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约束;推进农地市场化流转,降低市民化成本;提高人口城镇化的预期收益,以推进人口城镇化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现阶段土地财政构成了城镇化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的主要背景,土地财政背景下城镇化土地资源需求呈现出其主要特征,而土地利用也仍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浪费与闲置、耕地保护压力大、规划不完善,以及污染导致土地资源不可持续性等.针对现阶段城镇化发展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与主要影响因素,基于"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的基本国策,对土地利用进行更为科学高效的管理与改革势在必行.加强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土地利用的宏观管理,完善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土地利用的规划管理,积极培育土地市场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关注生态平衡以实现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史运行与“人口—土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邦和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0-16
中国古代历史周期变化,其性质为土地文明运行,形成"人口—土地"生态链。古代调节手段已经失效,出路是转换生态链,从旧有的"人口—土地"链接转换为"人口—市场"链接。 相似文献
16.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发展要围绕人、地、钱三条主线来推进城乡统筹.未来十年乃至二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仍是农村人口城镇化.我国当今46.6%的城镇化水平仍存在一些难题:不完全城市化(发生在中心城市以外,基层农村地区低城镇化水平的现象),农村地权不稳定,农村土地所有者缺失,农村土地交易市场缺乏. 相似文献
17.
刘庆宝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5):6-9
安徽省人口结构变化呈现人口规模保持庞大,从业人口结构问题较为突出,人口老龄化加速等变化趋势。快速城镇化对安徽人口结构不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加快城镇化发展更要关注人口结构和谐。 相似文献
18.
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十年来中国人口流动规模持续扩大,但同时也呈现出省际人口流动放缓、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人口流动吸引力显著增强的新趋势。研究构建了土地财政、房价与人口流动的影响机制,并采用面板数据联立方程模型对2000—2017年中国31个省区市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土地财政对人口流动的影响路径有两条,且通过公共物品对人口流入的促进效应大于其通过房价对人口流入的抑制效应,最终表现为土地财政促进人口流入;地方公共物品能够资本化在房价中,土地财政和房价之间存在正向促进的双向互动关系;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土地财政均促进人口流入,但东部地区的促进效应强于西部地区。为此,文章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加快完善地方税体系,引导地方政府降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优化土地财政支出结构,支出方向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强住房体制改革,改变粗放式的“一刀切”政策。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迅猛发展,但是我国土地征收程序存在诸多缺陷,如征收前征收目的无具体程序可循,审批机制不健全;征收中,农民的知情权被减化,参与权和话语权被剥夺;征地后,补偿难以实现到位,救济制度滞后。主要原因是“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不明确,政府职能混同,程序违法成本低廉。亟需建立“公共利益”的认定程序,改革审批程序,完善公告制度和听证程序,明确补偿费用的分配程序等。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工作,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强社会保障、推进随迁子女教育同城化和解决住房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着制度性和非制度性障碍。因此,必须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制度创新多维度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企业为主体,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发挥社会作用,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