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以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许多国家共同的选择和做法。在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科技投入不足、科技体系结构和分布不合理、创新制度和创新文化缺失的情况下,我国应从国家战略层面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实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科技专项;制定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构建区域层面创新驱动;发展高端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建立以企业为生产主体、市场为需求导向、"官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创新体系,以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技术预见与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科学技术正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密集时代,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在我国开展技术预见活动就是从未来10年~20年发展需要和具体国情出发,选择那些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防安全具有关键作用的重大技术予以优先发展、推广和应用,使技术预见成为我国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和科技战略的有效工具,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任务导向型研究创新政策,是欧盟"地平线欧洲"框架计划在政策设计上的重大改变,强调以研究使命为导向,以项目成果和绩效为核心的动态评估调整机制,力图提升欧盟的创新绩效。本文研究分析了欧盟任务导向型研究创新政策的内涵、遴选标准和执行方式,并分析了气候变化领域和公民健康领域的重大任务遴选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新一轮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制定的建议:一是科技规划应具有更广泛的内涵和更宏伟的目标,以实现科技、经济、社会、环境的创新发展;二是科技规划的制定应设立对研究任务的动态评估调整机制;三是科技规划的制定应该更强调跨部门跨学科跨领域的科技创新活动。  相似文献   

4.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实施重大专项促进产学研合作,是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重大专项是当前高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体现。从实际管理出发,分析了重大专项的组织管理和实施特点,深入探讨了当前高校承担重大专项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明晰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愿景及对科技创新提出的需求,对技术预见而言非常重要。日本在其第八次技术预见中,首次进行了需求德尔菲调查,受到了广泛关注。我国技术预见已经开展多年,但需要加快将经济社会发展的愿景与需求研究与技术预见充分结合起来。2009年,上海技术预见首次开展了技术预见需求德尔菲调查,探索了技术预见需求研究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探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如何发挥其对我国国家科技创新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是保障重大专项有效实施的根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区分国家创新能力和国家创新竞争力不同的基础上,界定了国家科技创新竞争力的内涵,并根据已有研究文献构建了分析国家科技创新竞争力的概念框架。应用这一框架探析了我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对于国家科技创新竞争力的提升作用,进而得出未来实施重大专项的一些结论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技术预见是优化科技管理、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重要工具和参考依据。20世纪90年代末期,技术预见开始传人我国,引起了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时至今日,组织开展技术预见已成为我国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上海、北京等省市的技术预见工作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工作机制和推进模式。  相似文献   

8.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_项通过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来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大规模系统性重大科技创新活动,其创新活动呈现出的多层次、多样化和多面性,决定了重大专项必须针对不同的创新活动建立与之适应的创新管理模式。通过详细梳理技术创新和创新管理模式的发展和演变,将技术创新分为3类: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个人/单个团队的创新活动、多个团队协作的创新活动和全行业/领域/社会参与的创新活动;独立创新、开放创新和协同创新。对典型的创新管理模式,即,独立创新、联合创新和协同创新等,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创新活动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协同创新体系,其创新体系的协同主要体现在3个层面:技术、组织管理和重大专项与外部环境。期望所做研究对国家重大专项的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9.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以来,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重大战略产品研发、重大示范工程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对重大专项的管理还存在一些不足。通过分析美国、日本、英国等在国家科技项目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引入项目管理体系,研究构建一套适合我国科技重大专项的创新管理体系,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科技重大专项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  相似文献   

10.
为了把握上海未来科技发展形势,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开展了技术预见,运用德尔菲法,针对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设计了调查问卷,向相关专家发放。以生物技术领域的技术预见为例,采用相关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回收的两轮问卷信息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对上海市技术预见整个过程的实证研究,拓展了技术预见中信息整理、信息挖掘的方法体系,为我国开展本土化的技术预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财政从人、财、体制机制等多个方面,促进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创新的意愿强烈,但从数据和绩效上,企业创新意愿不强、自主创新动力不足。这一现实矛盾背后的原因在于创新环境的缺失。未来我国财政支持企业创新应打破思维惯式,重塑改革理念,以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为职责,从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差异化需求出发,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构建创新风险补偿机制。具体机制创新包括:建立适应创新需求的普适性政策体系;集中优势创新资源,分类推进企业重大技术项目发展;注重自主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创新平台和载体的扶持;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支持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  相似文献   

12.
突破性创新体系的构建需要围绕本地科技需求突破传统范式。从优化科技资源角度出发,以解决区域发展中的重大创新突破为导向,形成多部门、多层面、跨专业、跨行业、跨领域共同创新或整体性创新。  相似文献   

13.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北京市为自己制定的战略目标,创新离不开科技,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充分地调动北京的科技资源优势.那么如何将科技资源的优势作为北京发展的竞争优势,北京市科委提出了实施以经济社会目标为引领、以需求为导向、以技术领域为支撑的"科技工作主题计划"(以下简称"主题计划").  相似文献   

14.
中日资源与环境技术预见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技术预见研究成为国际热点。当前,在我国开展技术预见研究,不仅是参与国际竞争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而且是国家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的重要基础。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研究"中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的德尔菲调查进行了概要介绍,并与日本第7次技术预见相关内容(包括子领域划分、课题数量分布、重要程度综合得分前10位课题分布、技术预见活动问卷发放和回函情况等)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得出了一些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15.
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是确定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性工作,因此,我们把战略研究放在规划制定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制定规划的整个过程中,首先是依靠各方面的研究力量,对涉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科技自身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问题,开展系统而深入的战略研究。编制规划将以战略研究的结果为依据。战略研究重点研究9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研究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公共健康、生态环境等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科技的影响,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和新的阶段性特点,客观评价中国的科技实力和在国际竞…  相似文献   

16.
对区域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测评,是近年来政府部门考评区域科技发展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DEA综合评价法,对武汉十大专项的阶段实施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拟建立一套测评区域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效果的有效流程。  相似文献   

17.
区域产业技术预见的方法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预见是制订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与决策的主要技术方法,产业技术预见是区域技术预见的主体。以系统工程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在充分认识区域产业技术预见基本含义的基础上,阐明了区域产业技术预见所涉及的基本问题及其求解的逻辑结构,提出了区域产业技术预见的方法体系,构建了方法体系与问题求解的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是世界各国提升科技创新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对已有重大科技项目研究的基础上,将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归结为我国重大国家科技计划,并对这些计划的不同定位进行了介绍。分析了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组织管理体系,进而比较了4种管理体系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19.
从利益、观念、结构3个维度出发,考察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话语百年变迁的结构性力量。其中,“利益”是理性基础,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民族和国家利益有不同表现,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科技创新话语策略选择;“观念”是价值导向,其不断赋予科技创新以社会主义政治价值,并对科技创新予以价值规范和价值导向;“结构”是条件约制,在外部环境结构和内部社会结构的双重影响下,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经历了从自力更生、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转变,从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到联合运行的转变,从大众范式、专业范式到系统范式的转变。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话语演进本身是一个辨证过程,呈现出联系性与整体性、结构性与能动性、连续性和阶段性特征。面向未来,仍需进一步加强话语自觉规划和实践,努力建设与国家和人民利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社会内外部结构相匹配、相适应的科技创新话语系统。  相似文献   

20.
《时代经贸》2008,6(3):86-87
2007年是我国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快科技发展的重要一年,在这一年里,国家自主创新的重大科技专项成果得以充分展示。回顾2007年,我们就全年科技创新项目进行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