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萌萌 《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3):62-65
《再别康桥》作为一首生命力久远的现代新诗,是建立在对传统审美情感的尊重和对古典文学的继承与发扬之上的时代创新。诗人的至纯性灵是这首诗的灵魂所在。诗歌中的古韵不但没有削弱它的新意,反而增强了它的现代时尚感,同时从这首现代新诗中我们亦能感受到古典诗词沉淀而来的迷人魅力。 相似文献
2.
孤独的存在——《边城》再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红 《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01,14(3):63-65
在《边境》优美隽永山水田园图画的背后,上演的是一幕幕令人心酸的悲剧,其根源在于“茶峒人”特定的生存状态-孤独。“茶峒”的地理位置、民族特色、凝滞闭塞的生存方式,以及被时代抛弃的失落感,使“茶峒人”呈现出一种孤独的生存状态,沈从文苗土混血的民族出身,富有传奇色彩的个人经历,形成了他人孤独情绪。这种独特的个人情结内化为作家创作的潜动机,并贯注于《边城》的山水风光、人情风俗之中。 相似文献
3.
刘珠凤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4):61-63
《美狄亚》对人物心理的描写,细腻生动,展现了灵魂的冲突,形成巨大的悲剧艺术效果。《氓》以含蓄的手法处理人物心理活动,而更为关注社会伦理问题。中西两种文学的不同特质,源自不同的文化土壤。西方文学侧重文学的审美艺术效果,而中国文学则侧重伦理道德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李慧源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2):121-122
二战后,美国文坛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犹太裔作家,形成了群星璀璨的局面,如伯纳德·马拉默德等在当代文坛举足轻重的人物。菲利浦·罗斯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犹太文学热潮中崛起的新一代犹太作家的杰出代表。本文试以马拉默德的《基辅怨》和菲利浦·罗斯的《犹太人的改宗》为例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犹太文学的发展变化并阐述犹太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赵红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1,14(3):63-65
在《边城》优美隽永山水田园图画的背后,上演的是一幕幕令人心酸的悲剧,其根源在于"茶峒人"特定的生存状态--孤独."茶峒"的地理位置、民族特色、凝滞闭塞的生存方式,以及被时代抛弃的失落感,使"茶峒人"呈现出一种孤独的生存状态.沈从文苗土混血的民族出身,富有传奇色彩的个人经历,形成了他的孤独情结.这种独特的个人情结内化为作家创作的潜动机,并贯注于《边城》的山水风光、人情风俗之中. 相似文献
6.
黄利华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109-110,120
本文主要运用文学文体学的方法,从语音、词汇和语法层面详细分析了济慈《秋颂》的文体特色,以及它们所体现的该诗的音美、主题和美学思想等,从而证实文学文体学是分析和鉴赏诗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内涵和美学价值,挖掘作者的语用意图和语用效果,以便达到诗歌鉴赏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傲慢与偏见》被当今英国小说界评为世界十大小说之首,虽然两部小说的风格各异,但由于他们所描写的都是身边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事,运用的又都是现实主义手法,人物形象逼真如画,细腻感人,它们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这些特色,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吴晓红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马致远的《汉宫秋》与陈与郊的《昭君出塞》属于不同时期同题材的作品,且都是杂剧,剧目较短,本文通过对两出戏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等的不同进行比较分析,以体现不同时期由于时代的发展变化,作家创作思想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朱伏娇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124-126
异质文化语境中考察异国或异国人形象的建构正在成为国内文学研究界的一个新热点。针对美国文学中的中国人形象问题,本文在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美国作家笔下的中国人形象,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人形象,和海外华文文学中的中国人形象三方面展开对比分析,借助赛义德的“东方主义”话语理论,引出在西方政治经济的权力话语支配下中国人形象他者化论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富兰克林的代表作《自传》中所倡导的十三条美德典型地反映了韦伯所描述的资本主义精神;富兰克林伦理品格中的自利、理性和受约束性使他成为亚当·斯密笔下理想的经济人形象,道德和经济行为完美的结合使他迥异于身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的现代经济人。 相似文献
11.
黄冬梅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195-196
黑人文学《根》通过描述一个黑人家族七代人争取自由和平等的渴望和努力,强调了民族传统和文化对人的精神价值塑造的重要意义,也鼓励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民族发扬传统美德,努力拼搏,以强健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江城子》与弥尔顿的《梦亡妻》都是通过记梦的方式来怀念亡妻,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两人的悼亡诗各有千秋。苏轼的悼亡词在意象选择上是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意象;弥尔顿的悼亡诗在意象选择上多用想象性意象,着重的是思,或幻想、或反思。比较这两首诗,可以认识到造成两人悼亡诗差异的文化根源,并从中找出跨越不同文化的相同构思和不同的风格。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明代广东诗人邝露的作品《赤雅》,其主体是先秦至明代中原各史书所载南方各族神话、传说、故事以及与南方民族风物相关的中原古籍及名士的诗词、典故、题词、摩崖石刻、引言和邝露个人受广西壮瑶民族风情激发而创作的散文、诗词,它是古代壮瑶等南方民族民间文学之集大成,在中原产生不小影响,说明民族文学具有很强的辐射力。此书又是民族文学与汉文学之合璧,足见我国南方各民族间关系之密切。《赤雅》的生命意识和"环奇藻丽"的风格,就有着南方少数民族民间神话、传说、故事深刻的烙印。在这里,民族文学与汉文学水乳交融的关系又一次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4.
黄启宪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2):233-235
1976年《人民文学》的复刊与当时激烈的政治变动关系密切。它应时代之需,成为一种表达政治话语的文学工具。这里以复刊当年的《人民文学》为文本进行分析,从复刊的背景、刊物内容文本分析及历史评价三部分全面解析当年刊物的文学状况。 相似文献
15.
16.
由冯小刚导演的《夜宴》,是把《哈姆雷特》放在中国社会历史与文化语境下的重新演绎。此部影片在继承莎士比亚剧作方面抓住了作品中的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现实意义的元素,主要体现在:描述了人性与欲望的同时将其塑造得更加合理;塑造了美的形象的同时也把这种美表现到极至;延续死亡阴影的同时有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7.
西方《圣经》汉译者的翻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时期西方《圣经》汉译者的译作及译论进行分析,从中找出他们在翻译忠实观、"归化""异化"观、文化观、语言观、读者观和主体性意识上的变化。这对宗教经典或其他精典文献翻译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刘建秋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3):130-132
人们对于老舍小说《骆驼祥子》的思想主题已经形成了习惯性认识,即认为是对社会现实的激烈批判。本文旨在纠正这种较为偏颇的认识,挖掘出老舍在《骆驼祥子》中体现出来的从社会文化观念的角度进行对祥子批判和拯救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既是对当时条件下国民性的一种警醒和启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一种改造和弘扬。 相似文献
19.
成一新作《茶道青红》的女主人公戴夫人从小受民主进步家风的浸润,在康家祖业危难之际,受贤能掌柜之力举代夫主事,率领全家,励精图治、力挽狂澜,充分发挥了其经商理政才华,实现了其自我意识和个体价值,彰显了启蒙力量的强大。解读戴夫人形象对于我们当下女性的启蒙之探究也许有抛砖引玉之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慧 《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1):72-73
华裔作家任璧莲1991年发表其处女作《典型的美国佬》,该书以新颖的视角和手法讲述了20世纪中叶新一代华裔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故事。小说就两个主要人物拉尔夫和海伦文化价值观的逐渐转变,论证了新一代华裔融入关国主流社会的过程和华裔文化身份的流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