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萧红是现代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在她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创作了类型和题材多样的文学作品。在这些作品中,萧红用她独特的视角与写作风格,从童年记忆、现实生活、内心渴求三个角度塑造了不同的"家"意向。通过系统地分析与研究萧红文学创作中的"家"意向,不仅能够探究其生活经历对于"家"意向塑造的影响,也是探究萧红文学创作风格与文学创作理念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2.
萧红在一生短短三十一年的岁月里,为我们留下了近百万言的文学财富,有小说、散文、随笔杂记等,其中小说的价值最大。在小说中主要包括长篇小说四部《生死场》、《商市街》、《马伯乐》、《呼兰河传》,他们大都是以萧红的东北家乡为背景,描述东北人们的爱与生、挣扎和麻木以及看不到未来的生活现状。而其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是作品中的奇葩,作者感受着时代的气息,在自己的创作中实现了自我文化心理的展示与追寻。本文主要结合作品《呼兰河传》,探讨萧红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3.
萧红是一位执着追求文学梦想的不幸女性,她的散文创作贯穿了整个创作生涯,其散文题材与她的人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众多的散文题材中,她分别熔铸了不同的的格调和风采,写出了感人至深的文字.读者从中可以看出她悲情人生的轨迹.  相似文献   

4.
正一直想看电影版《萧红》,也许是宣传不够,错过了它的上映档期。2013年的中国电影金鸡奖女主角颁给了电影《萧红》中萧红的饰演者宋佳,于是我到百度视频搜看了电影版《萧红》。电影《萧红》是为纪念萧红诞辰一百年拍摄的,我手头有一本王观泉先生主编、东方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怀念萧红》,书的扉页上有"谨以此书纪念萧红诞辰一百周年"。可见萧红并没有因为世事变迁、时光流转被人淡忘。  相似文献   

5.
身体是女性实现生命意义和展开生命体验的场所,但在父权话语机制中,女性身体常常脱离真实状态而被编码为视觉的符号。萧红通过对女性病体与生育之驱的铭刻还原了特定时代女性生存的真相,拒绝女性身体被观赏、被升华,完成了对女性身体的祛魅。在几近残酷的铭刻中,熔铸着萧红关于自我身体的痛苦经验,抑或说,女性的残破之躯是萧红自我生命创伤的告白与证词。  相似文献   

6.
萧红小说中的"亲子之爱"呈现出"彼此隔膜""脆弱残破""悲剧底色"等特质。小说中"亲子之爱"的描绘,在审视交织着批判的立场下呈现出一种从旁支走向主线、从解构到重建的趋势。萧红在小说中对"亲子之爱"的描绘,既是作者亲情观在小说中的投影,也是作者独特文学创作观的折射。  相似文献   

7.
萧红的个性叙事在文学的园地留下了一抹寂寞的亮色——一段极具个人特色的叙事。以她的《呼兰河传》为例,就是三种叙事形态的并置。因多种叙事手法的运用,同时也使得小说的主题具有多义性。  相似文献   

8.
萧红作品中绝大多数篇章是写自己的回忆,回忆美丽的呼兰河,回忆自己挚爱的亲人,回忆记忆中痛苦得如草芥一般活着的乡亲.她的回忆是悲伤的,痛苦的,但坚强的萧红勇敢地将回忆转化为文字.她的文字在带给千千万万的读者力量的同时也使她自己获得了力量.  相似文献   

9.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颇具个性的作家,她也是20世纪中国最具有性别意识和性别自觉的女作家之一。萧红及其小说中展现的女性意识都具有清晰的发展脉络,她以自身悲剧性的人生体验,从社会层面观察女性的生存困境以及反抗压迫的觉醒,从自然层面表现女性的生育苦难和悲苦的死亡结局,从文化层面揭示男性对于女性人格和尊严的践踏,深刻地反映女性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悲惨处境,批判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对于女性的束缚与残害。  相似文献   

10.
萧红和迟子建因为地缘和性别的关系经常被作对比研究。就二人小说语言风格来讲,不存在水平的高低或先后的继承关系,却都呈现出各有千秋的语言美。萧红小说因其常用日常口语和儿童语言而形成了朴素稚拙的风格,因其"留白"的语言艺术而形成了言简意深的风格;迟子建的小说语言因其新奇的比喻、拟人手法及通感、神化等手法的运用,形成了诗意精美的风格。  相似文献   

11.
单元 《嘉兴学院学报》2011,23(4):105-109
萧红与迟子建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可忽视、成就突出的作家。她们在文学追求、文学创作及艺术风格上最为接近。她们对故乡都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对大自然情有独钟、倾心热爱,同时都非常关注底层民众和女性的人生悲剧,善于以清冽或沉重或明净或忧伤的别致笔触,展现东北大地的乡土景观以及独特的历史和风土人情。她们的小说创作既体现了对故乡的挚爱,也体现了女性的灵性、睿智、温情与忧伤,她们具有深厚、宽容、悲天悯人的女性情怀和朴素、关爱一切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2.
东北女作家萧红的作品从来都不回避死亡,她通过对死亡的书写,表现对生命的关注,她的作品都超越了现实、时代的层面,对生死做出深入的哲学思考,为人们寻求一条穿越生死的精神出路。这种生命意识在其小说创作中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东北大地上人们"蚊子似的"死生真相的书写,揭示出生命意识的麻木、愚昧;二是对人们生命意识觉醒的欣喜发现和对其觉醒后悲剧的书写。  相似文献   

13.
网络口碑传播理论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通过网络口碑营销对网络口碑传播实施引导,以提升企业形象和增加效益.针对传播不同层次,提出了顾客体验理论、长尾理论、六度分隔理论、虚拟社区理论、传播过程理论、归因理论、技术接受模型理论等七个网络口碑传播的理论基础,以期对网络口碑传播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萧红是一个有着自觉的主体意识和强烈的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饱受被放逐的寂寞、孤独和痛苦.萧红的小说创作正是她的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她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生活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抒写着生命悲剧和女性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萧红创作与鲁迅创作的相似之处,他们都具有直面现实的精神,都对国民性问题进行了有意识的持久的关注,所不同的是,萧红在继承鲁迅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她在批判国民性弱点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国民性中可贵的方面,此外,她的创作在艺术上体现出讽刺,幽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应以网络环境为依托,通过分析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学习内容特征,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资源、强化练习、评价教学效果等,构建网络环境英美文学"主导-主体"的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网络迷因是"网络爆红"的代名词,指某个理念或信息迅速在互联网用户间传播的现象。近来"豆浆西施"这类群体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因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而可被视为网络迷因。网络迷因本质上是一种思想在网络上复制和演化的过程,其形成和传播带有人的行动规律,这说明此类走红现象受到迷因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的推动。结合议程设置、文化消费和信息传播的理论研究网络迷因的形成和传播过程,可以对"豆浆西施"这类走红现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8.
现代通信技术为危机事件消息在网络层面快速广域传播提供了便捷条件,网络传播危机管理成为当务之急。文章分析了网络传播危机的客观性、民众心理特征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并基于此提出了网络传播危机管理的应对策略和危机管理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9.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发挥网络正向引导旅游目的地网络舆论的作用、提高旅游目的地网络风险防范和舆情管控、营造良好的旅游城市网络形象,是旅游目的地网络工作的首要任务.基于此,本文通过阐述影响旅游目的地网络舆论传播群体"网络水军"的概念,基于"病毒传播"模型探究"网络水军"影响普通网民群体的模式和途径,构建"网络水军"影响旅游目的地网络舆论传播模型;随后对"网络水军"影响旅游目的地网络舆论传播模型进行动态系统仿真,模拟"网络水军"如何通过影响普通网民群体及影响旅游目的地网络舆论传播的具体机制.本文仿真模拟结果显示,旅游目的地当地政府应当构建以预防为主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同时在特定时间节点及时介入切断"网络水军"影响普通网民的渠道,阻断网络舆论传播的路径,从而前瞻性地管控旅游目的地网络舆论的走向.  相似文献   

20.
儿童视角是萧红感受、认知、观照世界的独特方式之一.她对这种视角的偏爱和成功运用,是她的个性、童年情结与艺术创造性有机融合的结果.她喜欢用儿童视角来进行文学创作,可以说是有意为之.这不仅是对一种叙事方式的偏爱,更是与她的人生体验、生命感悟及个性心理的天然契合.她以儿童视角来叙述故事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仿佛毫不费力,但却产生了最佳效果.萧红小说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儿童视角的成功运用.儿童视角在萧红的文学创作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