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承天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学者、思想家,《元嘉历法》和《十二平均律》代表其天文历算、音律等领域的成就;其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宇宙自然观、"有""无"论和"形""神"论三部分内容,本文于《何承天的宇宙自然观》之后,继续探讨何承天的哲学思想的"有"、"无"论。何承天坚持"有"不能等同于"无",与佛教徒宗炳的空无论进行了辩难,从哲学意义上坚持"有""无"概念的规定性,斩断了佛教徒常有即空无诡辩逻辑。  相似文献   

2.
周敦颐的修身思想是立足于"诚"的多重维度阐释下,从宇宙本源的角度、人性论的角度、人生境界的角度、修养方法的角度等四个方面,阐释周敦颐修身思想的哲学依据。文章通过对"诚"与"圣"的辨析,从心性之学与内圣外王两个维度论证"圣"为修身的哲学境界。周敦颐认为"几"是人心之中最原初的动机,把"几"作为修身的哲学途径,从"几"处在善恶之间的微妙之处入手,提出了"思""慎动""学""师友"等四种具体的修身途径。  相似文献   

3.
《大学》、《中庸》成书于先秦,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孟子》相并列。其三纲八目内圣外王之道形成儒家思想的基本理论。在这一理论之下的道德论及修养论,在当今建设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中,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4.
《道德经》中有一整套中国式的管理学思想.管理要顺人之性而进行,“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成为《道德经》关于管理的最基本原理;《道德经》所提出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和谐精神、“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宽容精神、“清静”、“寡欲”的修养精神、“反者道之动”的“变通”精神等,对于我们现代管理工作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应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而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研究型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基础》课应按照"研究型教学"模式发展,它将使《基础》课更具活力、更富成效。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是"实践教学",即"实验教学"。同时,以研究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书育人也是深化《基础》课教学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困惑与实际问题。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作用。只有探讨《基础》课教学过程的"主体性原则",才能有效帮助大学生真正认同和接受道德规范,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7.
《梁书·文学传》载:"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吴均能以自己的名字自成一体,在齐梁时期是独此一份。从古至今,学者们对"吴均体"的理解众说纷纭,或以诗律论,或以风格论,又或以题材论等,始终未作定论。对"吴均体"的准确定义不仅要关注其语体与风格特点,还应从历史的角度解读不同时期拟作呈现出的特点,先作"时代论",后谈语体与风格特色,方能还原真正的"吴均体"全貌。  相似文献   

8.
《吕氏春秋》以君人治国学说为主干,管理者人格修养、管理通则和操作权术为其中的重点问题。其主张管理者应该修养成智通大道、至公无私的人格;其关于管理通则的论说归宗于道家无为论,捕之以儒家的德治思想而兼采法家学说;其管理权术以“贵因”论为根基,扩展到政治、军事领域,论及因时改制、把握机遇、刺激民欲以优化管理效果、捐弃小名小利以成就大功等问题。其中许多于今仍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儒家的"仁"爱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功能和目的上"殊途同归"。中医药文化与是儒家思想的特别"仁"的思想"水乳交融",使二者结合具有现实可能性。根据我校专业设置的特点,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融入儒家"仁"的思想既有可行性也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道德情操论》本书出版于1759年4月,后历经6次修订。它的命运可谓坎坷,一方面,常常被作者的另一部经济学惊世之作《国富论》的光芒所掩盖;另一方面,学界对《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的解读(即"亚当.斯密问题")蒙蔽了作品本身的价值,影响了其对伦理思想的深入探究。然而亚当.斯密本人对《道德情操论》的重视无可非议,这从其在临终之前还对之进行大幅修改可见一斑。全书共分七卷。著作开篇从"同情心"说起,认为"它是  相似文献   

11.
人们似乎对老子的"无为而治"抱有成见,甚至把其"无为"等同于"不为"。其实,并非如此,"无为"是"清净无为"、"无事不争"、"无欲无为"。在老子眼中,是种至上的"有为"。有无相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万事万物从"无"开始,而最终又以"无"为归宿点。因此,老子认为,相对于"有"来说,"无"更为重要,更为根本,也更应守之,贤明的统治者必须实行"无为而治",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天下大治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彭路 《企业家天地》2006,(11):84-85
本文运用周敦颐的教育层次论观点来探讨现代职业教育中如何正确评价高职生能力的标准,根据学生的智能类型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3.
戚爽 《大众商务》2010,(16):110-110
《道德经》是思想的重要来源,认为管理本质是"以人为本"。本文以"正人正己"为主线,论述《道德经》中"无为而治"对于管理者提升自身修养的作用,及"有无相生"等重要哲学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杨慎既是明代一代词学理论大家,也是一位颇有创作成就的词人,其词学着作《词品》是最早论述品词的专著。明代沈雄的《古今词话》,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仿《词品》,二人的词学观不无相合之处:词与诗、曲的关系问题上,皆认为滥觞于六朝诗歌;论词主体倾向婉约,同时肯定豪放。其差异也显而易见,"词品"名同而实异;杨慎主情,沈雄重"情"的同时,不偏废"景",以自然为宗;沈雄辨体明史,反对以诗、曲乱词调,否定杨慎等明人自度曲之举。沈雄对杨慎词学观在继承中有所发展,对清词"中兴"起到推动的时代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刘勰所撰《文心雕龙》,堪称中国第一部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学批评巨著,其中,"风骨论"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及审美评价的重要原则之一。在美学视角之下,"风骨"内涵之美就在于一种勃发的生命强力所产生的动人精神力量,是幡然觉醒的生命意识内涵与自觉美学追求。"风骨论"进一步发展了古代"文质论",揭示了文章"通变"问题的关键,并为唐诗的复古运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在文学的审美本质与鉴赏尺度上,它具有极高的美学理论价值,标志着一个全新的文学批评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6.
实践教学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基本要求,也是当前各高校普遍关注的教学热点问题。以河南商专为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存在着认识不到位、重理论轻实践、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积极探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各种机制,是提高其教学针对性、有效性和实效性的必要环节。河南商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一个结合,两个平台,一个统一"的设计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者向来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论证了"君权神授",加强了传统专制主义的统治,但从其内在的逻辑而言,这种论调似乎显得很肤浅。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在内在逻辑上存在诸多缺陷,导致其政治功能明显降低。汉代的"异姓改命"以及历代农民起义的"受命"主张都带有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痕迹,这与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粗糙有着莫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管子》的道德修养思想内容丰富且逻辑严整,它基于对现实人性的体察,指出人们只有借助"以心知道""自省其过""谨禁微邪"等修养路径,方可成就"因物之性""因时而变""无私公正"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9.
《般若经》较早在中国被罗什翻译的经典。因此,其思想普遍流播,一提到般若思想学佛者就知道讲"空",且"缘起性空"、"无分别"等,都是《般若经》的主要思想。其思想也流传到《法华经》当中,该经是大乘佛教重要的一部经典,此经问世比《般若经》稍微晚,所以经典上有些方面受到其的影响。《法华经》从不同的角度,都有展现了般若思想,本文也从该经当中研究"空"思想。  相似文献   

20.
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代中国政府治道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通过分析老子行政哲学与新一届政府改革新思维的内在联系,旨在揭示老子行政哲学从内在价值取向和外部行为选择两个层面与政府改革新思维的契合主线。内在的价值取向就是"无欲—无私—无畏",进而在行为路径上展现为"无为—为不恃—无不为"。它隐含着政府治道变革的前提是政府自身"无欲"状态,政府改革必须进行无私的顶层设计,推进改革必须具有"无畏"的精神。落实到政府改革层面,必须在行为取向上以"无为、为不恃、无不为"为路径,实现有限政府、效能政府和人民满意的现代政府目标。要想取得改革的成功,需要借鉴老子行政哲学的昭示,强化政府改革的价值与行为逻辑的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