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道德教育:大学生教育的新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缺失表现在对大自然缺乏正确的认识、浪费现象严重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及经济利益的驱动,使校园文化趋向庸俗化、商业化和功利化,缺乏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绿色消费等生态道德文化的构建。应引导大学生自觉培养爱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生态文化从深层解读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深刻指导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长期以来,高校的生态文化培育工作存在着起步较晚、重视程度不高、培育内容和方法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生态文明的发展关键在于文化的"绿色化"和人们思想观念的生态化。文化引领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背景下,高校应深入探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大学生的生态文化培育工作,增强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提升其生态文明意识。  相似文献   

3.
促进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对于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历史文化以及制度等社会原因的制约、学校教育的缺失、家庭影响等原因,导致大学生文明意识淡薄。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路径:大学教育是主体工程,家庭教育是基础工程,社会教育提供平台。  相似文献   

4.
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已经引起公众广泛关注,形成全民族的生态自觉非常重要。然而生态意识与生态自觉之间存在非同步性,必须依靠制度来清除从生态意识转化为生态自觉道路上的利益障碍,通过制度来规范和保障企业、政府、公众和环保管理部门等主体的行为。通过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动全民族生态自觉,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文化自觉的现状总体上是好的,但也有一部分人传统文化自觉意识弱化、主流文化自觉意识弱化、对外来文化的批判自觉意识弱化。究其原因,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其他因素。因此,要合理的建构大学生文化自觉培养的内容,探索大学生文化自觉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态度、行为等状况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方法,通过对上海6所高校572名学生的调查可知,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不深入,存在"知行不一",生态文明行为仍存在缺位。基于大学生目前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高校迫切需要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最终达到"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性生态危机和我国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背景下,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思想。但是目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表现为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不高,制度体系的内容不丰富,落实不到位,后续监管缺失,责任追究力度不强等。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不断扩充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内容,政府、企业和个人都要融入到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就是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当前,大学生对生态保护、生态文明的理解和认识存在一些盲点,对一些常识性问题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应引入生态审美教育、加强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和提高大学生生态消费参与意识来强化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建设"美丽中国",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对高校来说势在必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应该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宗旨,培养具有生态自觉和生态能力的新型劳动者为目标,对大学生进行生态自然观、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法律法规的教育以及生态行为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70年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政治站位不断提升,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管理机构逐渐健全,成效逐步显现。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还面临诸多挑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立法相对滞后,法律法规体系仍需健全;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体制不健全,监管不畅不到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投入不足,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民生态意识较为淡薄,参与程度不高。展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还需加强农村生态法治建设,依法保护农村环境;健全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机构,加强农村环境管理;加大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在全球化、科技滥用、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冲击下,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问题显得更为重要。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当前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必须要引导大学生接受和认同生态价值观念、绿色行为方式和生态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唤醒全社会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已经迫在眉睫。大学生作为中坚力量,更有权利、有义务为生态文明建设付出自己的坚实力量,因此需要儒家传统生态思想作为理论支撑去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所倡导的生态理念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等待着高校及新时代大学生深度挖掘,以此增强其生态道德教育能力。"天人合一"作为其理论基础,积极倡导尊重自然、仁民爱物、勤俭节约等价值观念。将儒家"天人合一"优秀思想融入到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中,不仅能为研究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提供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为高校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借鉴,进而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建设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难以回避的系统工程,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且必须持之以恒、一以贯之,才能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整个社会甚至世界牢固树立。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起到带头作用,以身作则,为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本文介绍了宝鸡地区城乡居民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我国大学在建设文化强国过程中应承担起重要的文化倡导者责任。大学生群体将是国家建设的骨干力量,我们重视并积极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对切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生态文明意识、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方式等的转变与优化,都能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以需要多措并举。培育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构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治理,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科学管理机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正人类从野蛮到农耕文明经历了数万年,从农业文明到工业的兴起也经历了数千年。然而,随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人类以特有的智慧与才能,仅用了不到三百年的时间,就建立了现代工业文明体系。但值得特别警惕的是,在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人类正面临着严重的资源与环境危机。面对我国资源约束、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十二五"规划纲要也特别强调:"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  相似文献   

17.
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应在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上狠下功夫:加快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积极构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活动平台;注重生态校园的建设,营造生态文明教育文化氛围;努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和习惯.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教育是国家实现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馆校结合的教育模式对林科大学创新生态文明教育有着重要意义。目前馆校结合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影响了其实效性。本文力求从打造以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为基础的理论支撑,增强以理想信念为内核的主体意识,以互动式教学强化林科大学生反馈意识,从三个方面改进馆校结合应用现状,提升其在林科大学创新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消费主义文化作为西方意识形态的新型载体,具有隐蔽性、娱乐性、生活性等特征,其全新的意识形态传播生态,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消费主义文化通过器物层次、组织层次、价值观层次由浅至深地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产生负面影响。针对新型的意识形态渗透,可以思考总结消费主义文化的弥散化传播带来的问题与启示,引导大学生形成内在的文化自觉,建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主导的文化场域,来消解消费主义文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已经与中华民族血脉深深相融,当代大学生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中长大成人,因此,其作为重要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当代高校大学生需要继承和发展的。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表现出精神品格培养缺失、道德意识观念不强、价值观教育弱化、独立思考意识不足、自我控制能力偏弱等现实问题。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的德育建设体系中来,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接受和理解,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道德自觉和知行合一"的高尚品德,帮助高校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提高道德修为,把高校学生培养成心理素质高、思想道德优、行为习惯好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