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2003-2009年度528家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基础,实证研究了股权结构对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股权融资规模无显著相关性,与债务融资规模显著正相关;股权制衡度与股权融资规模显著负相关,与债务融资规模显著负相关;流通A股比例与债务融资规模显著负相关,而与股权融资额无显著相关性;机构持股比例与股权融资规模、债务融资规模都显著正相关;而管理者持股比例的变动对债务融资规模、股权融资规模的影响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02年沪深股市117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大股东控制的公司资本结构的选择行为,以及公司治理结构是否能够遏制大股东的偏好。结果发现,资产负债率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显著负相关,即大股东控制的上市公司会更多地选择权益资本融资而不是负债融资。在第一大股东治理结构下,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外部审计等公司治理机制均失去应有的监控功能。  相似文献   

3.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会降低资产负债率,控股大股东的"掏空"行为会提高资产负债率,大股东控制的上市公司同时存在着股权融资偏好和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通过对2007年和2008年上市公司数据的分析发现:大股东持股比例对资产负债率没有显著影响;股权性质对资产负债率、留存比率、负债结构有影响,其中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率、长期负债比率最高,自然人控股企业留存比率最高、资产负债率最低。  相似文献   

4.
秦学斌 《财会通讯》2009,(4):26-28,32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现象,本文选择大股东控制程度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进而了解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以我国A股市场2002—2006年的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分别从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和独立董事制衡度三个方面衡量大股东控制程度。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股权制衡度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小;没有发现独立董事的制衡与盈余管理之间在统计意义上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现象,本文选择大股东控制程度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进而了解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以我国A股市场2002-2006年的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分别从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和独立董事制衡度三个方面衡量大股东控制程度。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股权制衡度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小;没有发现独立董事的制衡与盈余管理之间在统计意义上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大量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与西方财务理论融资顺序相悖。一方面上市公司利用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股票市场募集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募集资金被大股东占用现象严重,使得不少上市公司成为“空壳”公司,严重影响了公司的经营状况。本文从我国特殊的股权成本、股权结构以及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对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我国2003—2005年498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关系。本文试图说明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的内在联系,为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提供理论上的参考。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绩效与前五大股东及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并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公司绩效与国有股比例显著正相关,与法人股比例负相关,与流通股比例负相关。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加强上市公司股权机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绩效等提供了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我国2003-2005年498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关系.本文试图说明股杈结构和公司绩效的内在联系,为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提供理论上的参考.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绩效与前五大股东及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并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公司绩效与国有股比例显著正相关,与法人股比例负相关,与流通股比例负相关.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加强上市公司股权机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绩效等提供了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股权分置视角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行为的主要根源是股权分置结构的存在。在股权分置结构下,国有股“一股独大”和非流通性,造成“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股东利益关系;股权融资的软约束性及股权融资成本低于债券融资成本的成本错位;证券市场扭曲的股票价格形成机制;内部人控制等因素促使了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行为的发生。为解决上述公司股权融资偏好问题,应优化股权结构,大力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规范股权融资。  相似文献   

10.
从股权融资成本看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其直接原因是股权融资实际成本偏低.文章通过分析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实际成本偏低的原因,提出治理股权融资偏好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基于股权分置视角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行为的主要根源是股权分置结构的存在。在股权分置结构下,国有股"一股独大"和非流通性,造成"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股东利益关系;股权融资的软约束性及股权融资成本低于债券融资成本的成本错位;证券市场扭曲的股票价格形成机制;内部人控制等因素促使了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行为的发生。为解决上述公司股权融资偏好问题,应优化股权结构,大力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规范股权融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青岛海尔为例,分析了上市公司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基于股权融资偏好假说融资方式的变化。股改前,由于股权分割导致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获利机制不同,通过股权融资获取超额收益和套取现金成了非流通大股东的重要获利方式,因此,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决策基本是随股权融资政策的变化而变化,债务融资和内源融资成了股权融资的附属和补充;股改后,大股东和中小股东利益趋同,以前的股权融资超额收益也在逐步消失,大股东利益格局的变化以及证券市场的规范化正逐步促使上市企业的融资决策理性化和多样化。  相似文献   

13.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实际成本低于负债融资成本,内部人控制下的经理层偏好股权融资,以及债券市场发展落后,上市公司负债融资受到限制是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主要原因,本文探讨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上市公司强股权融资偏好动因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本文拟另辟蹊径,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资本市场不完善等制度性缺陷方面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动因,最后提出纠正这种不正常融资偏好行为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控制权收益与股权再融资偏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上市公司具有明显的股权再融资偏好,已有研究把这种股权再融资偏好归因于融资成本、企业"圈钱"等因素.笔者认为,这些因素并不是造成上市公司偏好股权再融资的根本原因.本文从大股东获取控制权收益这一视角,通过构建模型阐述了大股东的控制权收益与股权再融资之间的关系,认为上市公司偏好股权再融资的根本原因是大股东获取控制权收益的动机.  相似文献   

16.
马湘冬 《企业研究》2013,(2):161-162
我国上市公司在融资顺序方面表现出了与现代财务理论和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融资惯例不相吻合的特征,融资顺序倒置,过分偏好股权融资。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将从股权融资的概念、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出发,重点对股权融资的最新状况予以简单的解读与说明。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2011—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大股东股权质押与债券信用评级、债券信用利差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大股东股权质押对债券信用评级带来不利的影响,还会导致债券信用利差的提高;在国有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导致债券信用评级下降以及债券信用利差提高的负面影响更大;较高的金融发展水平可以作为有效的外部治理机制抑制大股东股权质押对债券信用评级和债券信用利差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过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会计稳健性能够削弱产融结合与投资过度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上市公司一般可采用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两种外部融资方式。但我国的上市公司却偏好股权融资。主要是因为我国上市公司大多为国有企业。利用股权融资的成本较低。再加上监管体制不健全。过度偏好股权融资会对我国经济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应当通过法人股上市、加强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督和建立健全债券市场来解决。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与西方发达国家截然不同,存在着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特征、形成原因及产生的一系列负面效应,在此基础上对规范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提出相关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王天晴 《西部财会》2004,(4):18-19,22
新优序理论认为:企业融资应遵循内部融资优先。债务融资次之。股权融资最后的顺序。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异常:忽视内部融资。偏好股权融资。轻视债务融资。出现这种异常的融资行为是由我国上市公司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决定的,资本市场的“一股独大”、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是导致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