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西省委书记舒惠国指出,粮食丰收之后,很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少数领导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下降,二是部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下降。为此,要保护领导抓粮食生产和农民种粮这两个积极性,着力抓好四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算好粮食生产与需求的四笔帐,提高粮食丰收之后更要抓紧粮食生产的认识。一是供需总量帐。去年尽管粮食总产量超历史,但人均粮食占有量仍然很低。二是发展需要帐。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粮食的需求将会是刚性增长。三是地区平衡帐。从全国来看,商品粮主产区粮食比较充裕,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粮食短缺…  相似文献   

2.
农业生产后劲不足主要是粮食生产后劲不足。粮食生产后劲不足的突出表现是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下降。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一)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高层次的消费随之产生 以家庭承包制和调整粮食  相似文献   

3.
研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首先要研究粮食生产领域。近年来,粮食出现了结构性的相对过剩,流通不畅,价格低迷,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因此,有人认为种粮比较效益低下,种什么都比种粮食强,于是改种两季为一季,挖鱼塘,栽经济林,发展经济作物,认定“种田饱肚,养猪过年,出门打工才赚钱”;有的主产区认为粮食种得多,成本付出  相似文献   

4.
如何使粮食主产区从发展粮食生产中得到实惠,以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问题,一直未引起有关方面足够的重视。实际上,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比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还要低,对粮食生产的近期和长期发展都已经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当前,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有两个重要任务,一个是确保粮食安全,一个是积极有效推进产业融合。端牢饭碗尤为重要。首先要稳定耕地面积。当前,我国耕地保护制度在落实层面还存在一定问题,表面上看是执法监管问题,深层次原因是种粮效益低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稳定种植面积,需要切实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从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完善粮食价格保护政策、建  相似文献   

6.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关键在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突破薄弱环节,建立保障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我国农业已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的发展阶段,必须加大对农业支持保护力度。一是充分发挥价格信号稳定农民种粮预期的重要作用。不断完  相似文献   

7.
应城市种粮大户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实现粮食安全的关键在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应城是湖北省粮食主产区之一,近年来,在中央一系列促进粮食生产的强农惠农政策拉动下,应城市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种粮大户迅速涌现。为了解种粮大户发展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最近,笔者对应城市种植面积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8.
1.粮食行政管理要有利于种粮农民增产增收,调动农民的种粮、售粮积极性。粮食主产区的粮食行政管理要将重点放在如何确保种粮农民增产增收上,要以实现种粮农民增产增收为前提,努力提高粮食商品率。粮食主产区的粮食行政管理要以规范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经营者的行为作为工作重点,重点检查经营者是否取得粮食收购资格,是否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严禁没有粮食收购资格的经营者入市收购,扰乱粮食收购市场,损害农民特别是粮食生产者的利益。要将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作为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措施来抓,引导农民种植市场适销对路的优质粮食品种,…  相似文献   

9.
国家为了扶持粮食生产,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一方面在流通环节实施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另一方面相继出台了各项粮食补贴政策。但实际中,农民种粮积极性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在深入湖南郴州市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农村粮食生产的现状和问题,深入分析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最后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粮食保护价政策的效率分析与政策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粮食保护价政策,是通过保证农民的种粮收入,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以达到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给的目的。因此其政策目标主要是两个,即稳定粮食供给能力和稳定农民的收入。然而由于政策本身设计不足、宏观经济形势疲软及政  相似文献   

11.
如何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使物尽其用、地尽其力,关键是要让农民得到实惠。从生产渠道让农民得到实惠耕地利用率不高、农业基础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科学技术水平低、后劲不足、产量低等不利因素,也是我国粮食生产的潜力所在。因此,必须挖掘潜力,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首先,要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政策。其次,千方百计增加农业和粮食生产投入。要在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基础性设施投入方面予以倾斜,以扩大保灌面积,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复种指数,以保面积达到保产量。  相似文献   

12.
一、粮食生产后劲不足苗头的出现,为农村经济的第二步改革发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信号。 农业后劲不足,主要是指粮食生产的后劲不足,而粮食生产后劲不足,是指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失修与损坏,新设施建设难以维继,乡镇企业、农村居民住宅建设乱占滥用耕地现象严重,和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下降这样一些事实。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失修与损坏和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下降等,都标志着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条件的萎缩。这对粮食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将会发生长久的不利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主要表现在种粮土地上投劳与投资量的减少,这在相当范围的地区都是存在的。由于各种因素所致,这种投劳与投资量的减少,在有些地区和农户身上往往直接表现为土地撂荒和程度严重的粗放经营,这纯属于对土地自  相似文献   

13.
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积极性稳定增长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认为,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主要是没有建立起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积极性的稳定增长机制。因此,保护和调动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就必须从制度和机制层面着手,通过建立对主产区和种粮农民利益保护的长效机制,使主产区政府有抓好粮食生产的利益驱动,种粮农民能够取得比较稳定的收益或增加收入。  相似文献   

14.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成园分析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家为了扶持粮食生产,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一方面在流通环节实施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另一方面相继出台了各项粮食补贴政策.但实际中,农民种粮积极性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在深入湖南郴州市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农村粮食生产的现状和问题,深入分析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最后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一、粮食生产走向市场,不可忽视宏观调控。对待粮食问题,邓小平同志曾经强调:“农业主要是粮食问题。农业上如果有个曲折,三、五年转不过来。”近几年,对粮食生产的认识和实践出了一些偏差。一是粮食产品与其它产品比价剪刀差拉大,农民种粮效益越来越低,种粮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不少青壮年农民已经离  相似文献   

16.
1.加大粮食生产流通政策的执法力度。一是加强粮食用地保护,在计划之内用于二三产土地和用于农产品结构调整需要外,禁止将农田用于花卉苗木等非农产品生产环节,禁止土地摞荒。二是各级政府完善托市制度,进入财政扶持,保障农民余粮全年都能够享受托市收购,提高种粮农民积极性。三是建议各级粮食协会向中央反映,提高粮食进口关税,保障种粮农民积极性,提高土地复种率,提高粮食自给水平。  相似文献   

17.
《齐鲁粮食》2008,(11):1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长抓不懈”。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无忧,就要从粮食资源的源头上抓起,让农民有种粮的积极性,让地方有抓粮的自觉性。多少年来,国家在粮食生产上的目标就是要确保粮食安全,而县(乡)政府则是要强县(乡)富民,农民更是要增加收入。当粮食生产让农民收入得到了较快增长、让地方财政收入有了明显增加时,那么国家、地方、农民的行为方向就容易出现同一性,促进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8.
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是我国当前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直补政策对农民种粮净收益影响有多大,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作用如何,成为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1.直补政策对提高农民种粮净收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影响不大。而且,对于种植不同作物的农民影响也不一样。其中,稻稻型农户的种粮净收益提高的最多,其次是麦豆型农户,而麦稻型和麦玉型农户的净收益提高的相对较低。2.直补与减免农业税两项政策相比,减免农业税政策对提高农民种粮净收益作用更大。2004年,安徽全省平均每亩直接补贴金额为1…  相似文献   

19.
阆中县1985年粮食总产量比上年略有减少,其原因除自然灾害和调整产业结构减少了一些粮田外,主要是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下降.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一是生产粮食投资增大,成本高,收入少,农民认为种粮不如务工经商办企业的效益高.二是一些地方生产条件还较差,水  相似文献   

20.
无论温饱社会还是小康社会,农民种粮积极性始终是保证中国粮食安全的决定性因素。在现今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和种粮机会成本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激励显得尤为重要和势在必行。建立使农民能够从粮食生产中获得持续增加的、可预期收入的有效机制,是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必然政策选择。本文基于委托代理机制,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激励机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