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韩淑丽 《现代财经》2005,25(12):14-18
从我国失业率的变化趋势看,城市登记失业率、真实失业率都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劳动力供给过剩所使然。而失业率过高,无论是国家还是居民家庭都会为此付出巨大代价。为了减少失业、降低失业率,我们必须从劳动力供求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积极发展经济,扩大劳动力需求;另一方面尽可能地缩小劳动力供给。  相似文献   

2.
我国政府一直没有公布城镇的真实失业率,而学者的估计往往在统计口径上不一致,方法上也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作了定量比较。以现有资料推算我国真实的失业率,失业人数调整法比失业率调整法更为科学,并通过线性回归法得到调节系数。我国目前城镇的真实失业率为8.8%,失业人员总量低幅增长,失业率已持续下降。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 “十一五”期间,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宏观目标,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全面进入加速转型期。在这个加速转型期,我国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在新兴产业、成熟产业和衰退产业的加速交替变动中完成。 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变动的机理分析,无论一国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是追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还是追求产业结构的高度化,都会因为资源配置的变动而引起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动的进一步加剧,从而就业结构的非均衡性突显,结构性失业成为必然。保持转型期的经济社会稳定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越来越突出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镇失业率的重新估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后期,城镇失业下岗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见《2002年:中国就业报告》)。对失业人员的正确界定与甄别无疑是研究失业问题的起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准确计算出失业人员规模以及相应的失业率,也才能把握失业人员的各项特征以及行为模式,从而为降低失业率提供有针对性的措施。中国官方的失业统计指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和“城镇登记失业  相似文献   

5.
欧盟高失业率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越来越多地在劳动力市场中体现出来。劳动力市场是重要的要素配置市场,连接生产和消费两个领域,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如失业以及学者们关注的无就业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镇自然失业率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给定工资水平的条件下,良好运作的劳动力市场意味着较低的自然失业率。静态的自然失业率取决于下岗比例和失业者中重新找到工作者的比例,动态的自然失业率则取决于初始失业率、经济增长率、就业弹性和劳动人口增长率。未来中国城镇自然失业率有上升趋势,转换政策是提高城镇劳动力市场绩效的唯一选择,因而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9.
我国目前失业率较高的成因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淮 《经济师》2004,(4):65-65,67
失业问题是我国目前社会转型尤其是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转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千百万群众的生活 ,文章从我国经济体制与结构、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失业成因的绝对多元性和就业成因的相对多元性之间的失衡、下岗和失业工人的素质与观念等多方面分析了失业以及近年来失业率较高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经济增长是促进就业增长的终极途径,经济学理论及各国的实践都不断证明了这一点。美国近二十年来通过发展新经济成功地实现了高速经济增长和高就业,成为美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黄金时代。珠江三角洲地区很多城市因为经济增长迅速从而创造了几倍于本地劳动力数量的就业岗位,并由此加速了这个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实现了经济增长-大量吸纳劳动力-加速城市化-进一步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对于大国经济来说,虽然政府的人力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的压力,但要在长期内保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对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一度被视为计划经济优越性的无“失业”人员的状态被不可避免地打破,“失业”二字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各种表格和大小报刊,一批又一批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下岗、分流甚至失业,成为人们不能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2.
千方百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170万大学生进入了就业市场,2004年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大学生将达到212万人,据预测自此以后几年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每年都将在200万人以上。在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民进城打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峰叠加”的局面中,大学生就业难显得更加突出:(1)大学生整体就业率不足,据统计,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失业率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影响中国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失业问题。在长时期内,我国都将面临高失业率。我国高失业率的主要原因不是西方经济理论提出的有效需求不足,而是由我国特殊国情决定的历史和制度原因。治理我国高失业率的主要措施是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扶持民营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和民生之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国当前所采用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难以反映真实的就业状况.为此,本文引入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和人口因素作为参数构建模型,测算我国1990-2014年实际城镇失业率,进而检验奥肯定律在我国的适用性,并与已有文献数据和结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本模型测得的数据是准确的,能够较好地衡量我国城镇真实的就业情况,可以为国家制定政策提供更精确的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15.
实际失业人口和失业率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真实发生失业情况的客观反映,是统计工作中的基础指标,它们的准确性是经济学家做出劳动就业建议和政府进行就业决策的最基本前提。由于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统计在指标设定和方法上存在较大缺陷,已不能真实反映当前我国的实际失业情况。通过采取较为科学的调查失业率统计方法获得的调查失业人口,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当前我国城镇的实际失业情况,从而对政府制定宏观经济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2001—2010年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失业率和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总体上产业结构和失业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失业率和工业部门的结构调整有直接联系,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失业率和服务部门的产业变动呈相反方向变动。产业多元化也导致失业率的频繁变动,加大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就业问题一直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的就业形势在近年来越来越严峻。就业矛盾已成为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焦点问题。就业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的交织、城市下岗压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交织,使我国的就业问题更加复杂化。笔者认为要解决就业问题,一是要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岗位的供给;二是要合理界定与强化政府在解决就业问题上的责任,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三是要继续推进和完善市场化就业模式,为最终解决就业问题提供有利条件和基础。  相似文献   

18.
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最低工资制度不仅是对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保障,也是对劳资间相对权力关系和积累的制度环境的协调.最低工资标准的提升并非单一的外生性保护政策干预,也是积累进程中劳动者生存环境、劳动力供求条件以及经济增长体制改变内生作用的结果.最低工资增长标示着普通劳动者收入提升,亦可能通过正向的生产率效应和需求效应,驱动就业与工资的同向增长.近年来,中国最低工资标准的提升与劳动力供给结构性不足、公共政策保护性增强等因素相关联,但同时与中国经济增长体制转变的内在逻辑相一致.经验分析显示,当前更高的最低工资标准可以推动潜在的青年劳动力供给增加,并且不会导致失业率的提升.充分发掘最低工资标准合理提升带来的正向供给效应和需求效应,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变的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19.
我国劳动力就业状况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洪 《发展研究》2003,(4):33-35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和经济结构变动的加速,“从一(一个企业、单位)而终”的就业行为已经变得越来越少。个人为保持就业状态就必须连续不断地变动岗位、专业、职业甚至居住地。这个特点在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尤其明显。为了较好地反映这些特征的变动趋势,本文采用1999年11月国际劳工局理  相似文献   

20.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劳动力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市场,指的是市场劳动力供求之间在劳动力使用权的转让与购买上所达成的一系列合约的总和。只有当这种以合约或契约为基础的劳动力供求关系成为一中普遍而非单个偶然的经济现象时,才称得上是劳动力市场。劳务市场与劳动力市场是两类不同性质的市场,劳动力供给行为方式的差异性,是由政府及其所在劳动组织对他的保护程度的差别和他支配个人劳动力转让的自由度差别决定的,而劳动力需求行为方式的差异性,则是取决于体制环境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机制。经理市场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经理市场、或者经理市场发育滞后,就不可能有完善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