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兰西是20世纪最富独创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市民社会”概念是葛兰西哲学体系中的一个核心的范畴。他从文化层面上阐释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方式开创了研究市民社会的新路径。或许在对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与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比较中,能达到对葛兰西市民社会思想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2.
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阐述了市民社会思想,这一思想与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不同,他从另一角度阐发了市民社会对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性,其中包含丰富的民主意识,对当今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面对现代性在流动之中所展现出来的"症候",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在理性形而上学和资本的双线逻辑上对现代性做出"诊断",而葛兰西则以张扬人的主体性为出发点,意在激起无产阶级的革命意志,从而使其现代性批判呈现出单线逻辑图式。由于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的迥异之处,其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的理论遗产继承问题又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马基雅维利的"市民王国"思想和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存在着渊源很深的传承关系及家族相似性,"市民王国"思想在哲学上复兴古希腊政治哲学,并开创人本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先河,而"市民社会"理论则是对"市民王国"思想的道德理解和超越。葛兰西借助于马基雅维利的"市民王国"思想倡导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哲学的理念,阐释了以"市民社会"为基础的文化领导权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5.
葛兰西根据其所处的历史文化传统提出了市民社会理论。从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变来看,他开启了一条新的方向即文化和意识形态转向,我们从理论根源、社会历史根源和文化根源可以看出其变化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在"市民社会"理论形成史上,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作为其中重要的过渡环节,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并对市民社会的性质、原则及基本环节做了详细阐述,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7.
浅论市民社会与国家/社会关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民社会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之后 ,一种尊重个人权利的、独立于国家之外的众多的经济单位或其他联合体。它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相对于国家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市民社会理论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的学者 ,其内涵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 ,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模式。为了充分发挥国家和社会的活力与主动精神 ,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中国应该建立“强国家—强社会”的国家—市民社会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8.
(行动中的 )法律在整合社会过程中遭遇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因素 ,分析其中的社会结构和法律的有效性两个因素 ,结合市民社会理论 ,解决法律社会化过程中所面对的部分问题。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是较早的比较完整、系统地提出市民社会概念的第一人,他在吸收古典思想家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认为市民社会绝不是政治社会,市民社会的存在是以政治国家的分离为前提的,它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秩序之外的领域。但是黑格尔是从精神的角度而不是现实的角度来考察市民社会的,他的市民社会概念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巨大的缺陷;马克思正是在批判黑格尔市民社会重大缺陷的基础上,从市民社会出发,创建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批判了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反对"市民社会是观念产物"的观点,指出一切观念和现实关系都被黑格尔理解成内在的想象活动,消除个人私利的普遍理性国家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也只能保护少数人的利益。因此通过对现实的深刻剖析,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基础上还原了市民社会和家庭中真正现实的个体,逐渐开辟出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时代,网络交流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在交流中人们直接面对的就是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研究是一个年轻的课题,对其进行系统地探讨、分析是其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从如下方面对网络语言进行分析:首先,阐释温州网络文化建设中的网络语言,文化是人类一种稳定的生存方式,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兴的生存方式,而网络语言则是网络文化的生动体现;其次,结合温州的市民社会、民营经济、“温州人”精神探讨温州市民社会的特征;接着,从温州网络文化和温州市民社会实际需要的角度研究网络语言产生的社会基础;最后从存在的合理性和容易导致的问题两个层面分析网络语言对市民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认为知识分子是夺取文化领导权的主体,争取市民社会的同意是文化领导权的基础,无产阶级应通过阵地战来夺取领导权,这启示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性,建设一支有机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同时积极占领网络等新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被称为市民社会,但市民社会的生成机理需要探本溯源,这是理解市民社会的初始根据。从根源上追索,市民社会内生于市场经济的自我建构。市场经济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其固有的经济制约机制,将所有社会成员整合为有机的市民社会,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即是市民社会的形成过程,任何非经济因素能够干扰它的演进但无法决定它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李灿 《企业家天地》2009,(7):196-198
宪法监督与宪法相伴而来,通过两百多年的宪政实践,宪法监督充分展现了其独特而深刻的价值.然宪法监督价值的生成却存在着深厚的社会基础,成熟的市民社会是宪法监督价值生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以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为线索可把市民社会本身发展分为不同的阶段,在每一阶段市民社会与社会自治关系也表现出迥然不同的形式。弄清楚市民社会与社会自治的关系对我国当代的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宪政与法治视野中的市民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市民社会的词源、特征和历史演变来看,市民社会和民主宪政与法治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市场社会培育了宪政文化,蕴育了法治精神,形成了社会权力,消解了国家压力。因此,宪政与法治的实现离不开市民社会的培育和成熟。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特性和分析范畴,市民社会是对个人活动领域的某种抽象和概括;作为一个实体和历史范畴,市民社会是一个具体的历史发育生长过程,是一种私人物质利益关系的结合。必须充分认识和高度肯定市民社会的历史作用和一般价值,并在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指导下,通过切实有效的途径和措施能动建构社会主义的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18.
纵观中西方宪政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 ,实现宪政的根基是必须有一个成熟的市民社会 ,而有一部较为完善的客观地反映市民社会要求的宪法仅是实现宪政的法律保证。文章通过对西方社会宪法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的考察与分析来揭示市民社会与宪法的互动关系 ,从而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反思中国宪法形成和发展的历程 ,并对当代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宪政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市民社会及其"农民市民化"的逻辑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读:今年关于城市的研究在不同学科领域迅速展开.其中,社会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关于"农民市民化"这个话题讨论较多,其主要集中在农民身份转变及社会认同变化方面,而对"市民"这一概念的传统语境及其与现代化的实践渊源却缺少必要的探讨.研究这一问题时应该更多思考城市化过程中"户籍身份"转变问题本身是一个"真命题"还是"伪命题"的问题,因为,城市化应该是一个社会文明机制发展及成长的表象及动力,而不是简单的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前的中国是一个由乡村社会、政治社会、市民社会组成,城乡二元结构分明的混合型社会,但乡村社会和政治社会组成的传统社会占统治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建立在这一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市民社会必将发达和成熟,最终取代传统社会。现阶段主要受到产权制度的强大滞碍,我国以市民社会为目标的社会变迁呈现不正常、不顺利的态势。因此,我们需要理性地变革目前的产权制度来为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和扩张创造正当的经济基础,进而为市场经济畅顺地改造传统社会成为市民社会提供良好的经济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