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尚消费是目前具有重要影响的社会消费现象,人们追求时尚的根本动机是满足既能表达自身个性又具有群体归属感的心理需求。时尚是一种精神价值,其价值的核心是群体归属和个性表达为消费者带来的内在精神价值和外在精神价值。在时尚消费中,消费者可以获得形象价值、酷价值、社会价值、愉悦价值等四种价值。其中,酷价值是时尚消费所独有,可同时给消费者带来高度正性与负性刺激的价值。追求酷的过程并非全部都是快乐的,甚至会伴随着不安和焦虑,但这种追求也能带来一定的社会认可和个性形象。时尚消费者对时尚产品的消费更关注外在形象和内心的酷,更侧重于通过时尚消费来表达自己的个性;非时尚消费者更关注时尚带来的社会价值和愉悦价值,更侧重于通过时尚来表现自己的群体归属,更从众一些。为追求酷,时尚消费者比非时尚的消费者愿意承受更多的负面情绪。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T恤现象的分析,解读时尚文化:从其由男性时尚服装到男女混装来看,其间体现了女性对男性权力和地位的挑战;从现代时尚充满着身份模糊性来看,T恤体现了阶层差异性的缩小及社会群体对归属感的需求,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梳理中国传统文化消费理论入手,着眼于中国当代消费现象,论述了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时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肖明超 《商界》2014,(6):119-119
中国消费者正在经历从符号消费到品位消费再到文化消费的转变,尤其在以服饰为代表的时尚消费领域,这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全球化进程高度相关。过去,很多女性在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因此,时尚消费的动机更多是为了获得社会认同和自我安全感,  相似文献   

5.
健身消费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消费不单指向对身体生理意义的追求,同时指向生命价值和心理构建。健身消费具有明显的时尚特征,随社会文化变迁动态发展,健身俱乐部应积极寻找健身消费与文化和时尚的契合点推进其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6.
邓飞 《消费导刊》2012,(5):13-13,15
时尚消费作为消费社会的一个重要表现,成为体现个人特征和社会阶层的一种符号。在消费浪潮的冲击下,时尚消费被逐渐扭曲和异化,并对人的发展造成了一种限制和束缚,在这种情况下,对时尚和时尚消费的正确引导变得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7.
从长远来看,自带酒水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消费趋势,客人自带酒水是一种理性消费的回归。如同“吃不了兜着走”的消费现象一样,“自带酒水”也必将会成为一种消费时尚和消费习惯。  相似文献   

8.
女性品牌与时尚相依相扶,既形成了发展的主流,又形成了消费的主流。至于什么是时尚?从摄影的角度来定义时尚,就是梦想型、先锋型、不是大众所具备的东西,是打破一些旧有的桎梏、框框,是在大众基础上的更新,一种全新的超越与引导。  相似文献   

9.
对于多数女性来说,感觉就是时尚,追求的本身就是时尚,而色彩,更是时尚的“主力队员”。Polo,大胆地采用色彩开拓时尚消费,到目前为止,Polo已经拥有8万多个用户,雄辩地说明了Polo采用色彩时尚消费的理念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0.
董梅  吕逸新 《商场现代化》2007,(11X):211-212
广告和时尚、图像、消费的当代合谋构织成一种典型的消费逻辑:现代性梦想充斥着时尚的格调,图像使时尚虚拟化,广告则将时尚与图像符号化,使人们误认为生活就是消费。广告还利用现代社会的消费特征,制造消费神话,异化了消费主体。  相似文献   

11.
可从品牌管理语境审视社会学、文化学领域关于时尚与性别关系的规范性价值判断,引入消费者性别和品牌类别两个调节变量,借鉴荣格原型梦验证方法,利用多行业、多类别品牌调查数据考查时尚品牌性别气质。结果发现,时尚在所有品牌特征变量中表现最为鲜明,具有原型特征和意义;品牌女性和中性气质对品牌时尚性的正向影响远高于品牌男性气质的影响,消费者生理性别对此无调节效应,消费者气质性别仅对品牌女性和男性气质有较弱调节效应,对品牌中性气质无调节效应,显示了品牌性别对品牌时尚作用模式的稳定性;品牌类别调节效应显著,与新品牌相比,老字号时尚性较弱,且受品牌女性和男性气质影响较大,品牌中性气质同样不受调节,因此老字号提升时尚感宜弱化其传统、严肃的男性历史印象,增加品牌女性和中性气质。性别气质的复杂性、生物进化的雌性选择理论可以解释这一商业现象的生物和社会学基础,即为何品牌女性和中性气质对品牌时尚性的影响高于品牌男性气质。这为品牌时尚管理提供了一个性别视角,即营造时尚不仅要在品牌图形、字体、发音、代言人等可见层面进行性别调整,更要全面发挥和协同女性智慧,而这不仅需要女性管理者更多参与,而且需要男性管理者借鉴吸收女性智慧和思维。  相似文献   

12.
消费是一种具有符号属性的社会行为,时尚消费本质上是一种符号消费。目前,时尚消费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重要消费方式。本文采用结构式访谈法探索了大学生眼中的时尚,初步架构出大学生时尚消费的结构框架,并揭示出消费社会,自我认同,群体互动,家庭因素和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时尚消费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董梅  吕逸新 《商场现代化》2007,(33):211-212
广告和时尚、图像、消费的当代合谋构织成一种典型的消费逻辑:现代性梦想充斥着时尚的格调,图像使时尚虚拟化,广告则将时尚与图像符号化,使人们误认为生活就是消费。广告还利用现代社会的消费特征,制造消费神话,异化了消费主体。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女性时尚消费的偏好与特点,并同时分析品牌形象的传播渠道对女性时尚消费决策的影响,从而指出品牌形象是女性时尚消费的关键性决策因素。最后,对企业如何塑造品牌形象来影响女性时尚消费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快时尚将大众平价与时尚相结合,是年轻化、民主化、全球化、信息化社会浪潮影响下的产物,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快速与时尚。其中,快速指快时尚品牌快速反应市场的能力,即快速更新产品,快速投入市场,快速响应市场;时尚指快时尚品牌不同于传统服装,往往更追求款式时尚而非服装质量。快时尚作为服装品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具有其自身独特的顾客满意度影响因素。对快时尚服装品牌顾客群体进行研究发现,快时尚服装品牌的款式设计及服装质量对顾客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且同等条件下,款式设计的正向影响作用显著强于服装质量的影响作用。不过,男性顾客与女性顾客对快时尚服装的侧重点不同,男性更看重质量,女性更看重款式,这一研究结果符合男女顾客不同的消费心理。因此,为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快时尚品牌一要做到产品与款式设计紧跟时代潮流,更好地创造并满足顾客消费需求,为顾客提供丰富多样的产品,提高顾客时尚选择性与满意度;二要根据男女顾客不同的消费心理采取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营销方式;三要在设计理念上舍弃对欧美品牌的一味模仿和抄袭,深入挖掘我国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配合国际服装时尚流行趋势,实现设计理念上的创新与突破,创建独具特色的品牌,把握市场主动权。  相似文献   

16.
当代时尚消费中社会推动力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尚消费在当今社会发展如火如荼,其推动力量是复杂的,通过文献研究结合当下实际分析促进时尚消费的各种社会推动力量,包括消费社会的来临、追求经济增长、限制消费的观念的边缘化、个体自我实现的愿望空前强烈、大众传媒的促进以及信贷支持。  相似文献   

17.
消费时尚、流行与品牌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万翔 《商业研究》2004,(13):31-32
品牌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种品牌的形成,不仅大大增强了该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而且对消费时尚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成功的品牌战略可以创造消费时尚;优秀的品牌战略可以引导消费时尚;品牌战略可以合理化流行周期。  相似文献   

18.
随着消费者的服饰理念和大众流行趋势的趋同,快时尚服装的发展在过去几年里引起了人们消费和研究的热潮,进而引发大量国内外快时尚品牌登陆国内市场。这种变化为消费者带来购物便利的同时,也使得品牌本身在消费者视角上产生了品牌重叠现象。基于这种情况,文章着重探讨了国内主流快时尚服装品牌重叠现象和品牌重叠识别维度,最终构建了快时尚服装品牌重叠维度的5层次模型。  相似文献   

19.
许衍凤 《商场现代化》2006,(15):119-120
采用主因素分析法探讨大学生时尚MP3消费心理评价系统的结构,提出了测量大学生时尚MP3消费心理评价的初步量表——大学生时尚MP3随身听消费心理因素重要性量表。利用头脑风暴、专家访谈、文献检索等方法收集确认大学生时尚MP3消费心理因素81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时尚MP3消费心理由17个因素构成,核心因素是MP3的象征意义与个性表现的心理价值。  相似文献   

20.
当前,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数字经济将从根本上改变时尚产业的生产方式、消费关系和供应链属性。北京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数字技术正成为推动北京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本文在分析北京数字经济赋能时尚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对数字经济赋能时尚产业发展进行SWOT分析,提出北京应充分利用新兴数字技术,加快建设时尚智造工厂、智慧时尚商圈、数字化沉浸式时尚消费场景等,推动时尚内容生产流程数字化、时尚创作主体专业化和时尚内容生产工业化,促进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北京市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