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林建玲 《消费导刊》2009,(12):221-221
和合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精神,本文考察了中国传统和合法律思想的历史和根源。中国传统的和合法律文化对现代的法治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传统的和合法律文化也面临着向现代和谐文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财产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财产权的宪法保护是现代法治国家的根本要求。从世界范围来看,财产权之宪法保障经历了从绝对到相对的演变。在我国,宪法财产权制度也有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我国财产权的宪法保护将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3.
《商》2015,(10):231-232
拆迁过程中公民为保护其合法私有财产权而与行政执法机关产生摩擦的情况早已司空见惯了,这不应仅仅被看作"民与官"的矛盾,其后面更深层次的则是我国宪法统领下的法律体系在保护公民私有财产权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针对我国公民私有财产权利的宪法保护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和探讨,并针对目前司法实践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企业经济权利是企业享有的、受宪法和法律保护的。对抗国家公权力非法干涉的权利。企业经济生活中享有的企业经济权利具有防御性。主要包括企业营业自由、企业结社自由、企业迁徒自由、企业财产权等。企业经济权利在经济法中处于核心地位,与经济法其他内容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从企业经济权利的界定入手,分析企业经济权利的重要性及受法律保护的必要性,论述企业经济权利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5.
田少婕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5):234-235
我国对人权概念在政治法律地位予以确认,经历了一个从讳言人权到党和政府文件予以确认、再到写入国家宪法的发展过程。人权概念写入宪法是党和国家对人权问题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我国法治型政府建设题中之义。人权制度发展,体现了执政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的变化和对"权利制约权力"思想的认识转变,对我国法治型政府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自1978年至2004年,中国进行了系统的法律改革,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和架构。我们认为,中国1978年至2004年的法律改革是围绕着确立和保护私有财产权来进行的。私法领域的改革确立了私法财产权,公法领域的改革确立了公法财产权。私法财产权和公法财产权的结合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私有财产权制度。2004年通过的宪法第22条修正案同时规定了私法财产权和公法财产权,是对中国25年法律改革的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7.
<正>一、法治的基本定义法治,从本质意义上说,就是"法律的帝国"。法治是历史的。自现代社会以来,法治告诉我们,"…社会是一个权利的社会,这意味着除了其他事务之外,这些社会是被一种刚性的、无所不在的法律框架连接起来的,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那些赋予、界定和保护权利的法律。"  相似文献   

8.
隐私权,是由一项民事权利发展成为宪法权利。阐述了隐私权从民事权利发展成为宪法权利的历史过程,分析了这一发展变化的原因,同时对这两种权利进行了对比。通过各国对隐私权保护的模式中,认为我国隐私权的保护应该是以宪法隐私权为基础加强对民法隐私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从国民经济发展、民营企业需要、建设法制国家和维护行政机关形象等方面论述了民营经济私有财产权行政保护的必要性;认为现行宪法不够完善、行政管理理念错位、行政不平等现象严重是民营经济私有财产权遭受侵害的主要原因;提出完善宪法、加强法律制度建设、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消除行政不平等现象等完善私有财产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陈占梅 《中国市场》2012,(1):147-149,158
弱势群体的保护,实际上就是对这些人合法权利的保障,而权利的保护必须要靠宪法和法律来保障实施和进行救济。虽然我国宪法通过"特定群体的权利"来体现对一些特定的弱势群体保护的原则、精神和规范,但这些规定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应该尽快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1.
论不动产税制改革与产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实质看,不动产税是对不动产产权的征税,产权保护是不动产税制良好运行的法律基础,上述结论在世界主要转轨国家的不动产税制改革过程中得到印证。而我国目前不动产产权格局是城乡二元结构、房地二元结构和城市多种产权性质的房产并立。如何在产权极其复杂的基础上开征不动产税,这是不动产税制改革要解决的首要难题。可以预见,不动产税的开征是产权保护工作中的推进器,而产权保护则为不动产税的开征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基础环境。  相似文献   

12.
徐明  陈亮 《国际贸易》2020,(3):37-43
中美经贸协议中约定了我国在"打击网络侵权"和"主要电子商务平台上的侵权"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义务与责任,且高于我国现行法律对电商平台知识产权的保护标准。本文在梳理背景并对照分析具体条款的基础上,得出我国的电商立法规范有待完善、行政执法队伍有待扩充的困境。结合国内外电商法律保护需求与规制形势,提出了应从保护标准、处罚标准、行政管制等角度构建电商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优化体系的五点建议,并需注重社会效应与实践效果,引导跨境电商的多方主体积极合作。  相似文献   

13.
基本人权原则是世界各国宪法所确立的一项基本原则,我国宪法通过规定基本权利来确认基本人权原则。基本权利是由宪法规定的、在权利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构成普通法律权利的基础。我国历部宪法对基本权利的规定各有其特点以及具体内容方面的缺陷,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研究我国宪法对基本人权原则具体内容的确认过程,对今后进一步完善基本人权立法、落实基本人权保障制度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农民失地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产物。由于受制度缺陷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失地农民的权益严重失衡.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危害。只有在改革土地产权制度、建立市场补偿机制、规范征地程序的基础上,通过立法、司法和执法的联动,构建起多层次的法律保护体系,才能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刑事司法能动性在我国一度受到刑法学界的广泛关注,尽管对于司法能动性的要旨理解及其正当性尚存争议,但在当前社会转型的现实背景下,实现我国司法职业化与司法能动化的双重任务有着合理性和必要性。可以说,应在刑事法治框架之内,在法益保护与权利保障之间找到平衡点,在刑事司法之中注入人文关怀,将冷冰冰的刑法条文转变为温和的司法过程。  相似文献   

16.
2004年的宪法修改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修正案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引发了社会广泛讨论。借助法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宪法修正案第二十二条进行分析,从交易成本、经济效率、社会成本等方面进行权衡,修正案保护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有利于激励个人,同时推动经济的发展,修正案对公共财产和私有财产的不平等保护,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公共财产。但是宪法修正案只保护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将产生大量的交易成本,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必要对宪法修正案进行再完善。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是一部明确物的归属、保护物权、充分发挥物的效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事基本法律,是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重要法典。它的作用:一是定分止争,通过确认物的归属,加强对物权的保护,达到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目的。它与社会公众的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等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被称为"公民财产权利保障书"。二是促进物尽其用,通过规范物权人的权利义务,为物权人充分利用财产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鼓励权利人创造财富,积累财富,扩展物业。它在总结我国民事立法和司法活动长期积累的经验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了一整套体系完备的物权法律规则,是一部保障安居乐业法,也是一部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法。  相似文献   

18.
Hong Kong's fair efficient legal system is the bedrock of its economic success. The practice of Western law underpins Hong Kong's entire free, market by providing a level playing field, due process, protection of property right and legal contracts. Mr. Lee, the Democratric Party of Hong Kong, warns of the potential harmful impact of Chinese sovereignty in Hong Kong after 1997, particularly through corruption and nepotism.  相似文献   

19.
Western attempts to obtain Chinese compliance with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have a long history of failure. Most discussions of the problem focus on either legal comparisons or explanations arising from level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primarily on the example of U.S. disregard for such rights during the 18th and 19th centuries). After decades of heated negotiati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s still one of the major issues of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West and the various Chinese political entitie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ources of this problem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specifically Neo-Confucianism). It points out that the basic assump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which arose during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in Europe, are fundamentally at odds 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view of the role of intellectuals in society. It suggests that policies which do not take these differences into account, but which attempt to transfer Western legal concepts without the underlying social constructs are responsible for much of the lack of success in the area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Dr. Lehman is profess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Alaska Fairbanks, where he also holdsan appointment in the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in East Asian philosophy, and serves as Director of International Programs  相似文献   

20.
自《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实施以来,粤港澳一直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三地间实现贸易便利化、自由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粤港澳三地间法律制度的差异,产生了管辖权、冲突法、实体法以及司法协助等诸多方面的冲突,这些差异直接导致三地间知识产权法律纠纷的发生。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需要基于粤港澳现有知识产权法律制度,通过完善立法,强化司法和执法保护,纾解粤港澳大湾区现有知识产权法律冲突的困境,创新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以知识产权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