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滨海湿地生物多样、生态系统复杂、景观多样且可视性强,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理想地区之一;另一方面,受人类活动强烈干扰,滨海湿地生态环境又十分脆弱.目前的研究热点多限于湿地旅游资源的现状、开发条件、项目建设,旅游对滨海湿地环境的影响机理和人类对湿地作用过程与调控对策,而从当地居民对湿地旅游资源与环境感知的研究在国内仍较少见.本文以泉州湾为例,根据对滨海居民的访谈与问卷调查,分析其对泉州湾湿地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感知状况,得出一些共识,在此基础上提出滨海湿地旅游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对滨海旅游的影响研究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翁毅  朱竑 《经济地理》2011,31(12):2132-2137
从滨海旅游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的角度,将气候变化对滨海旅游的影响分解为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和极端气候事件,按旅游景观系统和旅游者两个层面进行综述。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滨海旅游资源环境系统的影响,不仅仅是滨海景观组分的增与减,或旅游者旅游行为的简单改变,而是重塑整个滨海旅游资源环境系统。气候变化影响下的中国未来滨海旅游发展不容乐观,只有重视旅游环境教育,培养和提高不同群体的旅游环境感知,才能真正推动低碳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3.
以海口市、三亚市、琼海市、文昌市及陵水县为研究靶区,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海南岛东部居民对滨海旅游开发带来经济、文化及环境等影响的感知差异及其原因机制,结果显示,海南岛东部各市县居民:(1)对经济影响的正面感知强于负面感知;(2)对经济影响的正面感知与当地旅游业占GDP的比例成正相关关系;(3)对社会文化影响的正面感知较强而负面感知非常弱;(4)对环境影响负面感知强于正面感知;(5)海南滨海旅游开发的规模越大海滩私有化程度越强,近海海域环境质量越好。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滨海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逐渐被各界所关注,但作为重要的利用方式,缺乏旅游视角的系统性梳理和总结。论文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Springer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中相关文献,借助Cite Space文献计量工具,总结国内外滨海湿地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的阶段特征、研究热点和研究内容。研究发现:国内外滨海湿地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分为探索阶段、起步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国内研究限于资源评价、资源开发、资源环境承载力、价值评估等方面,处于描述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初级阶段。国外研究内容较为全面,除对资源开发、资源管理、资源保护等领域进行广泛探讨外,更在气候变化影响、综合效益等领域取得系列成果。论文在总结分析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着重从资源调查与评价、资源开发与利用、生态环境影响、资源管理、综合效益分析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提出下一阶段应当重视调查评估与可持续利用、气候变化响应机制、社区参与和利益机制、价值转化机制和路径、创新研究手段和方法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新经济》2011,(7):82-84
一、滨海旅游资源统计分析 广东省海岸线曲折,形成大小海湾、港湾510个、海岛750余个。广东省海岸线所跨纬度范围大,造就了多样的自然条件,全省滨海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全省可供开发的滨海沙滩有174处,沙滩总长达572km,已经开发并有一定影响的海滩主要有青澳湾沙滩、妈屿岛、金厢滩、遮浪、.巽寮湾、平海湾、霞涌、大梅沙、小梅沙、金沙湾海滩、内伶仃岛、飞沙滩、金海滩、  相似文献   

6.
浅论滨海红树林湿地的生态功能——以泉州湾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树林湿地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淤泥质海岸或河口区潮间带,其在维护海岸生态平衡方面有独特的作用,但是,由于滨海地区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生产等影响,红树林湿地发生明显变化,红树林结构和功能明显退化。本文以泉州湾为例,分析红树林湿地生态功能、影响因子,并提出开发与保护红树林湿地生态功能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7.
一、滨海旅游资源统计分析 广东省海岸线曲折,形成大小海湾、港湾510个、海岛750余个.广东省海岸线所跨纬度范围大,造就了多样的自然条件,全省滨海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全省可供开发的滨海沙滩有174处,沙滩总长达572km,已经开发并有一定影响的海滩主要有青澳湾沙滩、妈屿岛、金厢滩、遮浪、巽寮湾、平海湾、霞涌、大梅沙、小梅沙、金沙湾海滩、内伶仃岛、飞沙滩、金海滩、珠海海滨泳场、飞沙滩、王府洲、东平珍珠湾、大角湾沙滩、马尾湾沙、沙扒、龙头山、虎头山、吉兆滩、硇洲岛潜水海滨泳场、飞龙沙滩、白沙湾等.  相似文献   

8.
《经济地理》2021,41(3):231-239
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收集在线游记文本建立文本数据库,可获取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综合感知形象,为城市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以携程网、去哪儿网攻略收集的游客游记文本作为研究样本,基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认知—情感"模型,运用文本分析法提取大连市的形象感知高频特征词,探索游客对大连市的旅游形象感知并运用百度指数分析校验。结果表明:(1)海洋、广场、公园是游客对于大连旅游形象的基本认知形象,体现其滨海旅游资源特色突出。(2)游客对于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旅游活动的满意度较高,评价中以积极情感为主。消极感知的主要来源具体反映在景区(点)门票、旅游服务态度、交通基础设施破旧等旅游基础设施与配套方面。(3)整体形象感知上,大连市的整体形象感知是滨海旅游胜地、"广场之城",正面积极感知占比较高。(4)游记语义网络图呈"核心—次核心—外围"圈层结构,以大连为核心,大连—广场,大连—海洋,大连—老虎滩是网络图中联系较为密切的关系链。  相似文献   

9.
以惠州市巽寮湾为例,通过实地调查,结合相关数据分析巽寮湾的环境开发的现状,深入研究其在滨海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及改善方案。  相似文献   

10.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是旅游影响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文章采用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苏州市旺山村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给当地社会文化、经济、环境带来的影响感知与态度,并从不同性别和居住年限角度分析了不同群体的旺山村居民对旅游影响的不同感知和态度。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湿地的分级、分类保护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口湿地是我国重要的河口滨海型湿地,对长江口地区的资源、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初步探讨长江口湿地的现状、类型及人类活动的威胁,根据长江口湿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特点,提出长江口湿地分级、分类的保护对策,以切实保护长江口多样化的湿地类型及其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2.
茂名市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陈烈  丁焕峰  孙海燕 《经济地理》2003,23(6):835-839
滨海旅游资源开发是海洋开发的龙头和支柱。在分析新时期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理论的基础上,对广东省茂名市滨海旅游资源结构、开发方向与模式、开发战略对策等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泉州市洛江区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委省政府和泉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泉州湾滨海跨区建设,形成新体制、新机制、新合力,上下奋发图强,同心协力拼搏,抢抓发展机遇,妥善应对挑战,稳健改革创新,把握洛江大局。  相似文献   

14.
应用定量分析手段,比较不同旅游地居民感知与态度的差异,深入探讨影响不同旅游地居民旅游发展态度的感知因子。通过对九寨沟、庐山和周庄三个旅游地居民的访谈调查,运用因子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方法,研究发现,九寨沟居民对旅游发展影响整体评价更好,更支持旅游业发展;周庄居民对旅游开发的经济收益和成本感知相对较弱,而对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感知相对较强。回归方程揭示居民对社区的情感依赖以及对旅游开发影响的正面感知是居民支持旅游发展最稳定、最重要的因素。居民感知与态度可以看作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示器,今后应逐步建立基于居民感知与态度的旅游地管理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一、独木河流域大塔山湿地概况 湿地是地球上独特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丰富多样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环境效益。湿地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因而,实现湿地的多种效益,对带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北京野鸭湖国家湿地保护区拥有多种多样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可有效保护其资源环境与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分析了野鸭湖湿地旅游资源环境的特点,其次从现状、问题、SWOT三个方面对旅游开发进行分析,然后从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湿地资源环境保护、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四大模块来构建野鸭湖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最后从政策机制、发展资金与效益三个方面提出湿地生态旅游发展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7.
《经济地理》2012,32(5)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的感知影响着该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居民感知理论为基础,对张家界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运用EXCEL和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理统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方差最大化旋转和交叉分析,研究居民的主要感知因子以及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居民对各项因子的感知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健全社区参与机制、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等相关建议,为张家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的感知影响着该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居民感知理论为基础,对张家界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运用EXCEL和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理统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方差最大化旋转和交叉分析,研究居民的主要感知因子以及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居民对各项因子的感知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健全社区参与机制、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等相关建议,为张家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生态旅游环境伦理应规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旅游破坏旅游”是人们对现代旅游发展对环境影响提出的警告,旅游发展作为人类对资源的利用方式之一,在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对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许多研究者,政府及非政府组织认为;生态旅游可以解决旅游环境影响问题,然而,生态旅游并不是“万灵药”,最有效的途径应该是从根本上改变游客,当地居民,旅游从业者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认可,自觉遵守的环境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20.
居民作为旅游影响的切身感受者,其感知与态度对当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在大量的文献研究基础上,从旅游地居民的角度,选取官庄景区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居民的社会、文化感知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管庄景区社会、文化方面的正面影响普遍为居民所认可,负面影响认可程度较低,绝大多数居民目前没有认识和感知到旅游给当地社会、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认为当地乡村旅游正处于融洽阶段,当地的管理者要充分考虑居民的感知,让村民更好地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中来,促进当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