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吕京桂 《大陆桥视野》2016,(22):248-249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汽车的销量也一直呈上升趋势,汽车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与能源短缺等问题,能源危机日益加剧与传统燃油汽车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显,使得新能源汽车成为了世界各国重点关注的汽车技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战争是人类暴力斗争的最高级形式,其目的说白了就是资源(利益)的争夺和再分配——从早期的人口资源、土地资源到如今的能源资源。战争总有获利者和失利者。战争往往是国家之间的事(恐怖主义例外),其利益的总代表当然是国家。但在国家层面下,则是社会中具体的人。以此而观,姑且将因战争而受益的人粗略分为十类。  相似文献   

3.
几十年来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历程表明,应用电子技术是解决汽车带来的诸如交通拥挤、交通安全、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等问题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人类面临严重的资源、环境考验,因此发展清洁能源、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各国政府竞相争夺未来清洁能源市场,从政策导向到资金支持方面都对清洁能源市场给予厚爱。文章主要依托美国皮尤慈善基金会发布的《谁将赢得世界清洁能源之赛2010》的报告来分析G-20国家清洁能源发展现状和投融资情况。  相似文献   

5.
1992年里约热内卢全球高峰会议上,与会代表们曾经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勾画了一幅美好的前景。十年过去了,那次会议到底给各国人民,特别是给发展中国家的人民能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呢?让我们来看看非洲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石油是“能源中的能源”、现代工业的“血液”和现代经济的命脉,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稳定与安全。石油供应安全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在考虑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时最先关注的问题之一。据国际能源专家分析,在今后20年内,全球对石油的需求将急剧增加,石油供应中断的危险性也将增加。保障石油供应安全,不仅要重视国内市场,而且还要特别注重国际市场,要站在全球角度来审视本国的石油供应问题。世界各国对全球石油供应资源的争夺,构成了世界各国政治、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贸易战不断发生,西方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给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一、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1.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及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战争加剧,尤其是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最为突出自亚洲和俄罗斯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各国为保护国内市场、争夺国际市场,纷纷加强贸易保护,贸易战争不断。1998年欧盟针对中国、韩国、印度、日本、南非、波兰、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实行的反倾销措施达150条,进行的反倾销调查达45起,涉及到化工、家电、钢…  相似文献   

8.
生物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最富活力的“朝阳产业”。本文阐述了生物技术催生了医药、农业、能源、环境、工业等领域的生物产业,如人类健康、农业可持续发展、能源瓶颈的突破、生态环境平衡、绿色工业发展带来一个接一个的革命。同时文章还阐述了世界各国发展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政策及现状,预测了生物产业广阔的发展前景,指出政府重视和市场需求是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9.
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资料,从利用方式可把能源分为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在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却又给人类制造着生态危机,而且不可再生能源储量有限,终有一天会枯竭,由此引发的世界能源冲突不断加剧,这决定着人类要去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除了拥有不可再生能源的一切优势外,并不会给人类构成任何危害,能够满足人类对能源的长远需求,为人类创造和平、自由、平等和繁荣,中国的强盛,中华民族的复兴,决定着我们必须拥有稳定的,越来越多的能源,然而,中国的不可再生能源储量低,远远不能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而且,不可再生能源已经使我们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应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列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能源短缺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节约能源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目前,全世界有近30%—40%的能源被建筑物消耗,这样继续下去,将会很严重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是基本的国家策略。也是当前全世界的发展方向。在采用外墙外保温发展趋势下,提高建筑外墙保温节能效果和延长使用寿命将给外墙保温施工企业带来新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油价高企传递给我们一个强烈信号:如果我们不改变现有的能源消费和生产方式,石油资源的枯竭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今天,世界经济能源消耗的40%、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的90%是来自石油。石油资源的枯竭,将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关键问题是:我们该怎么办? 对于如何解决未来的石油危机,我本人以及许多国外的经济学者,都一致认为提高燃油税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科技与国力》2001,(1):6-7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意日法西斯为争夺世界霸权而挑起的一场全球战争。它以1931年“九&;#183;一八”事变为衅端,经过了10年而从局部战争发展为世界大战。战火遍及五大洲、四大洋,作战地区面积2200余万平方公里,人类几乎把整个世界的全部人力和物力投入到战争之中,  相似文献   

13.
据报道,人类目前使用的主要能源有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三种。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显示,地球上这三种能源供人类开采的年限,分别只有40年、50年和240年。这个数字触目惊心。在我国,随着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大量的消耗和使用,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较差,严重威胁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健康。我国现剩余可开采煤仅有1390亿吨,仅能维持83年开采。我国石油资源不足,天然气资源也不够丰富。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所以,开发新能源,特别是清洁能源替代上述三种传统能源,逐年降低它们的消耗量,保护环境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早已成为关  相似文献   

14.
一、完善我国石油资源开发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经济补偿体系的意义(一)石油开采给当地带来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迫切需要补偿资金支持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我国石油开采给地方造成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第一,石油开采给油田所在地造成较为严重的水污染,且污染物多以难以处理的石油类污染物为主。如莱州湾由于胜利油田的开采导致石油类超标率达50%。石油等有机物的强污染,能改变土壤的结构,甚至导致土地几十年的绝产。这些问题将对石油开采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第二,油田的建设将导致开采区植被破坏严重,裸地面积扩大,破坏…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同时又面临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挑战,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可再生能源由于其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廉等特点,特别是良好的生态与环境效应,使这类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虽然人类使用可再生能源已有悠久的历史(如风能、生物能等),但近20年来,在经济、能源  相似文献   

16.
《环境经济》2010,(8):10-10
哥本哈根会议引爆绿色低碳争议,而在中国,尤其是碳排放居首位的房地产和建筑行业,被推上风口浪尖。“中国不注重建筑节能,每年的新开工建筑面积是世界的一半,并且80~90%没有达到国际节能标准。这些建筑在未来几十年里将无节制地消耗大量能源。”世界银行在《中国促进建筑节能的契机》报告中警告说。  相似文献   

17.
《环境经济》2004,(3):52-52
世界各国竞相开发风能,目的在于获取较便宜而清洁的电力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其社会效益不可低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风能使人多一分安全,少一些忧虑,世界也因此会减少一些争端;获得绿色能源利益的消费者也会意识到自己为保护环境出了力,整个社会的环境意识会因此得以提高。风轮机技术的进步,也使风力发电成本大  相似文献   

18.
李飓 《宏观经济研究》2002,(2):39-40,15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源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建国以来,煤炭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重要原料。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煤炭基本上占70%。随着石油,天然气进口和使用量的增加,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将有所下降,但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十年,煤炭仍然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具有不可替代性,煤炭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将是长期和稳固的。  相似文献   

19.
目前,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经济增长的动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低碳经济的实践会给我国的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这些挑战来自于能源结构方面,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方面和碳排放量方面。我们在积极应对这些挑战的同时,也要抓住这其中的机遇,并且要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  相似文献   

20.
在今后数十年内.世界将继续严重依赖油气的大规模供应。根据国际能源署(IEA)《世界能源展望》参考方案的需求预测,世界能源政策若无改变,油气在世界能源构成中所占的比例将由2002年的约57%提高至2030年的60%。结果,在这30年里油气需求将增长近70%。即使政府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以解决环境和能源安全问题,与IEA参考方案预测相比,世界石油需求也只会降低11%。天然气需求只会降低10%。此外。世界现有产地的产量不可避免地会以每年约5%的速率下降,这要由新的供应来补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