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近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在双方2010年建立起自由贸易区之后,这种贸易关系在未来必然会得到进一步深化拓展。在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中,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占据了重要地位。基于此,本文通过搜集1997年~2006年中国与东盟制造业贸易统计数据,对中国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测算,同时运用计量模型对影响我国与东盟国家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东盟之间制造业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趋势,人均收入水平、我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对中国与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有正向影响,最后文章据此提出了促进中国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2002年11月,东盟和中国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的正式启动,到2005年7月执行《货物贸易协定》,实施全面降税。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建设成为继欧盟和拉美自由贸易区后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与此同时,我国和东盟各国的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双边产业内贸易的份额在不断增加。利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了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及制约因素,并提出加快双方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有效措施,如加强政府的作用、改善产业结构、强化差异化产品的创造、重视双方的投资等等。 相似文献
3.
中国与东盟矿物产品贸易表现出产业间贸易特征,有向产业内贸易发展的趋势。双边产业内贸易是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产业规模差异、经济开放度差异,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与东盟矿业产品贸易仍然存在较多问题,需要制定相应措施加以解决。一是加强政治互信,发挥政府在经济合作中的主导作用;二是加强对东盟国家矿业的投资,以产业投资促贸易发展;三是正确处理竞争,更大程度发挥互补;四是加强自主研发,提高产品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格鲁贝尔-洛伊德指数、布吕哈特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汤姆&麦克杜威尔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综合评估了1996年以来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及结构特征。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贸易结构呈现很强的互补性,但贸易变动趋势为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并存,产业内贸易略占优势,且以技术差异为特征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 相似文献
5.
《中国商贸:销售与市场营销培训》2019,(13)
本文分析了入世以来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状况,表明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平整体不高,近年呈小幅波动上升趋势。产品多样化、外商直接投资与规模经济对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人均收入差距则有负向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Probit模型的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差异研究:以中国和东盟产业内贸易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联合国SITC(REV.04)标准和2009年的数据,对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分析表明: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泰国等与中国产业内贸易程度较高,其他东盟成员国与中国的G-L指数较小。Probit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出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因行业不同而不同,并不具一致性。如外商直接投资显著促进了东盟与中国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但对制造业无明显影响。而教育支出则显著地促进了中国与东盟间规模最大的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7)行业内贸易,但对其他行业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中国与欧盟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Grubel-Llyod指数,对中国与欧盟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中国与欧盟整体的制成品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但对不同的欧盟国家以及不同类型的制成品产业,其产业内贸易水平与发展趋势有着较大的差异。通过计量分析,认为欧盟国家的市场规模、对外开放水平、对华直接投资、研发水平以及中国与欧盟国家的市场规模差异等变量,均对中欧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有显著影响,但这种影响对于不同类型的制成品产业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与东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中国与东盟贸易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以广东与东盟的产业内贸易为研究对象,以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广东与东盟产业内贸易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广东与东盟间的贸易正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转向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而且这一趋势正在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9.
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态势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采用SITC5分位数据,对1992-2002年间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态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日贸易结构仍然呈现出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的格局,但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比重正逐渐上升。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类型细分呈现出以低质量产业内贸易为主、高质量产业内贸易次之、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最低的格局。中日制造业低质量产业内贸易呈逐年上升态势,中国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培育人力资本要素方面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论文在综述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形成机制和经济效应,着重采用G-L产业内贸易指数、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Thom & McDowell水平、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进行全面的实证分析,并探讨了影响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发展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92~2003年SITC四分位贸易数据对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类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从总体上看,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是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体的,比重基本在80%以上。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呈现出以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体,高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次之,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最低的格局。中国出口的商品基本以低质量产品为主,而进口的商品则以高质量产品为主,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1992~2003年SITC四分位贸易数据对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态势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亚各经济体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平有了显著的增长。不过,中国与东亚各经济体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平均水平尚较低,贸易结构仍然以产业间贸易为主。此外,中国与各东亚经济体之间在不同产品组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其中,SITC7大类产品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最为活跃。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现代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收入不平等与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探索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显示,以基尼系数表示的中国收入差距的扩大与以产业内贸易指数测度的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收入差距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的增长。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调整后的G-H-M方法,对中国与东盟五个主要贸易国的15类主要贸易产业类别的垂直性和水平性产业内贸易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现阶段,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在少数几类产业上,且主要是以低质量产品市场的垂直性产业内贸易和水平性产业内贸易为主。 相似文献
15.
世界纸和纸板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产业内贸易理论来分析影响世界纸和纸板的贸易格局的因素。论文首先分析了世界纸和纸板的贸易状况;然后对世界纸和纸板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了测算,得出结论:世界绝大部分纸和纸板以产业内贸易方式参与国际贸易;最后对影响纸和纸板产业内贸易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中国和东盟产业内分工与贸易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在双方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国际分工在垂直型分工的基础上,出现水平型分工增加的趋势,而且水平型分工中的产业内分工增加,伴随着产业内分工的增加,双方之间的贸易正逐步从传统产业间贸易转向产业内贸易.本文将对中国与东盟之间产业内分工与贸易的状况作实证性分析,并揭示其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中美产业内贸易发展趋势与影响因素——基于制造业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利用中美贸易的数据,对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做出总体面分析;然后利用联合国贸易数据库等数据,采用G-L指数,从制造业角度对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创新性地将中国制造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引入模型,旨在探讨我国制造业的科技水平对于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文章也对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其他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从产业结构、规模经济、吸引外资、扩大内需以及缩小中美人均收入等角度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总结国内外对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运用产业内贸易水平型及垂直型产业内贸易(HIIT和VIIT)的测算指标,分析了中国1997-2009年服务业整体,及内部各部门产业内贸易的模式,运用面板数据对影响中国服务业水平型及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因素进行计量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加入的第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双方之间的贸易结构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本文在综述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研究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发展趋势,并对动因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研究: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归纳、整理以往多种产业内贸易衡量方法的基础上,构建出较为全面、科学的产业内贸易评价体系,通过对中国和东盟主要5个国家的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各种指标的测算,合理判断和比较了目前两地区服务业整体、部门间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并为今后如何加快该地区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提供了若干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