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枫芸村是思南县的一个边沿干旱穷山村,全村347户,1344人,有耕地1719亩,人均耕地1.27亩。在全村805亩田中,除30亩有水源保证外,其余都是“望天田”。过去由于地处边沿、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干旱缺水、灾害频繁,收入低下,1978年前、人均粮食不足250公斤,人均收入不足300元,是一个生产靠贷款,吃粮靠供应、生活靠救济的“三靠”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们抓住改革开放这个历史性的机遇,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商品生产,逐步摆脱贫困走向了富裕。全村1993年粮食总产达到67.46万公斤,人均502公斤,比1978年翻一番多;人均纯收入1429元,比1978年翻两番多。这个村已成为思南小康第一村。  相似文献   

2.
1996年以来,山东省平度市云山镇李家场村靠发展大棚果、菜走上了致富路,3年累计发展冬暖式大棚148个,大、小拱棚100余个,仅此一项全村累计增加纯收入215万元,大棚户户均增收2万余元。全村人均增收1325元,种植大棚果、菜让李家场人尝到了甜头。李家场村位于云山镇西北部,全村455户,1623口人,2521亩耕地,是一个地处偏僻以种植业为主的村庄。1996年在市场经济热潮的刺激下,村两委干部头脑发“热”了,他们在细细研究着当地的村情,瞑思苦索着增加农民收入的方案。当时该村只有一处砖厂,靠吞吃耕…  相似文献   

3.
走近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建权村,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窗明几净的瓷砖房,纵横交错的水泥硬化路;房顶上,“天锅”到处是,电线排排牵;房前屋后,柴草整齐放,瓜果满枝头;鸡鹅成群,牛羊遍坡,好一幅新农村致富图。(一)“建权坡坎多,四季打黑摸,悬崖种庄稼,翻山挑水喝。”一则民谣道出了建权村昔日的荒凉与百姓生活的辛酸。建权村是一个典型的土家族聚居村,全村有13个村民组310户1290人,人均只有8分多地。人多地少,土多田少,基础设施落后已成为制约建权村经济发展的“瓶颈”。1993年全村人均产粮仅157公斤,…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从江县洛香镇洛香村是一个典型的侗族聚居村寨。9年前,该村还是一个“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贫困村,截止1993年,全村人均年收入430元,人均占有粮食220公斤,村集体没有一分积累。然而,到2000年全村总产值实现351万元,人均纯收入超过1600元,人均占有粮345公斤;村集体经济年收入8.5万元,一跃成为全县出了名的富裕村。是什么力量使洛香村在短短几年时间发生如此巨变?村党支部书记陆成超告诉笔者:这是几届村委班子团结奋进,顽强拼搏,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带领全村群众苦干实干加巧干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赵家峁村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曾经是典型的区域性贫困村。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243户、630人,耕地面积5300亩,人均8.4亩。虽然人均土地较多,但因农民主要种植玉米、小杂粮、马铃薯等传统作物,经济效益低下。更重要的是,当地土地细碎化现象非常严重,全村四分之三的青壮年进城务工,村庄“空壳”、集体“空心”、民居“空巢”现象较为严重。2014年,赵家峁村被确定为陕西省首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率先开展了改革实践与探索。经过5年多的艰苦努力,村集体经济已由负债2万元发展到2018年固定资产50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由6650元提高到16800元,贫困发生率从81.7%下降到0.8%。  相似文献   

6.
东皇镇白泥管理区塘坝村位于习水县东南部,海拔高度为1400米,人均耕地不足1亩。由于地少人多,土地比较零星,水资源缺乏,耕地瘦薄,是有名的“三年两不收”的极贫村。过去由于种植结构单一,农民生活长期陷于贫困。1978年,该村人均粮食90余公斤,人均纯收入60元,全村工农业总值仅2.1万元,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有了自主权,他们在人均0.9亩耕地上挖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桐梓县娄山关镇小坝村是一个交通不便,四面环山,无矿产资源及其它优势的纯农业村。全村有5个组,307户,1258人。1991年以前,由于搞单一的“粮、油、猪”型经济,农民人均收入一直在300~400元徘徊,人均占有粮200来公斤。然而,经过近几年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力地促进了小坝村经济的发展。1997年全村人均收入已达2656元,人均占  相似文献   

8.
王尔庄是山东省沾化县北部冯家镇一个小小的“旮旯村”。该村土地贫瘠,十年九旱,早先靠十几条渔船顺秦口河而下渤海捕鱼捞虾,补贴全村大半生计。近海资源渐趋枯竭后,小船驶不进深海,养殖又无条件,面临窘境的王尔庄人选择了“闯”市场。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依托海蜇加工营销,王尔庄村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海蜇第一村。2005年,全村408户中有二分之一的户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达到30多户,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  相似文献   

9.
册亨县坡妹镇大路村是一个汉、布依、苗等多民族杂居的行政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1993年以后,村党支部书记张顺学带领村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大搞劈石造田,发展种养业,把一个地处典型喀斯特地区的山村变成了“米粮川,林木山”,圆了“四通”梦。200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由1992年的400元提高到1300元,人均占有粮食由150公斤提高到360公斤;村级经济积累由零提高到40万元,从而大路村由昔日的“贫困村”变为如今的“五好”村,村支部书记张顺学也多次被州、县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穷则思变…  相似文献   

10.
为了摆脱贫困,1994年以来,德江县联合村党支部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加强组织建设为龙头,以增加钱粮收入为重点,稳步调整产业结构,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经过几年的奋力拼搏,到1998年实现了小康目标,被铜仁地委命名为“小康村”。2000年,全村农民人均产粮720公斤,人均纯收入2080元,贫困户降到了12户,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最近,该村党支部被铜仁地委评为“农村先进基层党组织”。夯实基础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1994年以前,由于村党支部班子涣散、战斗力不强,各项工作处于瘫痪状态。1994年…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 昔日贫困的久仰村,近年来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并成了全县有名的沼气示范村。 久仰村曾被称为“第二个瑶山”,为改变该村的落后面貌,1997年剑河县委、县政府确定由张镇县长帮扶该村。在张县长帮助下,该村修通了自来水,安装了闭路电视,用水泥硬化了路面,建成了村文化室,并组织群众科学种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1999年该村人均纯收入971元,人均吃粮230公斤。2000年剑河县政府把该村列为全县沼气建设示范村,投入10万元资金专用于沼气建设。到去年12月底止,全村已建成沼气池76口,占总户数的79%。…  相似文献   

12.
走向小康的“明星村”张德文1993年9月25日,国务委员陈俊生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乌力吉等领导同志陪同下,视察了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的乡镇企业“明星村”穆家营子镇下洼子村。当村党总支书记郑华祥、村委会主任吴广民汇报到全村去年总收入达7460万元,人均...  相似文献   

13.
冬季,在半年辛苦半年闲的农村,是围着火炉侃大山、走亲串威拉家常的季节。然而,也就是一个冬季,芦荻人创造了人均土变田近半亩的奇迹。 (一) 芦荻,这个伴随红枫湖而诞生的移民村,在红枫湖为清镇人民造福的同时,芦荻人也被迁上了湖边瘦薄的黄土坡。全村248户、1075人,耕地面积914亩,其中田391亩。在这个以黄土坡为生存条件、以种植业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村,1996年全村人均占粮400公斤,人均收入1500多元。芦荻村算不上贫困,但也不富裕,在清镇市  相似文献   

14.
牛场乡大寨村曾是六枝特区出了名的极贫村。全村辖 7个村民小组、 209户 896人。实 施“八七”扶贫攻坚前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 300元, 95%的人家住的是茅草房, 80%的村 民玉米饭只够吃半年,绝大部分村民生活在极贫线以下。然而,到 1998年底,大寨村人均 纯收入 2200元,是 1993年的 7 3倍;人均占有粮 500公斤,是 1993年的 2 5倍;全 村已全部越过温饱线,村民不仅吃饱了,穿好了,还建起了新楼,迈入了小康生活。那么, 大寨村是怎样在这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实现从极贫村到小康村的跨越的呢 ?   一、穷则思变,选准路子 大寨村的…  相似文献   

15.
地处偏远的山东省胶州市胶东镇大店村.在毫无区位优势和资金优势的情况下.近年来.通过组织村民生产防尘、保暖口罩.成功地走上了“一村一品”的致富路。目前.大店村年生产口罩2亿多只.产值上亿元.占据了全国80%以上的市场份额.成为国内有名的口罩生产专业村。200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30元.比胶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594元。那么,小口罩生产是如何做成大产业的呢?  相似文献   

16.
在被誉为"西藏江南"的波密县,在长年奔腾不息的迫龙河边,有一个群山环抱、风景旖旎的小山村,那就是扎木镇巴琼村。全村只有100多口人,170亩耕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村庄,却在短短的几年里,由昔日的贫困山村一跃成为波密县第一个“万元村”。  相似文献   

17.
暮春时节,流连在村旁碧绿的田野上,徜徉在一块块瓜豆套作的西瓜田,放眼望去,满目的白色地膜覆盖其间,错落有致……雷山县西江镇连城村调整种植结构、实施“白色农业”让人为之振奋。   连城村是西江镇汉族人口聚居最多的行政村,全村有 202户 961人,人均耕地才 0.75亩。由于水源缺乏,绝大部分稻田都成了“望天田”,种水稻是凭“运气”,常年减产歉收。在其他村大搞梨果基地建设的时候,连城村党支部、村委会却带领村民悄悄地摸索市场需求,于去年在田间地头试种了西瓜,间种生姜、早熟青椒、西红柿等。过往的一些苗胞看着田里的瓜…  相似文献   

18.
十年前曾是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的丘北县双龙营镇普者黑村民委仙人洞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围绕旅游产业作文章,经过十年的努力,全村实现人均有粮360千克,人均纯收入3000元,成为丘北县的富裕村,2002年被评为“国家级文明村”,受到中央文明委的表彰奖励。  相似文献   

19.
科教兴国,科教也是扶贫攻坚、解决温饱的重要手段。作为贫困乡村,如何通过实施科教兴农,摆脱贫困呢 ?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上洞村是这样做的: 形成共识抓学校   在“大锅饭”年代,上洞村人均耕地面积仅半亩,年人均占有粮食不到 50公斤、纯收入不足 100元,加之村民文化素质低,全村社会治安状况极差。为尽快改变这一状况,村支部、村委会多次组织党员、村组干部和有识人士学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邓小平理论以及有关教育的一系列法律法规。通过学习讨论,全村党员、干部认识到:治穷先治愚。要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奔小康,必须依…  相似文献   

20.
“剪”出致富路张建东,耿秀贞,张道云“农民要想富,报刊就是好参谋。”山东省平度市麻兰镇任家河岔村建立剪报制度,注重发挥报刊作用,靠读用报刊走上富裕路。今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2000元以上。任家河岔村320户,1240口人。村党支部一班人文化水平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