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宁 《农业经济》2015,(6):19-20
农业是国计民生的根本,农业现代化关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水平。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问题",这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对于"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此次中央"一号文件"对发展现代化农业经济提出了全新部署和要求,通过发展现代农业经济构建美丽家园已经成为未来我国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观念、发展模式上的一场革命,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紧迫需要;是完善农业产业链,形成合理的农业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是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措施.本期特刊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与经验借鉴,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新视点     
最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新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  相似文献   

4.
一、都市农业的由来都市农业的形成经历过一个渐变的过程,其前身可以追溯到经济发达国家或近代西洋文化启蒙较早的一些国家中出现的"市民农园",城郊农业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基础。从世界上看,日本是出现都市农业最早的国家之一。"都市农业"最早作为学术名词出现,是1935年由日本学者青鹿四郎于其所著《农业经济地理》中提出的,他对都市农业作了明确的定义:"所谓都市农业是指分布在都市工商业区、住宅区等区域内,或者是分布在都市外围的特殊形态的农业,即在这些区域内的农业组织依附于都市经济,直接受都市经  相似文献   

5.
在农业领域,农业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相关关系.当前,农业技术创新及推广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提出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其生态服务功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农业生产新格局.但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增长模式还是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增长模式为主,这种增长模式无法长久持续,还与我国当前所倡导的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初衷背道而驰,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值得深入分析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粮食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我国农业经受住了特大旱灾和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的严重考验,农村经济保持了平稳发展,为实现"九五"计划作出了积极贡献。从"九五"情况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实现了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二是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三是农业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创新取得积极进展。四是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灾能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伴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九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逐年下降,由1996年的9%、1997年的4.6%、  相似文献   

7.
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扶持与发展"家庭农场",这是党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实行"联产承包到户",到实现以"家庭经营为主",再到重点扶持"种养专业大户"的持续与深化,也是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发展家庭农场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创新之举,是我国农业生产走集约  相似文献   

8.
我市自 1993年初提出并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来,按照 "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 "的思路,始终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全市和农村工作的主要抓手,整体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水平,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1999年全市农业增加值 142亿元,年均递增 6.8%,农民人均纯收入 3331元,年均递增 19.2%。 一、大力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一是坚持多种经济成份一起上的方针。本着 "谁投资、谁受益 "的原则,努力创建和完善各类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和农业生产要素市场,以…  相似文献   

9.
《农业展望》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主管、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指导、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技类刊物。2005年8月创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设有"产品预测"、"农业经济展望"、"农业生产展望"、"农业科技展望"、"农业贸易展望"、"农业消费展望"和"数据信息"七大主要栏目。本刊着重于对主要农产品生产、供需、价格、进出口的分品种分析与预测,密切关注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进程中一些重  相似文献   

10.
农发行信贷中的"碳金融"活动主要表现在各类"绿色信贷"活动中。一是限制各类"高碳"经济;二是扶持各类"低碳"经济。本着"碳金融"的发展思路,农发行陕西分行加大对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的贷款支持,自2007年以来,发放  相似文献   

11.
<正>农民合作社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中坚,已成为农村改革发展的亮点和重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支持农村发展合作经济的总体方向和重大政策举措。2014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作出部署,归纳一下,可以概括为"一个鼓励"、"两个引导"、"三个允许"和"五项政策"。这些新部署新要求,既有立足当前突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和具体举措,也有着眼长远健康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泰兴市围绕设施蔬菜、经济林果、规模养殖等特色主导产业,坚持园区带动,加强政策扶持,强化农业招商,高效农业的规模不断提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条件进一步成熟。"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是提升高效农业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方式,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泰兴明确提出到2016年与泰州市同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是泰兴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13.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龙型"经济模式,而农业龙头企业,正是引领这一龙型经济快速发展腾飞的农业企业。  相似文献   

14.
<正>2013年,"城镇化"无疑是最热门的经济词汇。李克强总理在《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一文中指出:"工业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标志"。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从历史发展、国际经验和连云港市实际情况看,未来十年新型城镇化将成为连云港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大战略,是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王牌"动力。近年来全市城镇化进程明  相似文献   

15.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决胜之年,是收官"十三五"、谋划"十四五"、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也是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斗争最为艰辛的一年.在此背景下,2020年9月26-28日,由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和江苏省农学会承办的"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2020年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6.
一、积极应对和努力克服三大不利影响,辽宁农业农村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2009年,全省农业系统全面贯彻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和努力克服世界金融危机、特大伏旱灾害和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三大不利影响,以"稳粮食、调结构、强基础、保增收"为重点,紧紧匍绕"4115工程",强化指导,狠抓落实,全面完成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扬州市自1996年开始,组织实施"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超百亿工程",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基本形成,龙头企业迅速崛起,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向纵深发展,并显示出强大生命力。近三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把握以下六个环节:一、立足资源优势,培植主导产业,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培植主导产业,发展生产基地,是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和潜力的需要,也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物质基础。近几年,扬州市按照"稳定发展粮棉油生产,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狠抓名特优新特色基地建设。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按照县有区域、乡有特色、村有专业的产业布局要求,筛选主导产品,培植支柱产业,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形成了一批集中连片、特色明  相似文献   

18.
"江苏北大门"赣榆县以产业化发展为方向,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坚持"五举联动"探索发展村级专业经济小区,为农民增收开辟了一条成功之路.到目前为止,赣榆县共建各类专业经济小区351个,其中种植类93个、养殖类162个、加工类68个、综合类28个,从业农户5.37万户,从业人员12.6万人,年创产值25.6亿元.  相似文献   

19.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1989年以来,江西省农业和农村经济连续6年保持着持续健康发展的好势头。主要表现在:(一)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994年,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比1983年增长4.37倍;农业总产值380亿元,增长2.4倍。在农业...  相似文献   

20.
<正>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后统称为"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代表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理念,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将相关国家联系起来,以多元化合作机制为特征,打造一种新型区域合作机制。"一带一路"建设是新时期中国周边战略的重要依托,是经济外交的新平台,也是体现推进新一轮全方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