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浩 《魅力中国》2010,(35):97-97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是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遗留下来,成为中日关系中最为敏感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中日关系的长远发展,钓鱼岛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中日的和平解决,这是符合世界人民,中日两国的国家利益的:  相似文献   

2.
对于中日两国而言,中日关系都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2002年中日关系迎来了邦交正常化30周年.当年促成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国际环境和中日双方各项条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中日关系进入了重新调整、重新定位的新阶段.展望未来中日关系,理想目标是成为合作伙伴,最坏可能是走向对抗,最有可能的常态则是保持非敌非友状态.中日两国应共同致力于实现最佳前景,避免最坏前景.  相似文献   

3.
1.中日关系走向何方?悬念关注度:★★★★★当前中日关系面临着困难,其原因在于日本领导人一意孤行,一再参拜靖国神社,严重损害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也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和亚洲其他国家人民的感情。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成为中日两国政治关系的症结,问题出在日本领导人身上,日方理应妥善处理。但令人遗憾的是日本领导人强词夺理,毫无悔改之意,致使中日关系降至"低谷"。日本领导人一贯在口头上说重视日中关系,也时不时做出一些诸如要求和中国领导人见面的姿态来,但他骨子里对日本与邻国发展关系的方向是既定的,根本没有变,那就是要在淡化、否认侵略历史的前提下来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世明  李言红 《黑河学刊》2013,(1):75-77,137
进入21世纪以来,中日关系处于一种"曲折式"的发展局面,重要原因之一是两个国家间缺乏信任。中日之间信任度低的原因主要包括: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长达50年的侵略,成为中国不信任日本的历史根源;两国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和国家制度的差异;中日之间的争端使两国国民感情上的距离渐行渐远。但中日双方可以通过"构建共有观念,加强身份认同;深化相互依存;强化‘自我约束’"等路径来构建中日之间的信任机制,为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本文所谈的中日关系的前景,系指90年代的最后10年乃至21世纪初期的中日关系。正确地预测这一时期的中日关系,不仅有助于了解世界格局的变化和亚太经济发展的趋势,而且也为正确制定我国对外发展战略提供重要依据。中日两国同属亚洲和世界大国,两国关系如何,对两国自身以及亚洲和世界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中日关系的前景。一、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剖析影响中日关系的主客观因素有很多,就其主要的有以下几个:(一)世界格局的变动中日关系不是孤立的,是在一定世界格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法德之间发生了三次大的战争,两国之间可谓是世仇。然而,二战结束后的短短十几年,法德两国由宿敌变成朋友,成为欧洲一体化的"发动机"。中日两国关系与法德关系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中日之间至今仍未达成真正的谅解。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中,实现双赢是中日两国的最佳之举。法德的和解对中日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20 0 3年 7月 8日 ,《世界经济与政治》与《世界知识》两家编辑部在北京共同举办了“对日关系战略思考与比较”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王逸舟研究员主持 ,共有十多位来自学术界、政府部门等单位的著名专家学者参加。这是中国两家知名的国际问题研究期刊第一次联手举办学术研讨会 ,旨在围绕中日关系之间存在的一些重大现实问题 ,从宏观的战略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使一些重要的观点与思路进行充分的分析、碰撞和比较 ,同时为中国外交决策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王逸舟首先提出当前中日关系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  相似文献   

8.
陈功 《中国报道》2013,(9):111-111
中日政治关系目前处于极为寒冷的低谷。钓鱼岛领土争端、东海油气开采开发争议等,只是表面的导火索,两国政治转冷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增强,被认为改变了过去西太平洋的军事平衡;日本希望借此加速推动军队"正常化",而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调整,正好与日本的期望合拍。在此大背景下,中日政治关系转冷恐怕将成为长期现象。与此同时,中日经济关系也在转冷。2012年中日贸易额为3336亿美元、同比下降3.3%,自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及去年9月份以来的中日关系紧张影响是主要原因。2012年日本对华出  相似文献   

9.
美国对东亚地区事务的参与以及美日同盟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整个地区政治、安全形势的发展变化,中日关系中的美国因素、美日关系中的中国因素、中美关系中的日本因素,在冷战后时期形成紧密的战略性互动,从而使中美日关系呈现出复杂的态势。这其中,美日关系的变化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尤为引人关注,中美日三角关系的变化将决定整个地区安全形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尽快启动中日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是打破中日关系困难局面的重要途径,势在必行。中日经贸关系迅速发展,经济互补性强,两国的双边自由贸易迅速发展,这是中日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基础和有利条件。为尽快启动中日自由贸易区的进程,要消除影响中日关系的政治障碍,既坚持自由贸易协定(FTA)的政治标准,又要将政治经济分开,消除不必要的猜疑和疑虑,对谈判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课题有充分的认识和思想准备。  相似文献   

11.
刘云 《中国报道》2014,(10):94-94
9月11日,中日韩首尔副外长级磋商未就三方首脑会谈做出定论,中日关系未来走向依然扑朔迷离。而在两年前的同一天,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致使中日关系骤冷,背离了中日三个政治文件的精神和原则。关系恶化导致两国民众敌对态度攀升,按前日本公使宫家邦彦的说法,“中日既不在和平状态,也不在战争状态;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敌人”,此为1972年邦交正常化之后中日关系的最低谷。  相似文献   

12.
何秀文 《魅力中国》2010,(33):259-259
2010年是中日建交38周年,38年来中日两国贸易合作关系作为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可喜成果。日本曾连续11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日贸易额在2006年首次突破了2000亿美元大关,但中日贸易结构仍较落后。同时,近年来,随着我国与日本双边贸易关系不断的发展,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日益加剧。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中日贸易之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正>要推动中日关系沿着正确的方向持续稳定前行,共同开创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合力打造亚洲发展振兴的新纪元。2022年12月7日至8日,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日本外务省支持,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O共同主办的第十八届北京—东京论坛,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成功举办。在为期两天的讨论中,来自中日两国政治、经济、外交、安全、媒体、数字科技等领域的200余位嘉宾,  相似文献   

14.
一种经济关系究竟会对两国政治与外交产生何种影响,至今仍没有主导性的意见.两国如果有一种密切的经济关系,那么政治与外交对抗的成本与代价随之增大,但有时紧张的政治与外交关系却并不一定导致经济济关系的全然破坏与萎缩,中日关系中"政冷经热"状况所表明的就是这样.  相似文献   

15.
宝耿 《上海经济》2006,(10):77-77
由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和同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小泉政权后中日关系展望”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9月23~24日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中国前驻日大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与交流基金会会长徐敦唁、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会长武寅、日本和平交流21世纪代表本泽二郎等60余名中外专家参加,会议由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蔡建国教授主持。其中”中日经济关系的展望及其对政治关系的影响”引人注目,与会专家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16.
中国资产价格膨胀与日本泡沫经济的比较与启示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近年来,中国资产价格上涨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这与日本泡沫经济前期的情况如出一辙。_良好的经济基本面、宽松的资金面和市场信心是推动中日两国资产价格上涨的共同因素。而中日两国长期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依靠间接融资的金融体制,成为导致两国资产价格膨胀的深层次原因。与日本相比,中国资产价格膨胀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化解,不会重蹈日本资产泡沫破灭的覆辙。但短时间内资产价格过快上涨,成为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的潜在风险,为此,中国应该积极总结日本泡沫经济时期的经验教训,从日本政府的应对政策中得出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中日邦交正常化,揭开了两国历史关系的新篇章,使具有2000多年交往历史、一衣带水的两个友好邻邦,在经历过一段不幸的短暂岁月以后,又恢复了正常交往。这是中日两国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两国卓有远见的政治家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是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的百年大计。“饮水不忘掘井人”,此时此刻,我们深切怀念为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做出巨大贡献的先驱们。没有他们在极其困难条件下的勇气与决断,中日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就会被延缓,就还见不到今天中日关系的丰硕成果。我们要发扬光大中日友好先驱者的开拓精神,把握历史机遇,在新的世界格局下开辟中日友好关系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日关系中的主要问题是:小泉首相连续参拜靖国神社,导致中日关系下滑;历史问题继续困扰两国关系;两国民众间的不信任感和互厌情绪在增加;交流协调机能逐渐弱化,两国关系中的问题解决起来难度加大。在推进两国民众相互认识、改善中日关系的过程中,两国媒体的作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试论日本历史认识形成的教育及文化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认识问题成为当前困扰中日关系的首要问题。仅从文化方面讲,中日两国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角度确实存在差异,但是这一说法无法成为让中国人理解日本政府否认历史甚至篡改历史的理由。中国民众对历史问题的敏感反应让许多日本人无法理解,直接导致了日本民众对中国持友好态度人数比例的下降。我想大多数中国人并不希望看到中日之间的矛盾升级到无法挽回的地步,我们决不推卸责任,但也不会放弃立场,本文仅就日本的历史文化教育对其国民历史认识的影响加以论述,希望能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20.
从中日综合国力的角度考察,2000多年来中日关系史的特点在于,两国从“中国强日本弱,以友好交流为基调的强弱型”关系到“日本强中国弱,以弱肉强食为基调的弱强型”关系,现在正向着双方都趋于强大的“强强型”关系发展。从中日经济基础的角度考察,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来,中日关系从当时的农业国与农业国的关系变为“农工型”(“农业中国、工业日本”)关系,又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变为“工工型”(“工业中国、工业日本”)关系。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从综合国力对比的角度考察中日关系绝非“模糊历史是非”,恰恰是抓住了两国关系的要害这就是中国在历史上对日本“以强扶弱”和日本在近代史上“恃强凌弱”。今后,中日关系走向强大的“强强型”绝非意味着两国必将走向对立或对抗。预计在今后较长时期将可能出现3种状态日本与中国及亚洲各国相互协调;日本继续自外于亚洲并与中国形成“强强对抗”;不能吸取侵略战争历史教训的日本方面的强硬导致刺激另一方转向强硬。从中日国家利益的分析看,两国关系形成“强强对抗”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