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国际收支涉外收入企业网上申报推广以来,进展顺利,对提高国际收支申报的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推广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推广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一、涉外收入企业网上申报推行工作中的难点(一)企业对于开展涉外收入企业网上申报的积极性不高。网上申报需要企业上网填报申报信息,相对于纸质申报企业只需提供相关信息,申报单由银行打印来说,企业感到不方便。若无明确要求必须由企业自行进行网上申报,此项工作很难推开。  相似文献   

2.
1.间接申报信息事后录入,导致涉外收入数据统计不准确。银行在收到涉外收入款项进行外汇收入业务会计处理时,申报系统未能实现业务数据直接向国际收支申报数据的转换,而是事后制作涉外收入统计表,据以逐笔录入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系统,在统计表的制作和数据录入过程中,申报信息不可避免地出现遗漏、错误,导致银行统计数据统计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3.
《南方金融》2001,(12):4-5
记者: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是何时实行的,它有什么意义? 负责人: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是从1996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1995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以行长令的形式公布了<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该制度对推动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我国宏观经济监测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强调了进行国际收支申报是涉外交易主体应尽的义务,明确规定凡是通过我国境内银行办理涉外收付款的行为,都必须进行国际收支申报.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国际收支远程申报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满足我国加入WTO后对国际收支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提出的更高要求,进一步缩短申报周期,提高国际收支数据信息的利用率,确保《国际收支涉外收入5个工作日申报制度》的顺利实现,我行开发了河北省国际收支远程申报系统,该系统经测试、试运行后已在河北省范围内推广使  相似文献   

5.
(1)申报制度认识模糊。外汇指定银行申报人员对于《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实施细则》、《通过金融机构进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的业务操作规程》等规定掌握不准,比如把5日申报误以为涉外收人的涉外支出的申报都是5日期限。  相似文献   

6.
徐珍 《福建金融》2002,(6):28-29
国际收支涉外收入申报期限的缩短,对提高我国国际收支统计申报数据的使用效率将起重要作用。但目前国际收支申报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文章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较好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1999年5月份,郑州分局通过间接核查发现,省某外贸公司共计有5笔涉外收入逾期申报,占比较大。对此,局在筛选中作为重点查处对象进行处理。处理之中,该公司依旧我行我素,置之不理,在分局第二次间接核查中又连续发生5笔涉外收入逾期未申报的违规行为。为维护国际收支统计的严肃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外汇》2015,(9):44-44
Q:境内A公司采购境外某公司大量原材料获得该公司年度返利,进行国际收支申报时,该笔收入是否应申报在服务贸易项下?A:根据《涉外收支交易分类与代码(2014版)》,货物贸易的销售返利应申报在二次收入(经常转移)项下的其他二次收入(经常转移),交易编码为424000。Q:境外某非居民企业所拥有的船舶在我国港口某居民企业添加润滑油以维护船舶运输。该笔业务在进行国际收支申报时。  相似文献   

9.
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中存在五大问题亟待解决。一是政策法规理解上存在不一致。新旧版《通过金融机构进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的业务操作规程》都要求银行解付或贷记入账后进行申报或统计,各银行理解为,涉外收入只要没有解付入账,就不需要统计和申报。二是银行服务创新造成申报主体申报义务流  相似文献   

10.
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自1996年1月1日实施以来,不断发展完善。国际收支统计、分析和预测已逐渐成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从2002年3月1日起,江苏省实施国际收支涉外收入申报的期限由原来的25个工作日缩短为5个工作日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大大地提高了国际收支申报效率和质量,效果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1.
国际收支申报统计制度,从1996年实施至今已有8个年头,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改进,各项制度日臻完善。2003年10月,随着新的出口核报系统的推出,在贸易进出口核销方面都实现了全面利用国际收支涉外收支系统数据开展核销工作,使得国际收支对公收入、支出申报的准确性、完整性、实效性得到有力保障,对公申  相似文献   

12.
非现场外汇监管的手段与目标:(一)充分利用好国际收支统计间接申报信息资源,实现对银行、企业和个人办理外汇收支活动实施多方位有效监管。通过国际收支统计间接申报数据可以实现对银行办理企业居民国际间外汇收支的全部内容进行监测,根据监管需要对外汇收支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分析和预测,查询所需信息。利用间接申报信息掌握银行办理每笔外汇收支业务的详细情况,可以达到对银行、企业的外汇收支活动双重监管。一是对资本项下外汇收支的监管;二是对贸易项下外汇收支的监管;三是对非贸易项下的监管。  相似文献   

13.
从3月23日武汉市地税局涉外税收管理局与招商银行武汉分行联合召开的“企业网上申报税系统推介会”上获悉:足不出户便可轻松报税已不是天方夜谭。武汉市地税局涉外税收管理局在对武汉广场管理有限公司等十户涉外企业试行“企业网上报税系统”基础上,今年扩大网上申报的覆盖面,正式向全市涉外企业推出这一电子报税新举措。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我国国际收支申报发展历程的回顾及对现阶段国际收支申报工作存在问题,提出利用现代技术,开展网上申报,满足国际收支申报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要求,以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经济全球化新形势。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本外币正向利差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驱动下,因私涉外收入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据统计,自2003年起,辽宁省因私涉外收入连续三年呈逐年高增长趋势,年平均增幅达30%以上。其间某些申报的资金性质令人置疑,影响了国际收支数据统计和分析的真实性和准确件。加强和完善对个人收支汇兑的监测与管理已成为外汇管理部门亟需解决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林敏 《福建金融》2000,(9):34-34
国际收支间接申报自1996年1月1日开始执行,至今已有4年多的时间,各项措施、制度及电脑软件系统已日臻完善,对国际收支统计、外汇管理工作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从基层外汇局的实际工作情况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完善。  一、主要问题  (一)一个地区的国际收支间接申报无法全面反映本地区的国际收支实际情况,两者有较大偏差,给国际收支分析带来一些困难,特别是一些大城市的卫星城,这种现象更加明显。主要原因是辖内企业在非辖内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数额较大,而这一部分数据是不在本地区国际收支间接申报中反映的…  相似文献   

17.
一、国际收支专项核查之重要性1.加强国际收支专项核查由国际收支统计的重要性决定国际收支统计是一国对本国国际收支状况作出正确评价和判断的基础,是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依据。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的数据比较全面,交易内容、项目详尽。系统包含了对公、对私的每一笔涉外交易,所采集的数据是原始的逐笔数据,收入和支出的要素比较齐全;具有较强的统计分析功能,相比其他外汇监测系统,国际收支统计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加强国际收支专项核查是由专项核查的优势决定的为了提高跨境收支监测水平,充分发挥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数据资源的作用,国家外汇管理局逐步加强了专项核查,通过就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内某类异常数据或关注数据,进行专项核对,并进行现场核查。不仅可提高数据质量,同时更可对此类资金进行跟踪调查,掌握分析其变化趋势和异常情况,以便于为宏观决策提供一定依据。3.新版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为加强专项核查提供了可能新版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不仅整合了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和进出口核销的数据采集范围,统一了境内银行涉外收付相关凭证,有利于减轻银行、申报主体的工作负担,而且结合业务使用需求对国际收支交易进行详细和科学地分类与编码...  相似文献   

18.
自1996年1月1日实施新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以来,国际收支统计在数据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国际收支统计已成为国家外汇管理政策制定和决策的重要依据。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涉外业务的增多,跨境外汇资金规模进一步扩大,国际收支统计在维护我国国际收支平衡方面变得日益重要。最近,我们对基层银行国际收支统计进行了全面核查,发现仍存在一些不尽完善的方面。  相似文献   

19.
《中国金融电脑》2004,(6):27-27,39
该项专题的攻关任务是研究涉外收支交易分类与代码的具体格式以及数据要素的内容,设计科学、合理的涉外收支交易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并制定国际收支电子申报业务数据规范。  相似文献   

20.
李玲青 《中国外汇》2015,(15):28-29
新出台的27号文,通过明确申报原则和简化申报流程,减轻了申报主体和银行的负担;同时,也对银行工作提出了新要求。2015年7月1日起,《通过银行进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业务实施细则》(汇发[2015]27号,以下简称《实施细则》)正式施行。《实施细则》出台的主要目的是规范涉外收付款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业务,明确申报原则和简化申报流程,切实减轻申报主体和银行的负担;同时,实现对原有相关规范性文件的梳理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