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它没有内容。如果离开哲学的话,人生是盲目的,人生便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在哲学和人生之间我们要找到一种属于我们每个人的信仰,为我们的人生指明方向,给我们的灵魂提供一个可以寄托的精神家园。对我们每个普通人来说,学习哲学的意义在于指导我们的人生,哲学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永恒不变的信仰,哲学是不断地引领我们走向释然,不断地引领我们走向个人心灵解放的一种过程。  相似文献   

2.
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使我们有必要对哲学的传统观点进行一番深刻的反思。本文通过对哲学的重新审视,对哲学进行了重新定义,并对其理论体系进行了全面地构架。指出哲学是关于理念的体系,是由元哲学、类哲学和科哲学三个层次构成的。这就不仅概括了传统哲学的内容,而且也为未来哲学的发展开拓了无限的空间。同时通过对哲学与科学、信仰关系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哲学的“准科学”和“准信仰”的性质,排除了以往把哲学等同于科学或信仰的诸多错误,这些都无疑对推动哲学研究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住与一九三七年七月完成的一篇理论性文章。副标题叫做"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实践论》以"实践"为目的和工具,全方位地讨论了"知"和"行"的关系,为我们揭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是一种真正的实践,它区别于庸俗的实践,以现实性为前提,但是一刻也不能离开指向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具有鲜明指向性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也是具有鲜明指向性的。  相似文献   

4.
当2007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时光的快车毫不留情地结束了一段过去,如期地宣告新岁的开始。钟声是一个标志:告别昨天,走向希望。所有的情感,都随着钟声摇摆,都随着钟声飘荡。钟声成为一种寄托,成为一种希望。2006年,我们曾经付出了艰辛:每次新颖的选题,每篇精美的文章,每个实用的项目……这些无不倾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血。  相似文献   

5.
道德信仰是信仰的一种基本模式,与人类的发展密不可分,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分析当代中国社会道德信仰条件论证了信仰的内涵和当前的形势,分析了信仰丢失的复杂原因,从道德信仰哲学特点开始,集中道德信仰主体,实践三个角度,讨论了道德信仰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人都有超越有限、追求无限的一种精神渴望,即追问终极问题的倾向,科学解答了我们身边绝大多数难题,但把终极问题留给了宗教、哲学。在这方面,哲学与宗教同源,都是出于人的终极关怀的需要,哲学与宗教异性,哲学诉诸理性,宗教诉诸信仰。但哲学的终极关怀,是人类精神的真正家园。只要有人的理性,智慧存在,哲学的追问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就会永不停止。  相似文献   

7.
枣不仅是民间喜爱的一种果品,更重要的是它在诞生礼、成年礼、婚礼、丧礼等仪式中承载着驱邪避祸、生育信仰、生殖崇拜、成仙等信仰观念,人生礼俗也通过枣的物质特性传达着其在仪式过程中的丰富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就是大学生群体基于法律价值良好而对过法律生活的全身心认同。大学生要"努力树立法律信仰"已成为国家意志。这是因为大学生树立法律信仰有利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真正建成,也有利于大学生自身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自律意识以及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宗教信仰是高度个体化的,它依赖于独一无二的个人经历。任何科学家又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下,科学家信仰宗教不是个别现象,我们应该从哲学的角度,理论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无题     
去年4月,汪国真英年早逝,网络上顿时缅怀成荫.人们正忙于各种人生俗务,突然因为一位诗人的离去而不约而同地停下匆匆脚步,远离喧嚣,静下心来,一面缅怀故去的诗人,一面倾听自己的内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时代现象.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汪国真“小清新”风格的诗歌席卷全国,轻抚着当时那个时代人们的心灵,他曾以充满阳光和温暖的“心灵鸡汤”式的隽永诗歌引领一代人“微笑着走向生活”,“在坚忍中积蓄力量”,克服人生的种种挫败,因而汪国真及其诗歌被篆刻在一代人的青春记忆里.随着诗人的早逝,记忆之门被重新开启,人们籍以重温旧时光,有人用“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来完成自我激励并踏实前行.  相似文献   

11.
"永恒"这个主题一直在宗教哲学中备受关注。阿尔弗雷德·丁尼生(1809-1892)是继诗人华兹华斯后的桂冠诗人,毕生创作了499首诗歌。其131首的组诗《悼念集》被视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哀歌之一。此诗为了缅怀其挚友A.H.哈勒姆而作,不仅传达了诗人对不朽的精神追求,以及其人生哲学,还呈现出诗人探索"永恒"问题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2.
主体性强调人的意识、情感、意志等精神性因素的表现及功能,它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哲学角度来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的主体性,改革前呈现集体主体性;改革后则更多表现为个体主体性.本文欲在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下分析他存在的合理性,同时指出人类理性发展所需要的主体性原则.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入的精神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精神境界有较大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人的精神生活问题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思想层面上看是受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从现实层面上看是受科技、全球化、社会转型三者的负面效应以及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影响所产生。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生活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生代农民工这一庞大的特殊社会群体,被首次写入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伴随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深层次矛盾的不断加剧,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生活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在阐述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问题主要表现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问题的主要根源,提出了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问题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由来及其理论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体现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它以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核心,以健全村民自治制度为保证,以发展生产夯实农村的物质基础,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坚持市场化、法制化、非农化、民主化,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力戒形式主义、浮夸攀比之风,循序渐进地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波普尔以达尔文主义进化论为基础,将知识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进化论结合起来,以实现客观知识、猜测性知识与进化知识的统一。从达尔文主义进化论的视角反观波普尔的物理世界、精神世界、客观知识世界三个世界的关系,对于厘清和全面认识三个世界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政府发挥作用,要合理区分政治领域、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三者的界限,要爱护艺术家们的创造性,要因势利导。政府在首都文化生活中最关键的作用就是铸造“首都之魂”———打造北京的文化品牌。人们对文化共同价值观念的确定,成为凝聚和激励城市各阶层群体的重要的精神力量,从而为建设首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文化是城市之魂,失去自己的文化,就失去了自己的个性特征,乃至一种精神。文化也是生产力。必须充分认识文化的经济功能和经济的文化含量;充分认识没有文化的经济是没有前途的,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8.
北京精神的产生是当代中国精神文化发展趋势的必然产物,它蕴含着北京丰厚的历史文化,高度概括了时代精神,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北京精神代表着北京民众文化发展的主流走向。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人的知识和技术将成为经济生活的主导因素 ,人力资源作为最主要的生产力构成要素 ,将推动生产力的革命以及未来经济的新格局。会计决定于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 ,同时必须服务于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 ,人力资源会计将成为倍受人们重视的会计领域。本文试图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目标、核算内容及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