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3年中国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平坦化上行,高评级信用利差收窄,信用债等级间利差拓宽。展望2014年,资金面仍将维持紧平衡,利率债供给压力将小幅增加,国债收益率曲线小幅陡峭化下移,下半年市场表现好于上半年;在信用债市场,随着下半年市场收益率水平下行和信用债供给的增加,高评级产品利差将会拓宽;中低评级债券受信用风险事件和交易所重启IPO影响,等级间利差也将拓宽。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金融体系的直接融资对间接融资的替代进程,信用债发展成为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刚兑的打破,也让监管层和市场参与者更为清楚地看到信用债融资目前仍存在的一些问题。文章从规模、券种、成本、区域、行业、企业、评级等多个角度深度刻画信用债一级市场融资现状,并从监管、地方和发行人层面提出了信用债融资的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3.
《银行家》2011,(6):12
信用债占比偏低、信用产品市场发展迟缓是中国债券市场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投资人信用风险分散和对冲机制缺乏是中国信用产品市场发展迟缓的主因。创新推出信用履约保险产品,积极培育信用衍生品市场,稳步推动资产支持证券和抵押债务凭证产品的创新发展,是推动中国信用市场发展的关键。构建包括信用债、资产支持证券、抵押债务凭证、信用衍生产品在内的信用产品体系,建立适合信用产品现券与衍生产品交易的市场体系,是我国信用产品市场建设的长远目标。加强对高风险信用产品市场监管、审慎防控信用产品市值泡沫、  相似文献   

4.
信用债结构化发行扭曲债券市场定价机制、助推信用下沉,加大了金融系统风险。信用债结构化发行的根源有信用分层下弱资质企业合规发行困难、高收益债券市场尚未发展起来、市场激励机制存在漏洞以及监管协调性有待提高等。解决信用债结构化发行问题应该在强化关联方认购披露、鼓励发展高收益债券市场、完善市场考核和自律机制、提高监管协调性等方面发力。  相似文献   

5.
伴随金融体系直接融资向间接融资的替代进程,信用债发展成为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自2014年刚兑首次打破以来,债券市场经历了数波信用违约潮的冲击,令实体企业尤其是民企和中小微企业的融资能力受到影响。这其中既有经济周期与监管加强的因素,也有信用债市场自身机制不完善的原因,例如,投资者保护力度有待加强、区域防范金融风险和维护声誉意识薄弱、高收益债市场尚未成熟、信用评级行业未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等等。为营造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需要从上述层面多措并举、对症施药,不断健全和推进信用债市场建设,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本期中,本刊组织专题,聚焦信用风险降解和信用债市场有序发展作深入探讨,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文章回顾了2014年以来信用债市场发行主体结构变化情况。指出从行业、企业性质、区域等维度切入,可发现信用债市场存在“城投化”、“国企化”以及区域集中度上升的趋势。归因来看,宏观经济及行业景气度变化、融资政策的差异化作用、信用债市场品种有待完善,以及外部评级失效导致投资机构采取规避策略等均有一定影响。最后,文章从发展高收益债市场、完善债券市场相关法规制度、严格评级行业监管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信用债市场主动管理逐渐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在深度投入信用债市场主动管理之前,投资者须明确主动管理所能带来的超额收益空间,以确定是否有必要进行主动管理。文章基于中国债券市场,考察不同信用债主动管理策略的潜在收益空间,发现依据久期、评级和资本结构择券带来的收益空间最大。短久期和低评级的债券在长期范围内更容易实现高额收益,而基于行业轮动的择券在某些短期经济波动中,尤其行业基本面发生变化时,可能会带来超额收益,但长期来看,其提供的超额收益有限。因此,文章研究信用债市场的主动管理可为我国信用债市场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我国信用债定价与成熟市场国家信用债定价存在显著差异,并未随着经济周期运行中违约风险的变化而产生明显调整。研究发现,我国市场主体普遍存在对信用债刚性兑付的预期,且倾向于采用信用债进行套利交易,这种行为导致信用债信用利差更多体现的是市场流动性溢价,而非信用风险溢价,因而反映市场流动性状况的货币市场利率水平、波动性对信用债定价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而模糊了对手方信用的中央对手方的质押回购制度安排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企业债券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信用债违约事件不断增多。本文利用2014~2020年的信用债券数据,采用离散时间风险模型等方法,系统考察了短债长用对企业信用债违约的影响。研究发现:短债长用显著提高了企业信用债的违约概率,在替换变量和估计方法,并考虑内生性问题后,结果依然稳健。进一步,考察外部监督的作用发现,企业上市、外部审计以及信用评级等外部监督机制,均可有效降低短债长用对信用债违约风险的影响,尤其是审计意见的作用最大。本文对防范企业信用债违约具有参考意义,并为化解信用债违约风险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证券导刊》2008,(9):50-50
随着市场的持续震荡,债券型基金"避风港"效应得到了市场的普遍认同,新年以来9只债券基金陆续获准发行,成为近两年少有的债基风景。在延续传统债券基金"股债结合"投资方式的同时,部分债基的投资方向和策略进行了再度升级。以工银信用添利债券基金为代表的新型债基,首次将公司债等"信用类"资产大比例纳入投资组合中,其"打新+信用债"的升级投资模式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1.
蓝天旻 《新金融》2016,(9):38-41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及资本账户开放进程的加快,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重要进展,熊猫债市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5年以来,熊猫债的发行主体范围进一步扩大,发行规模大幅增长,已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熊猫债市场的发展情况以及影响熊猫债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了当前人民币国际化及国内债券市场开放背景下熊猫债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机遇,并对推动熊猫债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财经热点     
中债登预警信用债倒债风险1月6日,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发布"2012年银行间债市年报"。该年报警告称,随着信用债市场的超速发展,特别是城投类债券的迅猛扩张,2013年信用债爆发倒债危机的可能性将会加大。城投债潜存的风险仍然不容忽视,同时,地方政府为城投债提供隐性担保已经成为市场默认的潜规则。对此,中债登建议,放开商业银行承销城投类企业债,银监会定期公布地方融资平台判断标准,城投债适时向市政债转型,将地方政府的隐性担保显性化。  相似文献   

13.
郜彦伟 《证券导刊》2014,(16):89-95
随着债券市场的发展,随着更多低评级主体发行信用债以及大量的存量债券评级的不断下调,中国的高收益债市场正在加速形成。虽然高收益债存在高风险,但无疑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博弈机会,我们过去的研究对认识当前的高收益债投资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但是海外借鉴必须结合本士实际,本文针对中国高收益债市场的基本情况进行深入探讨,以高收益公司债为蓝本,并对高收益债的风险收益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以便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可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发展历程及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直接原因是高赤字,根源在于欧元区经济失衡,投机炒作、救助迟疑使危机恶化,欧债危机将对国际金融市场、经济复苏、欧元地位等产生重大影响,也对中国管理主权债务、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亚洲货币合作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5.
次债危机以及正在蔓延的欧债危机,让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金融市场表现出对现行国际评级体系的不满。而在"炮轰"和斥责的同时,中国评级业更要深刻反思并引以为鉴,加强对本土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评级,提升信用风险预警的准确性和信用评级的专业性,更好地承担起我国资本市场信用服务和社会信用安全的责任。为此,本期专门策划一组"民族信用评级发展特别报道",通过传递金融监管部门的声音、国内评级公司负责人的言论以及业内专家学者的建议,总体展示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成就,思辨发展问题,提出改革方案,进而将中国信用评级思想理论和实践推向新的高度,使民族的评级机构"直起腰杆",在国际舞台上彰显魅力!  相似文献   

16.
<正>2022年末银行理财产品遭遇大规模赎回,信用债被持续折价抛售,信用利差急速走阔。理财赎回冲击折射出我国信用债市场长期以来在深度和流动性方面的不足。文章试图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分析该现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就如何促进信用债市场长足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信用债违约事件不断出现,从利息违约到本金违约,从私募债违约到公募债违约,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信用债品种.违约事件频发背后,反映出我国信用债市场违约风险分担和市场化处置机制不完善、监管与信息披露机制不足、信用评级机构评级质量不高等问题.本文深入剖析了信用债违约背后所呈现出的共性特征,并对信用债违约风险防范方面存在...  相似文献   

18.
通过构建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模型,研究2014年中国出现的实质性债券违约以来信用价差特征。研究发现:信用债利差明显存在两个区制,2014年上半年和2016年4月后,信用价差增加,波动加大,与其余时段呈现为另一区制,说明信用债打破刚性兑付以来,中国债券市场进入一种新的风险溢价模式。同时,信用价差与利率期限结构及股指相关性显示,信用价差变化与经济周期波动密切相关,中国信用债市场逐渐能够反映经济周期信用风险溢价。  相似文献   

19.
连立帅  朱松 《金融研究》2023,(10):125-144
如何完善对债券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从而提升信用评级质量、促进评级行业高质量发展,是国内监管机构迫切关注的问题。2021年开始我国调整了债券发行强制评级要求,在保留对主体评级强制选择的同时,将债项评级的选择由强制调整为自愿,这一政策的实施,将长期影响评级市场的竞争格局以及评级机构的迎合行为。针对强制评级政策的调整,本文研究发现:取消债项强制评级后,保留债项评级的发行人数量与债项评级质量均下降;而当评级机构声誉较高时,信用评级质量下降程度较低。异质性分析显示,上述关系主要存在于评级机构竞争程度高、客户重要程度高及首次发行的情形。本文还发现,取消债项强制评级后,保留债项评级的发行人评级膨胀,会降低债券融资成本,表明债券市场并未充分意识到信用评级存在膨胀问题,促使发行人寻求虚高信用评级。本文的结论表明,取消债项强制评级政策一方面会增强评级机构之间的竞争程度及评级机构的迎合动机,短期降低了信用评级质量,但另一方面债项评级的选择由强制调整为自愿之后,评级市场的声誉机制能够发挥作用,长期而言有利于“市场驱动”的信用评级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20.
《证券导刊》2013,(20):15-15
伴随资金面紧张局面的好转,以及5月汇丰PMI指数跌破荣枯线,信用债市场继续回暖。理财专家表示,资金继续宽松加之经济仍无明显起色,信用债基本面仍然良好。因此,其正在发行的诺安信用债券一年期定期开放债券基金将重点关注信用债投资机会,尤其将利用自身特点寻找具有票息优势的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