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论证表明现有测算跨地区边界效应的文献关于市场一体化的前提假设可能不成立,且实证分析中还存在数据的加总偏误和样本选择偏误等问题。本文选取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长三角15个城市224个市场37种农产品的161个周度价格及成本数据,在一价定律的框架内重新考虑地区间市场分割情况,运用断点回归方法对省际边界和价格差异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价差变动来源于成本差异和利润差异的变动,跨边界市场分割程度更大;(2)控制了当地市场供给和需求特征后,长三角地区省际边界效应显著存在,上海-江苏、上海-浙江和江苏-浙江的边界效应分别为42%、45%和32.4%;(3)由于跨边界农产品零售市场的分割程度比较大,本文估计的边界效应值只能反映真实边界效应分布的下界。经检验,本文断点回归设计有效,实证结果稳健。  相似文献   

2.
《经济地理》2021,41(3):126-135
推动城市经济互动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要求之一。基于网络构建、模块度估计、变异系数(CV)等方法,利用生产性服务业的总部分支企业数据识别长江经济带边界效应的空间特征,继而从多维边界效应、城市发展水平两大层面,构建影响长江经济带城市网络联系的多维机制定量分析框架,运用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进行实证。研究发现:(1)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城际联系依然存在顽固的边界效应,且在不同行业表现不同。(2)城市网络的分割发展特征是多维边界与城市发展水平综合作用下的结果。行政、政策、自然和文化等边界在其中发挥着强弱不等的阻碍作用。城市发展水平是与边界效应相抗衡的推动力。(3)不同服务业的影响机制存在一定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3.
运用Barro回归方程结合重力模型,以边界区县域为研究对象,对沪苏浙2000—2009年的边界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沪苏浙边界表现出一体化趋势,但边界效应对县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存在一定的阻碍作用;从变动态势来看,沪苏浙边界效应既呈持续下降趋势,各省市间又表现出不完全相同的时空演化过程;交通条件的改善促进了沪苏浙区域一体化进程,但对边界效应的影响又表现出一定的显著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在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框架下,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规模主要受到聚集经济的影响,市场拥挤效应不显著,由于聚集经济的存在,城市规模具有自我膨胀的趋势。不同等级城市规模的研究也印证了以上的结论,并且,城市规模越大,聚集经济效应就越大,城市自我膨胀的趋势也就越显著。  相似文献   

5.
《经济地理》2021,41(1):66-73
基于长江三角洲42个城市2000—2017年面板数据,在对城市群经济格局演变分析基础上,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城市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进行测算与分解。研究发现:尽管长江三角洲GDP空间分布呈现相对稳定的"核心—边缘"格局,但2000—2017年不均衡指数的下降表明扩散效应的显现。经济增长呈现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表现出较强稳健性,但不同因素的效应存在差异,特别是间接效应差异更为明显。基于空间计量的空间溢出效应分解发现,核心区溢出效应显著大于边缘区,且随着一体化进程推进,溢出效应也出现明显增强;空间溢出效应随距离增加呈现"倒U"型趋势,超过400 km后溢出效应仍然较强的现象,表明一定范围内城市数量增加,有利于有效发挥空间溢出效应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增长。  相似文献   

6.
特征价格模型的发展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征价格模型因为其完美的理论思想而成为国际上普遍使用的分析异质品价格和特征关系的主要方法.本文通过对国外核心期刊上一百五十二篇特征价格法相关文献的检阅,梳理了国内外特征价格模型及指数编制的研究现状,对特征价格模型的功能进行了总结性定位,认为特征价格模型的功能主要在于:异质品价格指数的编制,异质品价格预测、价值评估或产品定价,异质品价格影响因素分析,非市场因素的经济效应的检验及对传统经济学模型的改进五方面.文章最后以住宅为例,归纳总结了特征价格法在研究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市场细分;二是特征变量选择和量化;三是模型形式选择;四是模型估计方法的研究;五是指数编制中的问题.这些研究对象为未来特征价格的研究提供了可行参考.  相似文献   

7.
《经济研究》2017,(9):165-181
本文以两个相互独立的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微观家庭调查数据库为数据基础,在采用多重估计方法对流动性趋势进行估计的基础上,引入流动性分解方法对代际流动性趋势的构成进行分解。估计结果显示,我国代际流动性呈现的"倒U型"趋势,在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中都同时存在;约20世纪60年代前出生的子代,代际教育流动性呈现上升趋势,对于在60年代中期后出生的一代人,其代际教育流动性呈现下降趋势。对代际流动性趋势构成的分解结果显示我国的代际流动,主要来源于增长效应,即由社会阶层分布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所引起的流动,是社会总量发展的结果;排序效应所引起的流动性水平次之;离散流动对总体流动性贡献不大。增长效应的变化趋势是总体代际流动性变化趋势的主导因素;将增长效应从总体流动中剔除后,代际流动性的变化趋势变得较为平稳。  相似文献   

8.
异质信念、通货幻觉和我国房地产价格泡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地产基本价值是由其未来的现金流(即租金)和贴现率决定的,异质信念与通胀幻觉分别从投资者对房地产未来现金流分布的信念差异和对贴现率的估计偏差两方面解释了房地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机制。本文基于1994~2010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季度数据,利用时变现值模型估计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基本价值,进而给出房地产价格泡沫,并检验中国房地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异质信念和通胀幻觉都勾勒出了中国房地产价格泡沫形成的画面,但相对于通胀幻觉,异质信念是中国房地产价格泡沫形成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现代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行政边界效应则是造成市场分割的重要原因。与现有文献不同,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地级市间增值税发票计算的城市间贸易流量数据,在因果推断框架下对我国省际行政边界效应进行了估计和分解。结果显示,我国省际行政边界效应平均约为4.45倍,即省内相对贸易份额约为省际相对贸易份额的4.45倍。这个结果明显小于欧盟内部的国家间的行政边界效应。中我国东中西部的省际行政边界效应逐次递增,并且相比于商品市场,劳务、服务等要素市场的边界效应更大。本文也用现有文献的主流方法进行了估计,并与文献中已有的估计结果对比。本文采用的数据和估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使用省际贸易流量数据和引力模型估计可能存在的偏误,有助于科学评价我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展和经济体制改革成效。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1997-2010年我国31个省市的房地产价格和居民消费等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利用标准理论模型和拓展理论模型建立研究房地产资产财富效应的动态面板数据实证模型,并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来测度中国房地产资产的财富效应。结果显示,我国房地产资产价格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即房地产资产具有财富效应,但是中部和东部的财富效应高于西部地区;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房地产财富效应呈减弱趋势,2004-2010年的房地产资产对居民消费的长期弹性系数值显著小于1997-2003年的该值水平,下降达到4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1.
大城市的企业是否支付更高的工资,历来是极具争议的问题,产生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在于城市规模对劳动者工资产生的外部性发生着动态变化.本文通过匹配《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同时借助中国人口普查分区县数据,系统估计了2000-2009年间城市规模带来的制造业企业劳动力工资溢价情况.研究发现:(1)中国的大城市存在显著的工资溢价效应,但工资溢价从2000年到2009年呈下降趋势,这一结论在控制了企业劳动者的个体特征、企业的选择效应以及城市规模与劳动力工资之间反向因果关系后仍然成立;(2)城市规模的工资溢价效应呈现从西到东逐渐递减的特征,再次说明中国城市化进程存在发展滞后和户籍制度掣肘等问题;(3)城市规模的工资溢价效应不断下降的两个渠道可能是:城市规模对本市、周边企业的溢出效应不断下降和大城市企业的工资增长速度逐渐变慢.本文的研究结果对理解中国城市化进程以及推动中国城市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农产品价格传递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基于2005-2008年6月的月度数据,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农产品价格的传递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升值将显著提高农产品价格水平;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农产品价格的传递效应具有由短期波动到长期均衡的自我修正的动态机制;给定一单位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的冲击,该冲击对农产品价格呈现平稳的正向响应趋势。因此,为稳定农产品价格,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使得人民币维持在基本均衡、合理的水平上。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我国2009—2014年34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围绕房价收入比的变化对大中城市进行分类,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面对房价波动所产生的财富效应,以此来考察城市住房价格波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房价上涨对居民消费产生较强的挤出效应,但在不同类型的城市中存在结构性差异.在房价收入比上升的城市不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在房价收入比下降的城市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同时,在研究过程中笔者考察城镇化建设、产业结构变动和人口增长对房地产财富效应的影响,并基于此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异质性偏好假设下,收入分布变迁会对总消费产生水平效应、规模效应和分配效应三方面影响。基于2002年和2007年的CHIP微观调查数据的门限回归的异质组群划分,对收入分布变迁三个效应的度量结果表明:水平效应对总消费变化的影响占主导地位,规模效应由于组群间由高到低的人口回流也体现出对总消费的一定抑制作用,组间分配效应虽然各组差异较大,但整体上作用微小,收入差距并不像想象中对总消费的影响那么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消费结构内部差异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地域辽阔和经济转型,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之间的消费结构差异的存在以及存在怎样的内部差异,是涉及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难解之谜.文章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中国六个大城市的消费结构,通过组别因子量化分析了各城市消费结构的内部差异,通过时间因子定量分析了这些大城市消费结构的总体变动趋势.实证结果表明,组别因子和时间因子都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固定效应模型拟合结果既优于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又在大多数情况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  相似文献   

16.
文章探讨了国家级开发区扩容政策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并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测度开发区和城市资源配置效率,采用得分倾向匹配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开发区升级改善了国家级开发区的资源配置效率,此结论在考虑了识别假设条件和其他可能干扰估计结果的因素后依然成立。开发区升级的替代效应对省级开发区资源配置的影响并不显著,示范效应则改善了省级开发区的资源配置效率。开发区升级并未改善城市资源配置,但提升了城市平均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中国30个省市区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对其2002-2011年间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经验测度其空间效应,得到如下结论:首先,2002-2011年间中国城市化水平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但仍低于当前中国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与三大经济板块的发展相类似,出现东部高于中部和中部高于西部的格局,且各板块内部也存在特定的差异.其次,城市化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经历着“M”型发展趋势,各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空间依存度整体呈现下降的状态.最后,从三大区域城市化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来看,东、中部地区呈现上升的趋势,西部地区处于下降的趋势;东部地区城市化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在区域内部,劳动力、资本及技术水平均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刘朝  朱于珂  覃昌雄 《技术经济》2019,38(4):114-128
使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2002—2016年中国30个省市公路交通能源环境效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与空间误差修正模型测算公路交通长期和短期能源回弹效应。研究表明,公路交通能源环境效率存在显著的区域和时间差异,以能源服务对能源环境效率的弹性作为能源回弹效应的度量指标,能源回弹效应值较低。长期内,客运交通与货运交通能源回弹效应分别为9.16%~10.14%与23.44~25.8%;短期内,客运交通能源回弹效应不显著,货运交通能源回弹效应为13.72%。能源环境效率提升所带来的能源节约并未被能源回弹效应大幅度折抵。以能源服务对燃料价格的弹性作为能源回弹效应的度量指标,客运交通与货运交通短期能源回弹效应分别为68.22%与71.68%。能源回弹效应的空间溢出效应作用显著:长期内,邻省燃料价格每下降1%,本省客运周转量增加0.4365%,货运周转量增加0.68%;短期内,邻省燃料价格每下降1%,本省客运周转量增加0.4119%,货运周转量增加0.6977%。  相似文献   

19.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价格动态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争为 《经济评论》2012,(4):128-134
本文采用单方程动态分布滞后和VAR两种模型,实证估计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价格总指数的动态传递效应。研究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价格传递不完全,其动态特征为先快速完全传递,然后逐步回调,1年累积传递率约为0.5。长期的人民币汇率出口价格传递率呈上升趋势。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边际成本无显著影响。这意味着汇率不完全传递削弱了人民币汇率调整的支出转换效应,但人民币的持续升值长期来看会提高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调节作用。我国出口普遍选择美元计价且对出口市场依赖性强的特点使我国出口定价行为更多反映了供给而非需求方面的因素,我国出口商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能力非常弱。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4—2018年黄河流域92个地级市的数据,从人口、土地、产业视角运用空间联立方程考察了城镇化与生态效率的交互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揭示了城镇化与生态效率的双向影响以及不同边界邻域下的非对称关系,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城市生态效率在逐渐提高的同时,各城市间生态效率差距也在扩大。人口、土地和产业城镇化呈现出逐渐递增的趋势,并且产业城镇化的发展态势更好;城镇化进程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均为正效应,邻近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均为负效应,且随着邻域距离扩大而衰减;生态效率对城镇化总体上呈现负效应,但在不同边界邻域下生态效率的溢出效应差异显著。当距离达到200 km以上,邻近地区生态效率对本地人口城镇化的溢出效应由负变正,对土地城镇化的负向效应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对产业城镇化的影响在200 km以内呈现正向溢出效应,200 km以外呈现负向效应并逐渐显著。因此在合理的区域范围内构建“本地-邻近”联动效应从而推动黄河流域地区生态效率的改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