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如何看待农业至关重要,但对农业的认识问题还远没有解决。具体表现为邓小平提出的农业根本论——农业是社会稳定与发展根本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相反,作为典型计划经济理论的农业基础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人们的认识中仍占据着统治地位。农业基础论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理论,而非经济规律。农业基础论是我国独有的以工业剥夺农业为实质性内容的典型的计划经济理论。农业根本论是邓小平农业思想的精髓,是客观规律的理论表现。邓小平把农业定位于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根本,简言之"农业是根本"。我们可以称之为农业根本论。如果说马克思看农业着眼于社会发展,那么邓小平看农业则着眼于社会的稳定。在邓小平的治国理论中,稳定压倒一切,  相似文献   

2.
论毛泽东关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思想程崇仁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应怎样搞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发展经济学界从本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经历了二、三十年的时间,才获得比较全面的认识。在“唯工业化”论盛行的50年代,农业的重要性开始被认识,提...  相似文献   

3.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为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所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年间,有$%次中共中央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问题的专项决议,集中反映了全党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深邃思想、创新意识和精神风貌。一、与时俱进:农业基础论的创新农业基础论,古今中外早有论述。#%%%多年前的孟子说过一句很好的话:“民以食为天”,可以说是中国最古老的农业基础思想。它从人的生理角度,深刻阐述了农业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功能。马克思指出:“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都市农业的国家之一,1968年,日本的农业用地被大量编入城市街区的规划,农业用地需要支付与住宅用地相同的税金以及继承税,有一段时间,在日本,都市农业"不要论"盛行。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正绿地法》和《新农业法》的实施,日本都市农业多种功能越来越得到重视。2015年,日本通过了《都市农业振兴基本法》,标志着日本都市农业迎来了新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农业旅游经济发展迅速,实现了"旅游富民",从80年代的萌芽期开始,发展至今,发展途径有农家乐、农业观光园、农事活动等,为进一步促进其发展,本文在"旅游富民"视角下探索我国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浅议西部地区生态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深入分析了西部地区生态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比较机会成本论和要素禀赋论,并提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西部生态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关键措施,最后论述了西部生态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的三大制度保障-政府制度、中观层次的协调合作制度和科技体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这是一个人们所熟知的命题.但是,对此也还有继续深入探讨的必要,因为人们对它的理解还不十分明确和准确.最近,阎嘉德同志在《农业经济问题》1989年第6期发表的《国民经济基础刍议》一文,对"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这一命题的正确性提出了全面的质疑,其中有些见解确有道理.不过,在我看来,阎嘉德同志并未准确地理解"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这一命题,因此,他完全否定这一科学命题的论断未免失之偏颇.此外,承认"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它与列宁所说的"大机器工业是社会主义唯一可能的经济基础"(《列宁全集》第32卷第479页)是否矛盾?如果不矛盾,这两种"基础论"又如何统一?在此,我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农业基础论新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基础论新析孙自铎一、农业基础论的三种理解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问题的争论,集中到一点就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特定的历史现象,还是一个永不改变的普遍规律。这种非驴即马的截然对立的观点,固然表现出理论上的彻底性,然而却把讨论...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为什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如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什么样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系统回答,形成了涉及和涵盖“地位论”“主体论”“方向论”“本质论”“特征论”“基础论”“动力论”“导向论”等多个论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有着特定的理论渊源、实践经验、文化传承和现实依据,是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有机统一。习近平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提供了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知灼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大业的“基本遵循”、开拓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路的“科学指南”和破解农业农村现代化难题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0.
一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几次“农业基础论”的大讨论,都是在农业形势恶化,农产品(食物)供给短缺,国民经济结构失衡的特定背景下展开的。而食物供给对处于温饱阶段的社会是一个最敏感的问题。所以,“农业基础论”中流传较广的一种观点是:由于农产品(食物)特殊自然属性是人类的基本生存资料。因此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个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一切  相似文献   

11.
日本的农业保险 日本农业建立在分散的、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的基础之上,农业保险是日本政府为了应付自然灾害给农业带来的后果,以保障农业再生产的经营稳定,使之适应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而采取的一种重要的支持形式。 早在1888年,日本政府的一位德国顾问保罗·迈耶特在其著作《农业保险论》中,就曾建议日本政府开展农业保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论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反映了他对“农业基础论”、“农村改革论”、“农村发展论”独创性的见解,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光辉。  相似文献   

13.
论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杨作廪国务院制定的《90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纲要》明确指出:90年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实现到2000年粮食产量达到5000亿公斤。再上一个新台阶。由于1994年我国粮食产量在上年45644万吨的基础上,减少1184万吨.仅为4...  相似文献   

14.
论农业微观基础组织建设创新机制运行的基础:农村资金积累许家林一、农业微观基础组织建设创新机制与农村资金积累农业微观基础组织建设创新机制的提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下我国农村经济向纵深发展的一个带有战略性意义的农业经济理论与实践问题。该机制运行的...  相似文献   

15.
正农田耕作制度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农业当年生产效益和长远生产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实行科学的耕作制度,既能保证当前粮食生产产量,又能保持粮食生产可持续能力,是农业生产生态的重要策略。一、耕作制度与田力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在历史上是一年一熟制,现在的"麦一稻"两熟制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上世纪60年代前,本地区一直实行"绿肥—水稻"一年一熟的"肥—稻"耕作制;50年代初开始推广"麦—稻"或"稻一稻"两熟制;60年代末开始推广  相似文献   

16.
论农业科技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武永巨吕玉清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科技进步既是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措施,又是农业新生长点崛起的先决条件。中国农业要在90年代和下个世纪实现新的突破,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进步...  相似文献   

17.
正最近,以国土资源部"土地科技创新中心"挂牌、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为标志,"土地科学"成为系统内的热词。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对"土地科学"的科学性是有分歧的。笔者认为,土地科学是客观存在的,其依据就是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其科学原理或定律。构成土地科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三大定律"——土地报酬递减律、土地区位律和土地系统律,以及"三大猜想"——土地承载力论、竞租理论和公地悲剧论。  相似文献   

18.
自7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中国农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农业参与市场的成分越来越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农业的弱势表现得越来越明显。由于粮食产业处于农业的基础地位,其弱质性表现得更加充分。如果没有足够的保护,处于劣势的粮食产业就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的条件,在...  相似文献   

19.
一、理论与现实的矛盾: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 建国以来,在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面我们一再强调有计划按比例的协调发展,并始终强调要把农业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早在50年代后期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就提出要按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把农业放在经济发展的第一位。60年代以来更是一再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同志关于“三农”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构成了关于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完整理论体系。这些重要论述,既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也为我们研究分析新时期“三农”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供了理论工具和思想方法。现仅围绕邓小平“三农”思想的“四论”谈一点学习体会。一、农业基础论邓小平同志以战略家的眼光,立足于国情,对农业的基础地位做了全面精辟的分析。首先,深刻阐述了农业是基本生存的基础。他指出,“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他还指出,“农业要有全面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