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先后出现过三次增长高峰,第一次是1984年,第二次是1990年,现在是第三次,但每次增产高峰都程度不同地出现卖粮难、价格跌落的问题。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实际上并不是我们的粮食多得不得了,主要是粮食流通体制不完善,仓容能力不足等问题。过去粮食购销,粮食系统一家承办,现在看来一家是承受不了的,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粮食购销体制进行改革。粮食经营要实行“一主多辅”的原则,拓宽流通渠道。多几家参与流通,实行必要的竞争,粮食流通就能搞活。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发展,新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和商品流通体制正在逐步建立起来。粮食流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任务也面临着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挑战。在新形势下,除了流通组织形式、流通渠道、流通经营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之外,在我国的粮食生产流通体系中还必须建立健全新的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认同的储备系统。从粮食商品的生产流通特点看,这是一个关系到粮食商品市场能否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中央政府确定的“五项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之成败,事关经济发展后劲,事关政治稳定。在过去几十年的粮食流通中,国家不失时机地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政策,使我国这个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大国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人民生活逐步提高。但在旧的粮食流通体制下,确实积累了许多问题,如粮食企业亏损和负债不断增加,仓储设施和管理手段落后,经营水平低下,粮食收购资金运行不良等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1政企分开,必须解决粮食企业的负债包袱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四分开,一完善”,即…  相似文献   

4.
<正>我们是在商品经济还不发达的水准上,从搞了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发生阵痛是可以想见的。但“痛点”在什么地方?找准“痛点”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 笔者以为,体制转换中阵痛的“痛点”主要有三处:一是应当成为市场主体而还未成为市场主体的部分,这就是生产经营者;二是不应当成为市场主体而实际上充当着市场主体的部分,这就是政府机关;三是生产经营者和政府作用力的交汇点,即市场本身。作为生产经营者的企业,从政府附属物向市场主体的转变,得到的并非都是机遇,也同时得到了风  相似文献   

5.
当前粮食流通体制运行成本包括直接增量成本、体制维护和管制成本、体制运转费用的机会成本和过度行政干预的福利损失。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就是放开粮食市场,解决粮食流通体制高运行成本、低经营效益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政府动力机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政府动力机制程漱兰(中国人民大学)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几度宣称又几度放弃,传统体制下的粮食低价强制收购仍绵延不绝。众所周知,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低价强制收购制度对于发达、欠发达、不发达地区的农民都造成了现实的和潜在的收入损失...  相似文献   

7.
粮食安全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来看,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比提高粮食产量更为重要;我国应该适当扩大进口我国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以适度的国际交换来促进我国粮食生产和流通的效率;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是由粮食商品的特殊属性和经济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也是各国粮食流通体制变革的普遍规律;我国应在放开粮食收储市场的同时,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管理和宏观调控,以确保一个拥有13亿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8.
粮食是一个特殊的商品,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是稳定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千百万农民增收的载体。对于这样一个既具有社会功能、又具有经济功能的商品,其运行机制具有特殊性,不能只依靠市场调节,必须借助宏观调控力量进行引导和规范。在分析粮食流通体制目标的基础上,对粮食宏观调控的相关因素——调控主体、调控工具、调控体系进行了规范分析。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改革十多年以来,粮食生产有了突破性的进展。1984年粮食大丰收后,1985年开始了粮食流通体制的调整与改革,目前我国粮食流通采取下面三种方式,即定购统销、议购议销与市场购销。 如何管理好市场购销这部分粮食流通呢?经过几年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摸索,除了集市贸易外,我国主要采取了粮食批发市场这种管理形式。粮食批发市场就是粮食批发商之间及粮食批  相似文献   

1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无锡市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粮食流通中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粮食商业企业至今还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当前,又出现了粮食丰收而流通不畅等情况.这说明,现行的粮食流通体制尚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一、控制煤炭总量 ,实现供需平衡的基本思路1.煤炭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冲力影响 ,现阶段虽然国有煤炭企业下放到各省 ,但是政企并未分开 ,一些管理职能仍由政府中的行业管理部门和一些地方政府承担。他们不是市场中的经营主体 ,却经常参与一些重要的微观经济活动。直到今天 ,为了扭转部分大中型企业的亏损局面 ,政府中一些专业管理部门还在组织或从事诸如“限产提价”“干预市场划分”“照顾亏损企业”等一类活动 ,结果是优不能胜 ,劣不能汰。经过几年市场经济的运行 ,企业已经具备市场经营主体的能力 ,完全可以实行“政…  相似文献   

12.
胡学奎  张振坤 《生产力研究》2001,(6):127-129,144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解决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问题 ,又必须解决市场结构问题。我国企业目前还承担不了中观经济领域的职能 ,因此 ,加强企业整合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企业整合不能完全由政府主导 ,也不能完全听任市场自发演化 ,较好的做法是针对企业整合存在的障碍 ,政府有选择地干预组织演化 ,促使企业走上自发整合的良性演化轨道。当前企业整合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解决我国企业整合的任务很重 ,路很长 ,政府必须积极创造有利的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13.
流通过程与生产过程作为子系统,两者的共存与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经济再生产过程的总系统.生产过程决定流通过程,流通过程的对象、流通过程的社会性质和流通过程的经济规模都是由生产过程来决定的.与此同时,流通过程也反作用于生产过程,就特定形式来看,流通过程甚至决定生产过程.因此,市场经济的系统靠自身的力量是不能解决健康运行问题的,还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来对系统的自发力量加以必要的干预.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尊重市场规律的关键是要政府不能无限界定自身功能、不能认为什么事情都能解决好、不能把什么事情都看作自己的能力高于市场。政府不取代市场实际上就是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是由现代经济发展高度社会化、整体性的特征决定的,政府有能力、有优势解决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目标是使政府和市场这两种调节经济活动的基本力量共同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财政风险的巨额积累,已客观地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有的地方甚至连吃饭都不能保证。财政风险的逐渐凸现,也愈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市场经济本身就是风险经济,而财政是国民经济的综合反映,因此,财政风险就是经济风险。另外,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体系出现问题,财政也往往是最后的防线。就我国现实情况而言,我国财政还存在着由经济转型时期特殊国情、财情所决定的风险程度更高的特殊风险,如庞大的政府机构和人员吃“皇粮”的“吃饭财政”风险,分税制不彻底的体制风险,连年收不抵支的赤字风险,特…  相似文献   

16.
作为粮食流通新体制而言,新就新在应当以市场经济为主干,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粮食资源的基本手段,从而有别于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为主干,以计划分配为主要手段配置粮食资源的传统体制。由此可见,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传统体制通过改革而演变为新体制,新体制脱胎于传统体制,二者既有本质区别,又在客观上具有内在联系。这就决定了粮食流通新体制,同样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样具有一个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从现在到本世纪末,粮食流通新体制还处于形成时期。在这一阶段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必然会孕育出粮食流通新体制的雏形。由于它既是崭新的,又是初生的,因而也就必然会带有过渡性的特征,从而具有相应的过渡性质。本文拟就粮食流通新体制的内涵作一初步的探讨,并给出其初始阶段的基本形态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业发展中的公共选择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划经济下的粮食购销体制中,政府的国家意志与农户的选择并非能够吻合,而是一个永远处于博弈状态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一点在九十年代粮食流通体制变迁中表现得相当充分。其实,传统的流通体制,国家的本意是对农业和农民进行保护;然而,由于我们经济的不发达,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在中国加入WTO条件下,就变得更为复杂了。  相似文献   

18.
孙兴萍 《经济师》2004,(4):285-285
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放二分三加强 ,走产业化的路子” ,随着这一改革思路的整体推进 ,所有的棉花企业都将进行股份制改造 ,棉花企业完全走向市场 ,日益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  相似文献   

19.
<正>粮食流通主渠道,是指大部分商品粮通过国有粮食商业这一流通渠道购进和售出,于是,国有粮食商业就成广粮食流通的“主渠道”。“主渠道”是相对于其他“支渠道”而言的。这“支渠道”是指参与粮食经营的集体、个体和私营粮商,即非国有粮食商业。但一般无“支渠道”的说法,而是将“多渠道”与“主渠道”对应起来。自然“多渠道”是包括了“主渠道”的。因此粮食多渠道经营,是指居于主渠道地位的国有粮食商业和外于辅助、补充地位的非国有粮食商业多种经济成分一起上的那种粮食经营格局。 “主渠道”不是“单一渠道”。“单一渠道”是指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关闭粮食集市贸易、国有粮食商业处于垄断经营地位的那种状况。尽管后来粮食贸易集市有所开放,但基本上仍是国有粮食商业的一统天下。1979年后,粮食集中贸易逐渐发展起来,非国有粮食商业的经营业务不断扩大,经营地位逐步得到确认。于是就出现了“主渠道”和其他渠道共同参与经营的粮食流通多渠道局面。粮食流通多渠道局面的出现,标志着在我国粮食流通领域里,计划调节作用范围有所缩小,市场调节作用范围有所扩大。以国有粮食商业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参与的粮食流通新格局的出现,是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活跃了城乡粮食市场、调动了  相似文献   

20.
不久前,笔者到福建主要产粮区南平市就粮食购销问题及成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若干完善本省粮食购销政策建议。 一、目前粮食购销情况及存在问题 我国现行粮食流通体制是国家收购和市场收购“双轨”并行的形式。1996年中央制定了粮食定购基准价,本省依据中央确定的基准价,再上浮10%,另外再加价外补贴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