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树  严茉 《经济学动态》2022,(12):123-139
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随着伊斯特林悖论的问世,“幸福”逐渐走入经济学家的视野。国外学者以主观幸福感的度量和影响幸福的因素为中心,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幸福经济学认为,影响人类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有:宏观经济波动、经济政策、市场主体行为;人口学特征;环境因素以及一些其他因素;同时,主观幸福感也会反作用于就业、创业、消费等。幸福经济学是对现行经济政策的本质和核心进行探索,把幸福作为政府制定政策的主要目标和重要标准。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国民幸福指数作为制定和评估公共政策的重要参考,可见幸福经济学的影响已渗透到公共政策的制定。因此,对幸福经济学现有文献进行系统回顾梳理,对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温杰  韩德超 《当代经济》2010,(7):124-125
本文系统梳理了近三十年来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主观幸福感的成果,目的在于总结经济学研究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发展线索和成果,为中国幸福感的研究奠定基础。文章重点讨论了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效用和偏好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联系以及偏好对幸福感的影响,并总结了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幸福感的最新动向。  相似文献   

3.
肖仲华 《当代经济》2010,(1):126-128
幸福和快乐是人类追求的终极价值,也是人类探讨的永恒主题。经济学自诞生之日就以促进人类幸福为当然使命,幸福理论在经济学中拥有至高无上的荣耀地位,既是经济学存在的前提,又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还是经济学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自经济学诞生至今,功利主义一直是主流经济学理论的立论基础.经济学幸福理论的发展基本围绕幸福效用化一效用物质化一物质化效用数理化这么一条主线展开。  相似文献   

4.
收入与幸福关系的经济学考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赵奉军 《财经研究》2004,30(5):75-84
经验研究显示,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并没有带来国民幸福程度的上升,这无疑违背了传统的绝对收入效用理论.但是,引入相对收入理论将可能导致经济增长变得毫无意义,而另一种理论试图将欲望集引入效用函数以此来解决收入与幸福的悖论.如果社会政策的目标是实现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那么我们就有必要研究怎样才能增进人们的幸福.  相似文献   

5.
斯密和他之前的很多经济学家都认为幸福是经济学之中的重要元素,经济学缺少了幸福的理念将会跑偏方向,缺少了经济学的幸福也无法良好发展.但是之后的200多年里很多欧美国家的主流经济学发展呈现出幸福感少甚至幸福感消失的情况,文章主要基于幸福经济学的理念来再次解读经济学的成本、消费和财富,不仅能够显著拓展经济学的范围,还能保证政策更加符合民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周慧  许长新 《当代财经》2006,(2):14-16,24
本文在经典的Baron-Myerson模型框架下,对新规制经济学中规制者的主观概率分布提出了一种解释,即规制者通过对影响企业成本因素的调查得出企业成本高低的结果,并根据这个结果的准确性形成自己的主观概率,并进一步描述了规制者与企业之间策略性行为的博弈,得出主观概率的均衡解。  相似文献   

7.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是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应该关注的重要领域,这与其背后所涉及的经济学机理和经济社会福利密切相关。本文首先描述了环境健康经济学的发展概况,从经济学视角系统梳理了环境(污染)对健康人力资本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别关注了环境健康背后的教育质量、劳动力供给、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私人规避和公共干预等若干问题,对该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特征进行了归纳,最后进一步从学理角度和中国实际提出了环境健康经济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改善,而公众幸福感却并没有得到同步提升。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要求已经处于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政府因素等都对公众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因此,在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民生事业的关注和支持力度,更加关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诉求,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公众幸福同步提升。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影响日益扩大的快乐经济学如何去定义、测量和计算人们的幸福和快乐水平,概述了快乐经济学家们的主要发现和贡献,强调了除收入以外影响人们幸福和快乐的要素,比如健康、就业、婚姻、家庭以及社会、文化和心理等因素。文章还探讨了平等与效率、通货膨胀与失业交替的福利效应和快乐经济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0.
幸福是人感知自己需要、活动和条件相对和谐的生活状态,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文章在基于学科背景、影响因素等视角对国外幸福问题研究进行了较为详细、系统的梳理。相比之下,我国对幸福问题的研究正处于不断探索阶段。此外,文章还指出当前有关幸福研究存在的根本性、固有性问题和我国对幸福研究的诸多不足。  相似文献   

11.
从概念、影响因素、意义及其与GDP关系四个方面对国内外幸福指数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对幸福指数测度指标体系、测度模型及目前的实证研究状况进行总结归纳,发现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今后应对幸福指数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深化研究,着力加强其理论框架体系的研究,注重对幸福指数进行多层面、多学科的综合集成研究,加强面向实践的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2.
幸福在西方经济学中的扬弃与回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通过西方经济学说的发展,分析经济学领域中把幸福作为研究目的和出发点的扬弃与回归过程。笔者认为:回归幸福的经济学,标志着当今经济学主流由理性人研究转为行为人研究的变化趋势,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由以物为本的财富观转为以人为本的幸福观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14.
谁是幸福的?——个体特征、外部环境与主观幸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而个体特征与外部环境是理解幸福内涵的两个核心维度。本文从个体特性、个体状况、社会活动以及社会环境等四类因素出发考察了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决定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来看,与个体特征相关的年龄、性格、收入与健康等因素,以及与外部环境相关的对社会收入不平等程度的评价及对民主化进程的满意程度,与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之间有着显著的关系。如果不考虑年龄因素,在其他所有与居民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关系的因素中,居民的性格因素的作用高于其他因素。收入因素的边际作用高于收入不平等的因素,不过相对于其他因素,收入因素和收入不平等因素的边际作用是最小的。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7年武汉市城镇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数据,本文对收入、工作单位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绝对收入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影响,而收入差距对主观幸福感有负影响,收入-幸福悖论并不成立。同时,在控制其他因素后,与在政府机关及国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个体相比,在其他单位工作的群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更低;如果考虑不同工作单位对个体主观幸福感所产生的影响,随着在其他单位工作的人的收入增加,由于工作单位的性质差异导致的主观幸福感差异在两者之间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16.
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及其对科学发展观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失业、通货膨胀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主观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受公平、社会资本、人口统计变量、生态环境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幸福经济学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启示在于,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是财富最大化,而是人的幸福水平最大化,政府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公平分配、控制通货膨胀、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相似文献   

17.
18.
利用中国综合调查2006年数据,对夫妻个人社会经济及双方家庭经济因素的匹配结构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进行了考察。"门当户对"的婚姻并不-定能够带来幸福感,职业匹配、单位类型匹配和级别匹配往往会恶化男女婚后的主观幸福感,经济条件对等的婚配模式则有利于男女幸福感的提升。婚姻匹配结构对男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存在着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国民的幸福感并未有明显提升。本文选择影响国民幸福指数的四个基本因素构建了准国民幸福指数来代替国民幸福指数,并在HP滤波基础上建立ARMA模型,对中国国民幸福指数进行波动分析。在以上分析基础上得出了我国国民幸福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偏低,仅满足于基本生活需求;我国国民幸福指数较为稳定;人民的心理状态相对稳定等结论。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分析近20年来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变化,发现中国存在"收入-幸福悖论"现象。构建一个基于人口学、经济、家庭、工作、人际关系和情感等因素的综合框架分析发现,这些因素对主观幸福感均有显著影响,经济、家庭、工作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较大,收入高、信任家庭、对工作满意、人际关系和谐、情感积极的人幸福感较强。这表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须大力推进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科学协调好发展经济与满足居民不断提升的多层次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而切实增进居民幸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