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7 毫秒
1.
今天是我第一天开的士。然而沿市区大道兜了好几个圈子却没人截车,为了不浪费汽油,我把车停在一家酒店旁——守株待兔。  相似文献   

2.
长风 《出租车之家》2004,(11):52-53
前不久,笔者在旅途中结识了一个西安朋友。交谈中,得知他曾经当过几年“的哥”,恰巧笔者原先也当过一段时间“的哥”,于是有了同行之间的话。我说,“的哥”最大的“麻烦”在于“拒载”。即使是那些有抢劫嫌疑的人,在他“出手”前你也不能“拒载”,否则他一个投诉你就有“麻烦”,“拒载”成了“的哥”的一块心病。还有其他一些,如神经病、醉酒等等“麻烦制造者”,你都不能把他们怎么办。上了车的都是“爷”,碰到这种情况生怕被投诉、罚款,只好赔钱、赔时间、陪笑脸,自认倒霉,我就是“怄”不得这口气才不干了。  相似文献   

3.
奋然 《出租车之家》2004,(10):50-51
我的出租车经营历程有7年。人生能有几个七年!25~32岁的黄金年华就这在“的士”空间度过。作为一个普通人,我艰难地完成了我的创业。可想要保住这份来之不易的产业却不太容易。  相似文献   

4.
诚信待客     
吕新 《出租车之家》2004,(12):30-30
王永申,他的名字和他本人一样平凡、朴实。和王师傅接触过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让人非常有安全感的人,那种感觉暖暖的,流露出的是信任,是放心!他憨厚地对我们说:“比我好的司机有的是,我也不知道向司机师傅们说点啥,我就是个普通的司机!但这些年来我一直坚守一个原则,那就是诚信!”  相似文献   

5.
想起上世纪60年代初,我和父母来银川时的情景,一条土路曲曲弯弯,没路灯没车灯更没公交、出租车;想起70年代送姥姥回东北,老人家是坐拖拉机去火车站的;想起小学上学时,与同伴坐马车欣赏马夫扬起鞭子的潇洒。仅仅40年,宁夏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路变成了高速路,马车变成了大巴车,儿时在科幻小说里看到的现代化远景终于在我们手中实现了。  相似文献   

6.
夏月波:乘客满意是他最大的心愿 夏月波是重庆都市出租汽车公司的一名出租车驾驶员。当上的哥后。收入稳定。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我对社会充满了感激,下决心要好好工作,回报社会,把乘客满意当成我最大的心愿。”夏月波说,“只要乘客的要求是合理的,不管多么困难.哪怕是不赚钱甚至赔本。也要把乘客送到指定地点。”  相似文献   

7.
巴黎的TAXI     
《出租车之家》2004,(10):45-45
坐出租车本来是图方便,乘客以钱为代价换得行动舒适和时间的节省。但对外国游客来说,巴黎出租车不是这样。那里出租车总量不少,可在街头看上去没有那么多。巴黎出租车司机不愿意空车行驶,他们宁愿在机场、火车站、大旅馆、大商店前的出租车站排长队等客,在这些地点,出租车是随来随有的,在街上就不好叫了。这是因为街上车速快,出租车不能随便停。巴黎街道不少是单行线,车一辆跟一辆的,司机就是看见游客在路边招手,即便空车,也不敢一个急刹车把车斜停在路边。他首先得考虑后边的车会不会追尾撞车,第二他还要考虑碰上警察被罚款。  相似文献   

8.
1992年冬,母亲病故之后,我就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在市一家出租车公司做了一名出租车司机。从那儿以后,我与一辆红色的夏利车结下了不懈之缘,开车成了我生活的全部。我把那辆夏利车当成自己的家。  相似文献   

9.
《出租车之家》2005,(3):42-42
“那里不顺路,我要交接班,不去!”在南京及许多城市,很多乘客在乘坐出租车时都遭遇过这样的尴尬。那么,“交接班”是否真能成为出租车司机不载客的理由呢?  相似文献   

10.
安全与侥幸     
《出租车之家》2004,(12):45-45
前些天,与几个“的哥”朋友聚会。席间,有人说一次行车遇红灯亮时,我的车其实在停车线内,但我利用最后零点几秒,冲了过去,幸亏交警没看见。又有人说,每遇绿灯亮前,我也在倒计时:5、4、3、2、1,车轮总比绿灯先走零点几秒,第一个冲出停车线。其他几个“的哥”也都说了违章能逃避交警警处罚的“绝招”,如“一慢二看(看交警是否在注意你)三通过”等等……  相似文献   

11.
年三十儿晚上八时多,街头巷尾只有寥寥无几的车辆及行人。年轻的夏利车司机小赵刚把乘客送到万新村,就接到老婆李静的电话:“你在哪儿呢?”“万新村。”“怎么这么远的活儿也去呢?你知道今天是大年三十儿吗?饭都摆好了就等你回来吃饭了,你这人怎么缺根弦儿呢?”“好好,保证一个活儿也不拉了,照直回家。”说着,挂挡  相似文献   

12.
《出租车之家》2004,(6):20-22
从朋友家出来已经是深夜了。朋友住在市北一座小山的山腰上,下山的路由于是绕山而行,天黑不太方便,朋友让我打个的回去。  相似文献   

13.
父母亲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双双留学美国,后留美工作。我从小在爷爷奶奶家长大,在老人的呵护下,加之我不那么聪明,学习成绩不甚理想,好不容易挨到交通驾驶职高毕业,就迫不及待地赶到了父母的身边。父母要替我找份工作,我挺犟,非要凭自己的本事吃饭。不久我就向父母道喜:经过重新考驾照,我找到了一份“的姐”的职业,父母毕竟是受过多年西方开放教育的人,不管子女干什么,只要能自食其力就行。  相似文献   

14.
阿丁 《出租车之家》2004,(12):48-49
上个周末晚上,朋友聚会,我喝醉了。我恍惚记得,23点半后,我上了一辆的士,至于是如何回的家,怎么也想不起来了。直到今天我还在想,那个“的哥”要了我多少钱?怕是乘机将“刀”磨得飞快吧!  相似文献   

15.
一程一课     
在北京这个大都市里生活、学习、工作已经有很多年了。却很少乘坐这里的出租车。不是因为自己寒酸到那种望车兴叹的地步,而是我不喜欢北京出租车司机的那种海吹神侃,油腔滑调的样子。  相似文献   

16.
的哥     
“昨儿下午,哥们儿去加油,到地方一看,前头有七八辆车跟那儿蹲着:车多,没辙,我刚一排上,后面跟着就堆上三四辆:我心想先在方向盘上趴会儿,没想到再一睁眼,半个钟头过去了。我一瞅后头,嘿,一辆车都没了!我旁边也就一辆车的空儿.那帮车愣是一辆辆檫边儿溜过去了。人家讲话了,让这哥们儿眯会儿吧,这‘的哥’实在太累了。”  相似文献   

17.
1997年夏天,我带着6岁的儿子到武汉度假。办完事大家要到酒店吃饭时,儿子却找不到了。一问,才知道儿子和他表哥吵架,赌气一个人跑出去了。我一听,吓懵了,儿子那么小,在武汉人生地不熟,万一碰上坏人怎么办?我们找遍了建材市场附近的街巷和商店,却不见我儿子的影子。情急之下,我和大哥、弟弟雇上的士,分头往各个方向找去。  相似文献   

18.
“出租车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矛盾比较大,主要问题出在收费上。”日前,广州交通集团出租汽车有限公司负责营运的副总经理杨季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言语相当谨慎。我们并不认为的士司机月入万元——像八九年前那样——是合理的,也不认为的士司机月入两千元——像现在近一半的士司机那样——是不合理的。实际上,行业从业人员的收入高低更多地应该取决于这个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合理”与否并不取决于收入的绝对值。经过大范围、细致的调查发现,对的士司机的收费有些量然不透明.不公平,也有一些作法不能让人心服口服。我们还想问:广州的士行业的监管是否到位?有没有必要正视问题、正视矛盾?  相似文献   

19.
常言道:“人吃五谷杂粮,难有不生病疾!”同样,汽车整天东奔西跑,也难保不生毛病。车坏了,给人带来莫大的麻烦,但当务之急还是得把车修好。当把车送进修理厂,修车师傅说要换一大堆零件时,你肯定感叹赚钱不易、养车很难了。其实,车上很多零件出故障不用整个换掉,只要稍加整修,换些小东西,就可还车以健康,而且还能省大钱!  相似文献   

20.
“的哥”志浩最不喜欢老婆赵珊的唠叨,每天跑车累巴巴地回到家,没等坐稳,耳边即刻传来“洗手、换鞋、把脏衣服脱下来……”,一句接一句,志浩烦心地不得了。为这,他宁可多跑几趟活儿,也不愿意早回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