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圳市朗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朗科”或“公司”)是一家由留学归国人员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于1999年5月成立,总部位于深圳市高新区。朗科是在深圳特区改革开放环境下,坚持自主研发创新路线成长起来的典型。作为国内唯一一家从事闪存应用及移动存储领域专利运营的公司,  相似文献   

2.
深圳市朗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朗科”)是由两个中科院毕业、在新加坡飞利浦共事过的湖南人邓国顺和成晓华,于1999年5月在深圳设立的企业。朗科公司是USB闪存盘的发明者及原创性基础核心发明专利的拥有者。是专业的移动存储产品供应商,以及闪存盘控制芯片、模块及解决方案的技术开发商。朗科一系列的专利维权行动早已在国内IT领域家喻户晓,尤其是2006年在美国起诉PNY公司侵权,被称为“中国IT企业境外专利维权第一案”。  相似文献   

3.
《理财》2011,(8):8-9
曾几何时,创业板曾被寄予A股“纳斯达克”的希望,而今却落得个被高管不断减持的尴尬地位。 据深交所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共有65家创业板上市公司遭105名高管减持,共减持162次,减持规模近13亿元。其中,朗科科技在短短4个月内被9名高管减持24次。  相似文献   

4.
金融科技企业并购具有明显的技术并购的特征,金融科技企业是否通过并购有效吸收了外部技术?其中的影响因素和调节机制又是什么?本文从技术融合的角度,研究吸收能力对金融科技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并购交易特征对金融技术吸收能力与并购绩效关系的调节机制。本文以A股金融科技指数成分股2009—2022年发生的并购事件作为研究样本,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并购方的金融技术吸收能力对并购绩效产生正向影响;并购双方的关联关系、相对规模以及互补性,都对金融技术吸收能力与并购绩效的关系产生正向调节作用。基于此,建议金融科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吸收能力,科学识别并购标的,结合并购双方的关联关系、相对规模以及互补性,合理选择并购标的。同时,建议监管部门支持并规范金融科技企业并购。  相似文献   

5.
《证券导刊》2010,(9):1-1
上周盈利预测调高股票涨幅龙虎榜点评:沪深300指数周K线二连阴,但成交量萎缩显示杀跌动能不足。浩宁达专营电子式电能计量仪表的研发和制造,主导产品智能电表极具发展前景;朗科科技是全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从BVD-Zephyr全球并购交易分析库提取了2000年至2010年间的外资并购事件,分析目标公司被并购前后三年的科技创新指标变化,并与未被并购的对照组公司样本比较,发现外资并购事件能够显著促进目标公司的科技研发人员数量增加,却未能对目标公司的研发强度和专利申请数提升产生显著影响。尽管外资并购未能促进目标公司的科技创新,但对目标公司所属行业的其他竞争者的科技创新指标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长电科技并购星科金朋的绩效研究可以看出,在短期绩效评价中,长电科技并购绩效呈现正效应;在长期绩效评价中,其并购绩效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并购后的两年里,其并购绩效呈现出负效应;从并购后的第三年开始,其并购绩效开始呈现正效应.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保险业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并购风潮。本文分析了此次国际保险业并购风潮的动因、特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和促进;保险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先进的科技手段成为大规模保险并购的重要技术支撑;政府政策导向和监管条例的变化等,对保险业的并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次国际保险业并购风潮对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黄莉莉 《证券导刊》2014,(36):47-48
综合分析改革可能带来的行业格局变化以及企业并购转型意愿和能力,我们推荐:1、原有行业风光不再,但转型能力较强,且顺应国际上游并购趋势的美都控股.洲际油气;2.由于加油站资源价值显现。可能被并购或转型而受到市场追捧的广聚能源;3、原有业务盈利较差,穷则思变,或面临重组的亏损企业如华锦股份,沈阳化工.澳洋科技等。  相似文献   

10.
2019年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使得全球经济下行,企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逆周期并购成为部分企业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途径。以TCL科技为例,研究其2020年实施逆周期并购行为的动因,运用事件研究法分析短期绩效,选取财务指标进行长期绩效分析。通过分析发现,TCL科技在2020年实施的多次逆周期并购影响其长短期绩效,从短期绩效来看,逆周期的多次并购为其带来了积极效应;从长期绩效来看,其盈利能力先升后降且于2022年跌到近五年最低,营运能力虽也呈先升后降趋势但是仍高于并购之前,同时由于多次并购全部采取现金支付方式,TCL科技面临着一定的偿债压力。  相似文献   

11.
《理财》2011,(8)
曾几何时,创业板曾被寄予A股“纳斯达克”的希望,而今却落得个被高管不断减持的尴尬地位。 据深交所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共有65家创业板上市公司遭105名高管减持,共减持162次,减持规模近13亿元。其中,朗科科技在短短4个月内被9名高管减持24次。  相似文献   

12.
外资并购考验中国法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外商对华投资的一种新趋势,外资并购中国企业已开始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刻而又广泛的影响,并为我国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契机。外资并购在吸引外资、引进国外的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解决国有企业的现实困难、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08年11月7日晚,深交所综合研究所党支部邀请“朗科科技”、“华测检测”、“证通电子”、“飞马国际”、“好百年”等12家深圳本地已上市和拟上市企业的CEO,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座谈会。陈鸿桥副总经理、综合研究所肖立见副所长、阙紫康博士和上市推广部龚剑高级经理等参加了座谈会。  相似文献   

14.
杜晴 《北方金融》2024,(1):13-16
本文分别从经济、政治和科技三个外部因素回顾美国历史上所发生的六次并购浪潮,并从宏观经济、金融发展、政府监管、科技进步等角度分析美国并购浪潮的产生逻辑。在对美国并购浪潮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经济发展和政府监管角度对中国并购市场特征进行分析。通过总结分析美国并购浪潮和中国并购市场得出,宏观经济与政府监管对并购市场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同时技术进步对并购市场发展将会发挥重要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金融业迎来一个海外投资的黄金时代,各家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纷纷设立,跨境并购层出叠现,中国银行业正在大步走向国际市场。在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中,要求“科技先行”,建立与当地业务发展相适应的信息系统。然而,由于境外业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海外分支机构信息化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对各行信息科技部门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内部审计在企业并购实践中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并购是企业扩大规模、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也蕴藏着较大的风险。并购方的内部审计部门应积极参与企业并购的全过程:在并购前加强对目标公司的审计,协助并购企业更充分的了解目标公司,及时揭示并购中的风险,核实目标公司评估价值,协助企业定价以降低收购成本;并购实施中,要对并购方案和并购协议进行审计,以确保并购工作的顺利进行;并购后,内审人员要对企业合并后的整合情况进行审计,避免由于资源整合不利造成并购后的公司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7.
企业既可以通过内部投资、资本的自身积累获得发展,也可以通过并购获得发展,后者的效率显然更高。本世纪初以来,全球企业并购浪潮风起云涌,我国国民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积累了大量财富,无论央企还是民企对外并购屡见大手笔,诚然,并购无论是作为整合上下游资源,发挥协同效应,迅速实现规模扩张,还是加强市场控制能力,降低经营风险都成效显著。但是,并购风险与并购如影随形,从开始并购决襄到并购估价、并购过程乃至并购后的企业战略整合、管理整合、财务整合、人力资源整合、甚至文化整合中各个环节都存在着风险,会拖累甚至会拖垮并购企业。本文企业基于并购中的财务风险的视角,对并购中产生的财务风险的类型、原因及控制措施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朱妍 《会计师》2023,(16):53-55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当今时代,并购已经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常态手段。企业并购是为了实现协同效应,提高效益。概括来讲,协同效应的目的是实现“1+1> 2”,具体分为管理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和经营协同效应三类。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对赛腾股份并购菱欧科技的协同效应进行研究,并提出增强企业并购协同效应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2023年全球并购开局仍会延续2022年下半年市场上买家的谨慎情绪。随着美联储加息放缓,信贷市场预期向好,预计2023年下半年全球并购交易将趋于活跃。2022年全球并购交易额在2021年史无前例地超过5万亿美元之后,陷入了较为平淡的一年,并购规模较前一年大幅收缩,不过科技业、互联网、电信等领域的并购仍较为活跃。在此大背景下,中资跨境并购也蛰伏前行。  相似文献   

20.
解读联想和TCL并购整合绩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文 《中国外资》2006,(10):56-58
自从2002年“中国并购元年”开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纷纷上演。前赴后继的海外并购无非是为了实现并购公司追求做大做强的夙愿,要么寻求市场、寻求资源,要么寻求战略资产、寻求技术,可是,满怀希望的并购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甚至连累到并购公司本身的主要业务。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并购成本高,特别是并购后整合的成本高。通常,并购的价格都是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可是,并购整合成本的不确定性很大,主要是由于整合中某些原先被忽略的困难全部浮出水面以及外界要素的干扰而导致整合成本太大,最后可能导致并购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